瑜伽的歷史(圖)

時間: 2016-07-10
瑜伽真正的歷史和印度的文化史一樣悠久,向上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500~3000年,那時候在印度的梧桐山谷剛剛萌發瑜伽的嫩芽。隨着第一部宗教典籍《吠陀》的出現,瑜伽在文字中出現了記載。但是瑜伽的發展一直伴隨着印度宗教的歷史演變,瑜伽的意義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改變,內容也在不斷豐富和發展……

在歷史的長河中,學者們大致把瑜伽的發展劃分爲原始時期、《吠陀》時期、前經典時期、經典時期、後經典時期四個時期。原始時期的瑜伽修煉主要以密教的方式進行,鮮見詳細的記載。我們通常可以利用考古發現和吠陀經中有關描述來加以猜測,不過不是這裏的主要記述範圍。

一、《吠陀》時期公元前15世紀~公元前8世紀

Yuj:瑜伽最初的概念出現

“瑜伽”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的入侵加速了印度土著文明的衰落。遊牧民族雅利安人帶來了婆羅門教,婆羅門教的宗教經典稱爲《吠陀》,引入的瑜伽的概念。《吠陀》共有四部,由咒語和以詩歌、韻文爲表現形式的指令構成。前三部《吠陀》——《梨俱吠陀》、《摩挲吠陀》和《柔耶吠陀》用於婆羅門教的教士修煉,後來,第四部《吠陀》——《阿闥婆吠陀》爲普通人提供了在日常生活中修行用的咒語。

《吠陀》中描述的形式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500年,“瑜伽”這個詞的詞根Yuj也是在《梨俱吠陀》中最早被提到。《梨俱吠陀》由一系列的頌歌構成,將瑜伽定義爲“約束”或者“戒律”,但是並沒有提供任何系統性的體式練習。“瑜伽”再次作爲一種自我約束方法在《阿闥婆吠陀》出現,但是這次瑜伽的涵義還包括了呼吸控制。《吠陀》本集之《阿達婆吠陀》介紹了一羣信奉風神Rudra的教士,這些教士發現如果他們練習了一種特殊呼吸控制方法,就能將《吠陀》中的頌歌唱得更好。這是我們目前所知的關於瑜伽最早的起源。

二、前經典時期公元前8世紀~公元前5世紀

瑜伽:成爲修行的方式

在早期的《吠陀》中,瑜伽僅僅是一個名詞和一種剛剛出現的戒律,然而在《奧義書》(印度《吠陀》聖典的最後部分)中,瑜伽卻扮演了重要角色。這些最早期的教義大概起源於公元前8世紀至5世紀,《奧義書》幾乎沒有包括任何今天我們稱之爲瑜伽體式的東西,相反,瑜伽是指一種可以徹底擺脫痛苦的籠統的修行方法。在這一時期,有兩種瑜伽教義非常風行,分別是業瑜伽和智瑜伽。業瑜伽強調宗教儀式,而智瑜伽着重對宗教典籍的學習和理解。這兩種方式都可以使修煉者達到最終解脫的境界。

三、經典時期公元前5世紀~公元2世紀

重要瑜伽典籍的出現

最早有關具體的瑜伽冥想的教義出現在前3世紀至2世紀的《奧義書》中。

在古典瑜伽時期出現了瑜伽歷史上最重要的的兩部最經典著作:《薄伽梵歌》(Bhagavad Gita)和帕坦伽利的《瑜伽經》(Yoga Sutra)。《薄伽梵歌》起源於富有啓示性的文獻《奧義書》,爲我們提供了那個時代最全面的有關瑜伽的描述。《瑜伽經》是第一本系統性闡述瑜伽的專著,所以帕坦伽利被尊稱爲瑜伽之父。

《薄伽梵歌》主要涵蓋了三個主題:神性;瑜伽,也就是各種與神性溝通的方式;與世界棄絕的決心。全書分爲18章,後人按照18種瑜伽形式來命名。闡述的主要內容包括:王瑜伽(Raja Yoga)、奉愛瑜伽(Bhakti Yoga)、業瑜伽(Karma Yoga)、智瑜伽(Jnana Yoga)。王瑜伽通常是通過冥想來淨化靈魂和身體,藉助實現人的真實本質。奉愛瑜伽是簡單的愛和奉獻,代表當今一些實際情況,如崇拜不同的印度神。業瑜伽主要是在人生中執行或完成職責,而不期待回報,是一種對至上的不斷地臣服。簡單而言,王瑜伽可以被理解成冥想,奉愛瑜伽是宗教,業瑜伽是無私工作,智慧瑜伽是哲學或知識。

繼《薄伽梵歌》之後,下一部瑜伽經典是帕坦伽利(Pantajali)的《瑜伽經》。帕坦伽利在瑜伽上採用的方法是通過精神上的淨化獲得身心靈平衡和諧的狀態。所以他給瑜伽下的定義是:“瑜伽是思維波動的止息。”

《瑜伽經》分三昧篇、練習篇、成就篇和解脫篇四章,有196句箴言,大概成書於公元后2世紀,是第一本具有可操作性的針對瑜伽日常練習的書籍。書的開篇是人在社會中的處事準則,到最終開悟爲止。因爲帕檀迦利相信只有在導師格魯的幫助下才能達到最終解脫,所以《瑜伽經》並不是自助練習指導書,只是作爲上師們教義的輔助而存在。

《瑜伽經》集數論思想與瑜伽派修持理論之大成,規定嚴守“八分支”(總體組成了“八支瑜伽”)來靜心,其目的是達到“獨存”的解脫,迴歸於那無限的神我。八分支即修持瑜伽的八種方式:持戒(yama)、內製( niyama)、體位法(asana)、調息(pranayama)、制感(pratyahara)、執持(dharana)、靜慮(yama)、入定(yama)。

八分支不但將傳統瑜伽中的傳統道德規範系統化,同時也將王瑜伽的習練做更詳盡的闡述。事實上,他的“八分支”練習是王瑜伽的中心,也對印度密宗瑜伽和佛教金剛乘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八分支瑜伽是現代瑜伽的藍圖,以後的瑜伽修煉者們繼續使用並發展了他的八分支瑜伽法,而且仍把八分支瑜伽用於獲得開悟的途徑。

四、後經典瑜伽時期公元2世紀~21世紀

現代瑜伽的蓬勃發展期

這是瑜伽的蓬勃發展期,這一時期早期,對現代瑜伽影響深厚的密教坦陀羅(Tantra Yoga)瑜伽得到蓬勃發展,並在其基礎上發展出哈達瑜伽(Hatha Yoga)。哈達瑜伽,已成爲當今最流行的瑜伽形式。

(一)坦陀羅瑜伽的歷史

一般認爲,坦陀羅瑜伽主要從久遠的密教瑜伽而來。在公元五六世紀達到全盛。與從前的瑜伽哲學有根本上的不同。坦陀羅瑜伽認爲終極自由只有通過嚴格的苦行和冥想才能得到,利用對神尤其是對女神的崇拜取代了對業瑜伽的修煉。

坦陀羅瑜伽派的瑜伽士認爲所有事物都有相對性和二重性(善與惡、熱與冷、硬與軟、陰與陽),從痛苦中解脫的唯一途徑是將其身體中所有的相對性或二重性聯結並融合起來。

帕坦伽利的確承認了鍛鍊身體、淨化身體的必要性,但他認爲人體是不潔淨的,一個真正開悟的瑜伽士會盡量擺脫人羣的陪伴以避免受到污染。完全相反的是,坦陀羅瑜伽派十分欣賞人的身體,他們認爲身體是可以體現神性的神聖廟宇,是可以戰勝死亡的工具。身體成爲了獲得終極自由的橋樑。坦陀羅瑜伽認爲大神溼婆(Shiva)就存在於人的身體當中。

在坦陀羅瑜伽中,自然或萬物的本源是性力(Shakti),就位於脊椎骨的下方。坦陀羅瑜伽認爲世界並不是一個幻覺,而是神性的證明,人們可以通過對世界的體驗使自己更接近於神性。

很多西方人將坦陀羅瑜伽等同於神祕的性體驗。但正統的坦陀羅瑜伽士認爲通過性愛交流的練習非常危險,更偏向於利用更象徵性的方式使男女能量結合。他們依賴於艱苦的瑜伽體式來喚醒體內的女性力量(Shakti),並從身體中提煉出來,然後將她與位於頭頂的男性力量相結合(Shiva)。坦陀羅瑜伽士都比其它的瑜伽士更加尊重女性,而且認爲禮拜女神是獲得最終自由的必要途徑。

Key words:

所有事物都有相對性和二重性(善與惡、熱與冷、硬與軟、陰與陽),從痛苦中解脫的唯一途徑是將其身體中所有的相對性或二重性結合起來,完美融合在一起。

(二)哈達瑜伽的歷史

哈達瑜伽是當代最受西方世界歡迎的瑜伽流派,最初出現在9世紀或10世紀。儘管其理論基礎十分繁瑣複雜,但是哈達瑜伽只是後經典時期一個很小的不太重要的瑜伽流派。事實上,在當時的印度教中,由於迷戀於身體和神通修煉,哈達瑜伽多少有點異端的名聲。哈達瑜伽的理論起源於坦陀羅瑜伽,同時還吸收了佛教、鍊金術和溼婆教的因素。

像坦陀羅瑜伽一樣,哈達瑜伽士相信事物的正反相對(例如男和女、熱和冷、快樂和悲傷)引起疾病、痛苦和誤解。哈達瑜伽的名稱,“Ha”的意思是太陽,“tha”的意思是月亮,“哈達”就是太陽和月亮的結合,意味着相反相成。哈達瑜伽對兩性結合的興趣並沒有像坦陀羅瑜伽那樣大,它更熱衷於將肉身轉化爲微妙的神聖的身體,因此而得開悟。

在整個後經典時期,哈達瑜伽都是一個邊緣性的流派,但它產生了數量驚人的專著,創立了許多約定俗成的慣例。第一本哈達瑜伽著作的作者是一位名叫格拉克沙(Goraksha,牛護)的瑜伽士,被認爲是哈達瑜伽之父。格拉克沙的最早作品是Siddha Siddhanta Paddhati,其中介紹了許多哈達瑜伽的重要概念,包括肉身是實現化身的唯一途徑。斯瓦塔摩茹(Svatmarama)自稱是格拉克沙的信徒(儘管他生活在幾個世紀之後),他寫了第二本專著——《哈達瑜伽燈論》(Hatha Yoga Pradipika),可能完成於14世紀中期。這本書描述了16種體式,大多數是蓮花式的變體;介紹了多種淨化術、8種調息技巧、多種特殊收束法。另一著作是《格蘭達本集》(The Gheranda Samhita)。最全面哈達瑜伽著作是《溼婆本集》(Shiva Samhita),約成書於18世紀早期——大概是後經典時期的末期。它強調即使是一個普通人(一個普通的男性)也可以練習瑜伽,並受益於瑜伽——這個概念使早期瑜伽擁護者大吃一驚。《溼婆本集》列出了一套複雜的生理體系,命名了84種不同的瑜伽體式——是目前爲止最全面的體式清單,還描述了5種具體的“生命氣”(Prana)和控制這些生命氣的具體技術。但不幸的是,只有4種體式有細節性描述。就像所有哈達瑜伽的學說一樣,溼婆本集主張練習瑜伽不僅可以治病,還可以獲得神祕的超能力。

當今最流行的瑜伽形式——哈達瑜伽的體式,最早是以促進健康和改變外表爲重點而出現在我們的文化當中的。但是,隨着練習者們對瑜伽的逐漸深入,他們所通過瑜伽獲得的身體的協調性和柔韌性會使其進入生命中更深入更精神化的境界,身體、思想和精神的共同體成爲了這種強有力的轉換方式。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