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傳統瑜伽流派

時間: 2011-02-23

    在五千年前的原始瑜伽時期,瑜伽是印度人尋求精神解脫的一種修行方法,瑜伽行法只是體現於各種保持健康體格、鬆靜身心、冥想入定的修持實踐中,沒有統一的理念與體系,也談不上什麼流派了。
          隨着印度哲學古藉《韋達經》(又譯爲《吠陀經》)以及《奧義書》的出現,瑜伽有了哲學理念的支撐,開始系統化。在這系統化的過程中,便衍生了幾個基本的流派。在後來的《薄伽梵歌》中,曾對這些流派作了概括與評析。在此,我們主要依據《韋達經》、《奧義書》、《薄伽梵歌》、《瑜伽經》等要典,對印度的傳統(古典)瑜伽流派作一下梳理。    

 1 、從瑜伽與哲學、宗教的關係上程度上,有“三可亞瑜伽”與“奉愛瑜伽”的類分。
      瑜伽既非純粹的哲學又非純粹的宗教,但又兼具哲學與宗教信仰的一些特徵,是哲學和宗教的中間物或結合體。瑜伽的有些部分被吸收進哲學和宗教中去,瑜伽也吸收了哲學和宗教的一些理念。根據吸收的哲學和宗教成分的不同,可以將瑜伽分成兩類:一類是側重哲學的,以“三可亞瑜伽”爲代表;另一類是側重信仰的,以《薄伽梵歌》中推崇的“奉愛瑜伽”爲代表。     

    三可亞(Sankhya),在韋達詞典《尼茹克提》中,被解釋爲“詳細描述事物”,也就是指詳盡描述靈魂本質的部分。這是整個韋達經典中的核心內容。而在《聖典薄伽瓦譚》中,對三可亞哲學有了更具體的歸納與闡述,其中對靈魂和軀體的分析性描述,直接導向對梵、超靈與超然解脫的認知。而以三可亞哲學爲基礎的修行解脫路徑,被稱爲“三可亞瑜伽”,或者“業瑜伽”。由於三可亞瑜伽的理念,直接來源於《韋達經》,因此,三可亞瑜伽又可理解爲是“韋達體系”的瑜伽。     

    而奉愛瑜伽(又稱信瑜伽),則是直接對至尊人格神作超然愛心服務(奉獻)的瑜伽體系,這個體系以“奎師那知覺”爲核心原則。       在《薄伽梵歌》中,曾反覆將“三可亞瑜伽”與奉愛瑜伽作比較,目的是突顯奉獻瑜伽的簡便有效,力圖將後世的瑜伽修行者導向奉愛瑜伽的體系。但是,在這部經典中,也反覆強調了兩種瑜伽是相輔相成的,沒有根本的對立,甚至說到“只有無知的人才認爲,奉獻服務與物質世界的分析性研究(三可亞哲學)不同。真正有知識的人說,致力於其中之一,都會取得兩者的結果”。也就是說,從目標與結果上看,二者並無不同,都將導向梵我一如的終極解脫作爲目標。但是,在實現這一目標的過程中,二者的途徑與方式是有差別的。這個差別,根據《薄伽梵歌》中的闡述,大致有如下幾方面:     

    首先,三可亞瑜伽側重於哲學思辨的層面;而奉愛瑜伽則側重於無條件信仰的層面。或者說:前者偏向於哲學性;後者偏向於宗教性。三可亞瑜伽修行,要按照《韋達經》的訓諭,用大量的時間、精力、知識去尋找物質世界的根源“維施努”,找到生命的終極目標,從而認識到生命並非物質世界的所屬部分,而是至尊“梵”整體的所屬部分;靈魂與物質世界並無關係,但其活動必然跟至尊“梵”有某種聯繫;行者必須不依附於物質,而是依靠超然中獲得的圓滿知識,才能昇華到至尊“梵”處。因此,三可亞瑜伽的整個實行過程,離不開哲學研究與思辯。而奉愛瑜伽的修證過程,不強調脫離物質活動,只是倡導轉化活動的動機,從而無條件地絕對信奉至尊人格神,一切修證活動都歸結到對至尊人格神的無私奉獻活動中來。       瑜伽是通過身心的控制、認識絕對真理並實現自我與宇宙本體相融合的過程。而絕對真理或宇宙本體,通常以三種形態來體現,一是“梵”,即遍存於萬有的非人格靈性,又稱非人格神;二是“超靈”,即至尊“梵”在衆生心中的未覺悟的體現,通常又稱爲“靈魂”或“神識”;三是“薄伽梵”,即至尊人格神,如至尊主奎師那。這三方面本爲一體,實無本質區別,類似於佛教中所說的“法、報、化”一佛三身,只是展示的方式與特徵不同。       而在《薄伽梵歌》中,認爲普通的修行者,要完全學習理解終極梵的知識、觀想抽象的非人格梵,非常困難。於是推崇人格化至尊主奎師那,以其作爲歸敬觀想的對象,這就是至尊人格神。奉愛瑜伽正是以至尊人格神爲唯一、終極歸依對象的。
      其三,修行方式不同。在三可亞瑜伽奉行的韋達知識系統中,修行者要奉行貞守,跟靈性導師學習梵的知識,奉行《韋達經》業報之部所提及的儀式和獻祭活動,如每日三次領悟各種禱文、清晨沐浴、向祖先致敬等,以梵的代表音符“噢姆”(om)作爲日誦主體,並深入討論功利性活動,指引大衆逐漸從追求感官享受轉到思索尋求,促進自我覺悟的提高,直至達到無上的超然層面。 

   而奉愛瑜伽的修行方式,則完全從那些繁瑣的規則儀式中超脫,不必再去執着經典所倡行的各種贖罪苦行和祭祀,也不欲求晉升天國,去追求更高的感官滿足,而是通過履行無功利性的活動,將自己的一切奉獻於至尊人格神,這種無私而全身心歸命於至尊人格神的活動稱爲“奎師那知覺運動”。       2、智慧瑜伽——奉愛瑜伽的前行       但是,如果我們細究《薄伽梵歌》的內涵,就可以發現:在這部典藉中,智慧瑜伽、行動瑜伽、奉愛瑜伽,這三個概念常常互借。在由三可亞瑜伽轉向或通向高級奉愛瑜伽的過程中,行動瑜伽是開端;而從行動瑜伽到奉愛瑜伽之間,又有思辯瑜伽與八步瑜伽(神定瑜伽),這些都可以算是奉愛瑜伽的一個組成部分,因此《薄伽梵歌》在論及這些過程時,都加了一些“奉愛”的概念。這些過程全部完成之後,才進入真正的“奉愛瑜伽”,這在《薄伽梵歌》中被稱爲“純粹的奉愛瑜伽”。《薄伽梵歌》第九章特地談及這種瑜伽,稱“這門知識是教育之王,是最祕密的祕密;這是至純至粹的知識,因爲它令人直接覺悟到自我”。如此看來,“純粹奉愛瑜伽”之前的所有前行,連同奉愛瑜伽在內,統稱“奉愛瑜伽”;而奉愛瑜伽之外的行動瑜伽、思辯瑜伽、八支瑜伽(神定瑜伽)等,則可以統稱爲“智慧瑜伽”。因此,智慧瑜伽是奉愛瑜伽的前奏,也是由三可亞瑜伽轉向奉愛瑜伽的路徑。       3、智慧瑜伽的幾個主要階段——行動瑜伽、思辯瑜伽、神定瑜伽(八步瑜伽)
      (1)行動瑜伽:由功利性活動轉向不追求獲利性成果的行動,是行動瑜伽的特質,這也是通向奉愛瑜伽的起點。也就是說,行動瑜伽的奉愛活動,兼有功利性與非功利性,雖已在向無功利性的奉愛活動轉化,但對生命活動的功利性尚未能完全伏斷,只能是處於“棄絕”(放棄功利性活動動機)的過程。
      (2)思辯瑜伽:當行動瑜伽導致知識的增加和棄絕的增進時,就進入了思辨瑜伽階段。沿着至尊主不可思議的、未展示的、非人格特性道路走的超然主義者,叫做思辨瑜伽師。
      (3)神定瑜伽:是通過修習神祕主義或“八步瑜伽”而達到的境界。八步瑜伽,在《薄伽梵歌》中分爲“守意、持戒、打坐、調息、撤回、把持、冥想、神定”,與第一節中涉及的《瑜伽經》中提出的“八支瑜伽”有些相似。八步瑜伽是控制心意和感官的方法,神定瑜伽是八步瑜伽的最後一個環節,指心意專注於至尊,被稱爲神定(薩瑪迪)。經過八步瑜伽而來到至尊人格神奎師那跟前,就進入了“奉愛瑜伽”。
      4、純粹奉愛瑜伽——奎師妹知覺運動
      奎師那知覺是瑜伽的最高境界,與純粹奉愛瑜伽的關聯親密無間。具備奎師那知覺是步入純粹奉愛瑜伽的基礎條件;而純粹的奉獻服務又是奎師那知覺運動的核心。純粹奉愛瑜伽的第一步是放棄世俗功利工作(這階段稱爲棄絕),然後進入純粹的奉獻服務,這種奉獻服務,由九種活動組成:聆聽、念頌、憶念、服務、崇拜、禱告、服從、保持友誼、奉獻一切。修習這九種奉獻服務,便可將自己提升到靈性知覺奎師那知覺。以奎師那知覺爲基礎的奉愛瑜伽,即奎師那知覺運動,亦即純粹的奉愛瑜伽。

相關文章
評論
第1樓 熱心網友 2013-11-30
瑜伽理論開山之作——《瑜伽幻化的世界》  很多瑜伽練習者都覺得瑜伽是一項沒有理論支撐的健身運動,更注重其體位的練習。而恰恰相反,在5000年的發展歷程中,瑜伽體位只是瑜伽的一個小部分,瑜伽理論的形成卻有着深刻的歷史淵源。  最近,《瑜伽幻化的世界》在網上廣爲流傳,此書可謂是瑜伽理論的開山之作,並引起了網友和瑜伽愛好者的熱烈討論。  此書詳細的闡述了瑜伽形成的歷史起源,將古老而神祕的宗教、瑜伽、宇宙、人之間的關係進行歸類分析,尤其是現代社會中,對瑜伽的很多錯誤認知都深入的剖析。幽默諷刺的文風,將艱澀難懂的瑜伽理論知識化做與每個人密切相關的生活,潛移默化的打開了每個人的心扉,針對故事人物,很多人也...
第2樓 熱心網友 2013-11-30
回答如下:1.對,但是不準確.韋達哲學(veda)有六個組成部分,瑜伽是其中一個.韋達哲學在印度傳承得比較好,但也不能籠統的叫成印度傳統哲學.2.對.比克若姆熱瑜伽(bikram yoga)是由26個固定體式組成的.現在很多瑜伽館的高溫瑜伽是自己編排的體式.3.不對.瑜伽有四個種類:業瑜伽(karma yoga),智瑜伽(jnana yoga),王瑜伽(raja yoga),奉愛瑜伽(bhakti yoga)所謂的有體式的在墊子上練習的都是哈達瑜伽,哈達瑜伽是王瑜伽的準備階段.所以在墊子上練的只是瑜伽的個小小的部分.市面上聽到的哈達,艾揚格,阿施湯加,高溫,力量,熱,陰,理療,孕婦瑜伽什麼的都...
第3樓 熱心網友 2013-11-30
1.√2.不一定3.√4.√,他只是一種健美的途徑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