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流派之業瑜伽

時間: 2011-08-08
   
       業瑜伽認爲,人類生命由精神與物質等五蘊所組成,所謂“五蘊”,就是指色、受、想、行、識五部分。換句話說,就是指物質(色)、感覺(受)、反應(想)、言語行動(行)、思維(識)。         色蘊:是指人體中的物質元素。包括地、水、火、風四種元素。         色所指的是一切物質,以及一切物質的活動現象。比如:礦物是物質,它肯定是屬於色蘊;但是聲音,並非物質,是物質所震動的現象,故它也屬於色蘊。         古代印度人把世間的物質,分爲四種性質,稱爲四大。所謂四大即是:一者爲地大--指堅硬性的元素;二者爲水大--指流動潮溼性的元素;三者爲火大--指熱暖性的元素;四者爲風大--輕浮流動性之元素。以現代科學的觀點來看,此四大是指物質的三態以及熱的能量:地大--物質的固態;水大--物質的液態;火大--熱的能量;風大--物質的氣態。故四大並非指地、水、火、風,它是指物質的四種性質,只是用地、水、火、風 。做代表而已。經論上說每一種物體都具有四大,比如說海水,它具有水大多,地大、火大、風大少。如果海水熱,它的火大就增加了。又比如說一塊石頭,它的地大多,水大、火大、風大少。如果石頭冷的話,火大少;石頭熱的話,火大就多。       受蘊:受蘊是指人體通過六根對外界環境的感受,如喜歡或者厭惡等。       “受”是內心領取納受外境,生起一種心念,它會對順、逆的外境產生三種不同的感受,即苦、樂、舍(不苦不樂)受,稱爲三受。       苦受:領納逆境,身心逼迫,刺激太強,身心感受到苦;       樂受:領納順境,我們所喜愛的境,身心適悅。       舍受:領納中庸性的境,身心處在不苦不樂的感受。       凡夫俗子的感受與所知的一切都是從六根而來,所以佛把受分爲眼根所生受、耳根所生受、舌根所生愛,身根所生受和意想所生受等種種不同的差別。       眼根所生受:眼睛看到光線的色彩、亮度,不是看到實際的東西。換句話說,就是物質的光線反射,讓眼睛看到。因此佛說,眼睛看到的並非物質,是看到光線--色塵。眼睛看到光線時會有感受:當你張開眼睛看太陽,陽光太強,它受不了,當時你的內心並沒有什麼苦惱,但是眼睛卻在受苦;當眼睛看一些柔和的顏色,尤其是綠色,它覺得很舒服,即眼睛受樂;通常眼睛看東西時心是沒有樂,也沒有苦,即不苦不樂受。這些感受都是從眼睛得來的,因此屬於身受,並非心受。       耳根所生受:耳朵聽到音調的高低,以及音量的大小。如果音調太高、很尖銳、很刺耳,如果音量太大,耳朵受不了,這會讓你覺得苦死了;如果耳朵聽到和諧的聲音,感覺舒服,就是受樂。通常耳朵是處於不苦不樂的狀態。耳朵所產生的受是從聲音而來,它與眼睛所產生的受不一樣的。       鼻根所生受:鼻子嗅香、臭的味道,而香、臭又分濃烈與清淡。如果味道很濃重,我們一聞,很刺激,鼻子就受不了--受苦;如果聞到清淡的香味,鼻子就很舒暢--受樂。       舌根所生受:舌頭舔到味道時,也有苦、樂、不苦不樂的感受。吃美味的食物,舌頭就感受到快樂;如果食物不好吃,舌頭就感覺到受苦。有些人喜歡吃辣椒,舌頭感覺很好,很想再吃,那吃辣椒對他來說是一種享受;有些人受不了辣椒的辣味,他覺得是苦受。所以,同一件事,每個人的感覺是不一樣的。       身根所生受:我們的身體喜歡柔滑的感覺,不喜歡粗糙的東西。身體接觸東西時,太熱不行,太冷不行,就是它受苦了;如果摸到溫暖的感受是最舒服的。當你很熱時接觸到涼快的東西,就覺得舒服、快樂;當你很冷時接觸到溫暖的東西,也覺得快樂。在平時一般的情況下,身體是處於不苦不樂的狀態。       意根所生受:意是我們的心、頭腦、感覺和思想。我們的心對一切境界,內心有貪、嗔、癡等反就,還有憂愁與歡喜。比如你吃到美味可口的東西,不但舌頭感受到快樂,內心還很高興,生起歡喜心,那就是意根在受樂,舌頭也受樂。如果有人爲你拍照,閃光燈閃了一下,當時眼睛受苦,但是你喜歡拍照,內心很高興是意根在受樂。這是意根與眼根所感受的不同現象。意根其獨自的苦、樂感受,比如你絞盡腦汁都想不透一些東西,心很苦惱,很煩,煩到頭痛,這就是意根在受苦了。如果你所處理的難題解決了,精神就愉快,心情也很輕鬆,作事情、想事情都很愉快,這是意根在受樂。       想蘊:想蘊是指人類的意識的想象力、人因外界而產生的喜、怒、哀、樂等種種意識。       想也是從六根而來,當我們的眼睛接觸境界,就有同眼睛有關的想;耳朵接觸聲音,就有同耳朵有關的想,但是它們是不一樣的。比如現在我們會以自己的眼睛所看到的那個人的樣子來想他的形象;如果要想一想那個人說話的聲音,就會想到他平時說話的聲音,這便是耳朵所聽到的聲音的想。       所以我們的想有由眼睛得來的眼根所生想,有耳朵得來的耳根所生的想......從六根得來六種不同的想,而它們是各種各樣的形象。       想的活動與受的活動一樣活躍,只要我們一醒來,看到任何東西,都會分析其形象,然後給它名稱,這就是在開始思考了。世間一般人認爲只有一個我在想,所以認爲有我;或者認爲有想者能想,能夠想的是我;佛爲了破除衆生在這方面的執着,特別闡明想是有各種想的心在活動,而且它在不同的界限活動。比方公雞啼聲與其樣子,是不可混在一起的,是截然不同的想--公雞的叫聲是耳根所生的想,公雞的樣子是眼根所生的想,並非有一個我在想。       所以想蘊並非是一個我在想,而是我們對無量無數境界的回憶。       行蘊:行蘊就是指行爲或者造作,人因意識而行動,造作種種業,包括善 業和惡業。       五蘊中的行蘊是最複雜的,因爲它包括了很多非常複雜的心念,有善的、惡的,凡是一切善、惡的心念都屬於行。行是造作,即心對境界產生反應、造作,這可分爲善行與惡行,並且念念遷流變化。我們生起任何修行的心、善的心念,甚至於心處在定中、安靜平和,這些都是屬於善的行;如果你對人、對事物起了惡的心念,要做壞事,甚至於你內心氣惱自己,這些都是屬於惡的行。所以行蘊中包括了一切的善心與噁心;色、受、想蘊中,就沒有善惡的差別。       行--貪、嗔、癡的煩惱心,不管是好念頭還是壞念頭,都是從六根境界中來。因此,這個行也有不同的反應,比如你聽到聲音、音樂有反應;看到好看的東西,你也有反應。佛把這些不同的反應,稱爲行蘊。       識蘊:識蘊是指感官的認識、判斷與分別。比如我們對菜的認識不僅停留在表面上,而且有了更深一層的理性認識,即知道了它的製作方法。       識是我們能知的心,它如幻如化。我爲認爲能看到的境界、知道的境界,其實是心所變現的幻境,就好像魔術師在變魔術,你所看到的境界是自心的變幻,我們被這些幻境迷惑,以爲是實有的。同樣的,我們也認爲有一個能知的心存在,但是心也是幻化虛假的,即諸識法如幻。 文章來源:印度瑜伽國際聯合會  www.iyiucn.com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