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流派・智瑜伽(Jnana Yoga)(圖)

時間: 2011-05-20
 傳統上,這門學問稱爲吠檀多(Vedanta),智能瑜伽(Jnana Yoga)只是突顯這門學問的特性,是一個方便的稱呼而已。提倡培養知識理念,從無明中解脫出來,達到神聖知識,以期待與梵合一。

流派宗旨

提倡培養知識理念,從無明中解脫出來,達到神聖知識,以期待與梵合一。

流派理念

智瑜伽認爲,知識有低等和高等之別。尋常人所說的知識僅僅侷限於生命和物質的外在表現。這種低等知識可以通過直接或間接的途徑獲得。然而智瑜伽所尋求的的知識,則要求瑜伽者轉眼內向,透過一切外在事物的本質,去體驗和理解創造萬物之神-梵。

目的

通過朗讀古老的、被認爲是天啓的經典,理解書中那些真正的奧義,獲得神聖的真諦。瑜伽師憑藉瑜伽實踐提升生命之氣,打開頭頂的梵穴輪,讓梵進入身體獲得無上智慧。

什麼是智瑜伽(Jnana Yoga)?

傳統上,這門學問稱爲吠檀多(Vedanta),智能瑜伽(Jnana Yoga)只是突顯這門學問的特性,是一個方便的稱呼而已。

Vedanta 原意是 Veda(吠陀經)之最後部分,也就是奧義書裏所載的學問。要了解奧義書,須先看看吠陀經是甚麼。
 
吠陀經是印度最早期的宗教與思想根本。由於語言與文化的隔閡,外國一直對吠陀經都沒有太多的認識。加上宗教的門檻所囿,在過往佛經翻譯時也不會多提,一說更指以吠字來取音譯,意有所貶。直至近世,外國與曰本不少學者對梵文有興趣,把原典翻譯,我們才容易瞭解。

Veda本來不是書面文字,而是宇宙間的聲波,自存於宇宙之間。上古的仙人(Rishi)於甚深定境中,直接得到啓示,把這些聲音記憶起來,代代口傳,不見文字,從而把這些宇宙間的智能,流傳下來。吠陀經傳至廣博仙人(Vyasa),按性質不同把吠陀經分成四部:Rig Veda(對自然界諸神以至於一神的歌頌),Sama Veda(宗教聲律的學問),Yajur Veda(生命健康的學問),Athava Veda(種種方術)。每部吠陀經,又分成四部分:

1.Samhita:對諸神的禱文詩歌

2.Brahmana:種種的宗教儀軌

上述兩者合起來就成爲儀軌部(Karma-Kanda) (祭祀諸神以達成物質界的心願,類似入世法)

3.Arayanka:又稱森林書,乃與修行者探討祭祀與哲理的部分
 
4.Upanishad: 奧義書,不再討論祭祀儀軌,而直接探討絕對真理

上述兩者合成爲智能部(Jnanakanda) (離棄祭祀對世間所求,反而探討絕對真理,類似出世法)

儀軌的精神與功用

每部吠陀經都包含入世法與出世法,入世在前,出世在後,這種編排不無意思。入世法中,包括了種種向諸神祈求物質與達成慾望的儀軌,就哲理而言,此包含幾個觀念:
 
1.Satya:真實的意思,指有一個絕對真理存於宇宙,一切神明(自然力量)與此絕對者並無分別。
 
2.Rita:是守道的意思,也就是說不管物質與靈性的成就,必須一不離真,二不違道。
 
3.祭獻的精神在於犧牲,整個世界本來就是一場大祭獻。

4.祭獻者、犧牲者、祭獻過程,全屬一絕對者的顯現。

5.絕對者與顯現的現象界並非二元對立,唯一也。
 
透過廣義的犧牲(業力瑜伽),調整自我生命取向,淨化內心,纔可進入出世法部份:奧義書(Upanishad)。

什麼是奧義書

外在的儀式必須與內在的犧牲精神配合,才能達到淨化的效果。如果進行儀軌時而心存私慾,不但不能除去我執,更把我執加厚,那就距離直接的開悟、大梵的智能曰遠已。

當行者在儀軌中得到淨化,他就可以坐近上師(奧義書Upanishad 原義解爲坐近),從上師口中接受自性的知識,這有關自性的知識,就是奧義書。古代這知識與修法只是由開悟了的上師口傳給近道的門生,其它未成熟的學生,根本沒有機會領受。
 
傳統來講,奧義書從四部吠陀經中抽取出來,共有108本,而重要的,存粹討論自性的,有11本。而所有奧義書最重要的教義,可以用以下四句金句(Mahavyaka)總結出來:

1. 從Rig Veda 而來的金句:Pragnanam Brahma ,解作意識就是大梵

2. 從Yajur Veda而來的金句:Aham Brahmasmi,解作我就是梵wM)

3. 從Sama Veda而來的金句:Tat-tvam-asi,解作你就是梵
 
4. 從Atharva Veda而來的金句:Ayamatma Brahma,解作此內在的自性就是大梵

自性開悟

奧義書的精神,早已超越了一切的名相,一切的相對,一切的法規。傳出這些金句的聖者,本於個人開悟的經驗,直接勸告我們:你不用受生死輪迴之苦,因爲你根本無生無滅;你不用受苦,因爲你的本性是極樂。那麼苦從何來?從迷執而來。例如黑暗中見一毒蛇,我心生畏懼。走近點看,原來實相是一條繩子。有蛇嗎,根本沒有。
 
Know Thy Self and be Free!

吠檀多是在吠陀經之最後部份,它是吠陀經的總結。學生必須先淨化自己,才能實際得益。

學生的四大條件是: 
Viveka  (分辨智) 
Vairagya (離欲心)
Shad-Sampat

六聖德是指: 
Sama (平靜心)  
Dama (以理性剋制感官) 
Uparati (自願捨棄感官享樂) 
Titiksha (忍耐 )
Sraddha (信心) 
Samadhana (心住於梵或自性中) 
Mumukshutva (求解脫心)

智能瑜伽的修行次第

自性是抽象的,經典所說的是難明的。要了解到底經書的意義,自性的意思,必須向真正開悟的上師求教。燃亮的蠟燭,纔可把其它蠟燭燃起,開悟的上師,才能引導學生邁向自性開悟之道。不竟開悟是經驗,而非單純理性思辨。

以下是智能瑜伽的三個次第:

1. Sravanam 聆聽開示:從上師口中接受經典的正確意義。這個聽字要好好思量,我們通常都是聽而不聞。學生沒有調整好自己,聽只是物理過程;學生若是一個好的容器,聽是一個神交的過程。 
2. Mananam 反覆思維:學生運用理性,反覆思維上師口傳的內容,直至理性上已完全通達那甚深義理。 
3. Nididhyasana 常住於那真理中:心無雜念,止定於一,以此理念爲冥想目標,整個生命融入此理念之中。由思想變成超思想,由有限而達此無限。

吾非此身

吠檀多經義中有兩種描述真理的方法,一是用肯定句來直接說明,一是用否定句來間接說明。
 
行者用理性思維反求於己,我是誰? 未知我是誰,先要知我不是甚麼。第一種思路就是吾非此三身:
 
1. 肉身(Sthula Sarira):
 
- 此肉身乃五大元素組成,經歷有、生、長、老、變、死六種形態。肉身的毀滅在於五大元素的分解。 
- 此肉身只是輪迴(Samsara)的產品,而輪迴是由七個因素所形成: 
Ajnana(無明) --> Ahamkara(我執) --> Raga-devasha(愛與惡) --> Karma (業)--> Deha (身)?

2. 靈身(Suksuma Sarira):`
 
- 靈身由十九個成份組成:五鋈現泄?五個行爲器官+五種生命能+內心(Manas)+理智(Buddhi)+心識(Chitta)+我執(Ahamkara) 
- 靈身的毀滅纔是在不再投生的解脫。

3. 種子身(Karana Saira):源自無明(Avidya)

這個由三身組成的自我(Jiva)經歷種種相對經驗,沒有盡頭。

五層身的剖析

在吠檀多另一剖析方法,是把整個全人分爲五個層次:

1. Annamaya Kosha (食物層) 
也就是:肉身 
特徵: Priya(見物而愛戀)、Moda(得物而喜悅)、Paramoda(享受物慾後之喜樂)

2. Pranamaya Kosha (生命能層) ---> Kriya Shakti (作業力) 
特徵:飢渴、冷暖

3. Manomaya Kosha (內心層) 
以上兩層構成 靈身------> Iccha Shakti (意志力) 
特徵:思想,懷疑、憤怒、情慾、興奮、沮喪、受惑

4. Vijnanmaya Kosha (理智層) ---------> Jnana Shakti(理智力) 
特徵:分辨、判斷、決定

5. Anandamaya Kosha (喜樂層):也就是 種子身熟睡或良心賜予的喜樂 
特徵: 熟睡時的快樂感 
錯把以上五層身體任何一層爲真我,就是痛苦的根源。此五層本爲自性的幻化,自性不受五層身之染着。

下一篇:瑜伽流派五大類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