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保健品不等於養生

時間: 2011-08-13

  高收入女性吃的保健品最多,選擇不對症――用處也不大。

      良好心態、合理膳食、適量運動纔是真正的保健養生之道

  市場上的保健品五花八門,功能越來越多,讓人眼花繚亂。“虛假宣傳,誇大效果,坑的都是老百姓!”張小姐忿忿地說,因爲她母親就特別相信保健品廣告裏的說辭,人家宣傳什麼買什麼,哪個說的神就吃哪個

  有數字顯示,2005年,中國保健品市場銷售額超過1000億元。隨着人們對保健品越來越青睞,這個龐大的市場中,不可避免會出現魚龍混雜、損害消費者利益的情況。導致一般消費者走入了“保健品=生活必需品”的誤區。

  “我最早接觸的保健品就是減肥茶。當時覺得這東西挺神的,雖然後來知道這些產品幾乎都含有瀉藥成分,但效果還行,所以會心動。”50歲的劉女士談起保健品來可是津津樂道:“後來流行過深海魚油、維生素啥的,一樣我都沒落下。最近,有人說蛋白粉好,現在我每天早上喝一杯,一上午都不餓。”

  年近70歲的李大爺本是“大病當小病治,小病當沒病養”的人,可子女們看不過去,這個送“腦白金”、那個送“黃金搭檔”。李大爺也發現身邊的老夥伴都在吃各種各樣的保健品,“看來,以前那套養生觀真過時了。”李大爺對記者說,“過去覺得年紀大了吃點清淡的,多活動活動腿腳就算養生了,現在不來點新玩意兒還真跟不上形勢!”

        其實,像劉女士和李大爺這樣的保健品消費者並不在少數。小高的爸爸十幾年如一日,天天都吃保健品,“有進口的,有國產的,花花綠綠,在桌子上擺了一大排。我爸說有營養對身體好,花多少錢都不在乎。”

  吃保健品其實是中國人進補傳統的延續。隨着廣告宣傳的推波助瀾,“老要補鈣、小要補腦、男要補腎、女要補血、胖要減肥”已經成了不少老百姓心中根深蒂固的觀念。於是,但凡掛上“保健”二字的產品,願意花大錢的消費者也就不在少數了。

        據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發布的報告顯示,2005年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總額達250多億美元,同比增長23.52%;到2010年,我國保健品人均消費可達100元,保健品市場的消費總額將達到1300億元;2020年市場總量甚至有望突破4500億元。這些數據都說明,保健品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那麼,都是什麼人在吃保健品?

  網絡調查結果顯示,在服用保健品的人羣中,女性約佔60%,年齡多在20至40歲之間。香港去年的一項萬人調查也顯示,中年、女性、教育程度高者服用保健品的比例較高。在這些人當中,一半人吃過維生素補充劑類保健品,20%的人服用過中藥或中藥製品,10%的人堅持服用魚油產品。當被問及購買保健品的目的時,80%的人表示是爲了“強身健體”,10%的人希望“通過保健品治療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而且,大部分人服用保健品之前都沒有徵求醫生的意見。

  多家藥店和超市貨架上的洋蔘製劑、鈣補充劑和助眠類保健品都成了市場熱點。購買這些保健品的消費者大多家中有老人或小孩。一位購買者說:“聽說這個可以改善記憶、治療失眠、增強抵抗力,所以我們家老老少少都吃。”而被問及是否諮詢過醫生時,這位女士驚奇地反問道:“醫生都是管開藥的,哪管保健品呀?”

  廣告誇大宣傳的手法

  在衆多保健品購買者中,大部分人抱着“有病治病、無病強身”的想法,不可避免地讓一些非法保健品鑽了空子。近80%的受訪者對保健品的相關法規及科學原理缺乏瞭解,決定他們是否消費的主因就是廣告,尤其是電視廣告親友“銷售人員”的介紹……最爲嚴重的是一部分患病消費者存在“以保健品代藥”的心理,甚至不惜放棄正常治療,導致病情惡化……

        其實,那些誘人的廣告宣傳主要有三種手法:“號外”產品、廣告轟炸和高科技代言。

  所謂“號外”,主要有三種:第一種是沒有衛生部保健食品批准證書的產品。這些生產企業只在當地弄個普通食品批號,吹噓自己有多種保健功能,甚至暗示可以“治療”多種疾病;第二種是僞造批號的產品。爲了矇騙消費者,企業僞造衛生部門的批准文號,標在產品標籤上,甚至出現在廣告中,冒充保健品,渾水摸魚非法經營;第三種是違法生產、危害性更大的“三無”產品。這些產品爲了躲過相關部門的追查,基本只在中小城市或農村叫賣。

  普遍的廣告轟炸

         所謂轟炸已遠不是廣告遍地開花那麼簡單,義診、免費試用、專家講座、明星代言、僱“託”造勢、免費旅遊等,這些充滿溫情的陷阱讓不少消費者“迷了眼”。北京西城區的王大媽在超市花了399元買了一瓶阿拉斯加深海魚油。此後,該魚油的銷售人員隔三差五就拉着王大媽和其他購買者去郊遊。爲了享受這種服務,王大媽吃完一瓶又買一瓶。殊不知,一瓶魚油成本僅幾元,旅遊花消實際是王大媽自己掏的腰包。

  還有一些產品連“親情”面具都不戴,“技術含量高、療效全”就足以虜獲消費者的芳心。藉助“人類基因組計劃”的風,有些保健品搶先一步,聲稱自己的“功力”已經深厚到可以修補基因了。另外,隨着靶向技術的不斷進步,許多保健品也乘勝追擊,聲稱自己的產品可以“智能追蹤癌細胞,一擊就中,從此免受放療、化療的折磨”。有些商人還盯上了最近流行的納米技術,生產出能“百分之百”被人體吸收的“納米鈣”,聲稱“一舉破解困擾中國人多年的補鈣難題”……

  保健品只起一定的輔助作用

  保健品該怎麼吃才能發揮功效?專家指出:選擇保健品要對症下“藥”!

        中國營養學會副祕書長賈健斌提醒消費者:一定要注意保健品的標識、批號、產品標籤和功能成分,並仔細研讀保健品的標識和說明書,不能盲目聽從商家的廣告宣傳。而且,爲兒童、老年人和病人選擇保健品更要慎重,否則耽誤了治療,甚至加重病情,就失去了“進補”的意義。

  吃補品,要“量體裁衣”,講究辨證施治。許多家長爲孩子買人蔘、鹿茸等珍貴藥材進補,人蔘等補品主要適合年老體虛、大病初癒的人,兒童正處於生長最旺盛的階段,吃這些補品不但起不到滋補作用,反而會出現嘴角起泡、流鼻血等症狀,無異於拔苗助長。

  對“老少咸宜”的“腦白金”等助眠類產品,清華大學附屬玉泉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耿同超教授說:目前對其主要成分――褪黑素的研究僅限於動物試驗,它對人體究竟有哪些作用仍不明確,因此不建議人們服用含有這一物質的保健品。耿教授指出,長期服用褪黑素會引起自身免疫性肝炎、意識混沌、視神經疾病,還會導致睡眠障礙、精神疾病、眩暈等。

  至於目前比較流行的複合維生素及礦物質補充劑,專家們表示,這類產品比較安全,可以根據體質吃一點。賈健斌介紹說,第四次全國營養與健康調查的結果顯示,人羣中確實存在維生素A、B族維生素、鈣等微量營養素攝入不足,以及兒童、婦女缺鐵性貧血發生率較高的現象。其中,學齡兒童生長髮育快,且易伴有厭食、挑食等情況,因此是微量營養素缺乏的高危人羣;其次是孕婦、產婦、乳母等,容易出現微量營養素缺乏;老年人由於食量減少、消化功能減弱,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微量營養素缺乏。這些人應該合理搭配膳食,以達到合理營養的目的,也可以選擇吃一些複合維生素和礦物質補充劑。

  其實,除了吃保健品,良好的心態、合理膳食、適量運動纔是真正的“養生之道”。中國體育科學學會體質研究分會副祕書長張一民說,從《第二次國民體質監測報告》的數據來看,雖然70%以上的人都有體育鍛煉的意識,瞭解體育鍛煉的好處,但能長期堅持並達到規定運動強度的只有不到1/3。在參加鍛鍊的人中,青年人和老年人佔了絕大多數,而“工作勞累、家務繁忙”的中年人爲數甚少。因此,專家們提醒,保健品只是輔助手段,健康養生還要靠合理膳食、適量運動、平衡心態,戒菸限酒。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