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脈硬化與生活方式無關?

時間: 2013-04-08

——美國最新的一項研究結論有待商榷

“據新華社電:美國心臟學家對世界各地的137具木乃伊進行計算機斷層掃描(CT),掃描結果顯示3成以上木乃伊有動脈硬化跡象,證明這種疾病並不是現代人的專利,病因與生活方式和飲食結構的關係可能並不大。” 我國媒體紛紛報道了美國這一最新的研究結論。

這項研究結果10日在美國舊金山舉行的美國心臟病學會年會上公佈,同時發表在醫學雜誌《柳葉刀》上。作爲研究樣本的木乃伊分別來自古祕魯、古埃及,居住在北美大陸科羅拉多河流域的美洲原住民和阿留申羣島的烏干達人,時間跨度遠及公元前3800年,近至20世紀。

研究人員發現,137具木乃伊中大約34%有潛在或明確的動脈硬化跡象,“超過40歲的木乃伊半數出現血管鈣化。考慮到我們無法掃描他們身上所有動脈,(推測)發病率相當高。”

先前,人們普遍認爲,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容易引發動脈硬化,導致多種心腦血管疾病。而這項研究結論說:“古人普遍存在動脈硬化說明,這種疾病伴隨人類年齡增長出現,與任何飲食及生活方式無關。”

美國的這一項研究能否證明動脈硬化與任何飲食及生活方式無關?

該項研究時間跨度有3700年,古今經濟發展不一樣,生活方式當然也不一樣;地域空間跨度大到世界各地區,世界各地的飲食結構和生活方式不會一樣。但是動脈硬化發病卻一樣的普及,而且隨着年齡的增長而發病率增高。由此似乎可以得出動脈硬化與年齡增長有關而與生活方式和飲食結構無關的結論。但是,該項研究得出這個結論是有待商榷的。確實,飲食結構不是代謝異常的決定因素,進食高膽固醇食物,爲什麼有些人沒有患高膽固醇血癥?有些人不進高膽固醇食物卻患上高膽固醇血癥?因爲吸收不吸收膽固醇、合成不合成膽固醇取決於人體自身的代謝平衡能力,否認人體自身的平衡能力,把高膽固醇食物當做動脈硬化的決定因素是不正確的。但是,不能因此得出動脈硬化與飲食結構和生活方式無關的結論。同樣,由於此項研究的樣本木乃伊來自不同年代不同地區,雖然生活方式及飲食條件迥然不同,但是這些木乃伊普遍存在動脈硬化。由此,能否得出動脈硬化與飲食及生活方式無關的結論?也不可以,理由是:

一、無論哪一個年代哪一個地區,人類要延續生命總得攝食,人們的食物豐富程度不可能同等,人的攝食總有多少之分。人是帶有社會性、階級性和個性的共同體人類社會因爲分工不同,造成個人的地位和職業不同,生活總有安逸和勞碌之分。比如交通工具,現代人喜歡汽車代步,古代地位高的人喜歡坐轎,缺少體力活動的人羣總有存在。由於地位不同,精神壓力總有大小之分。生活行爲方式的差異從遠古時代就會存在,吃多動少的生活方式一般都是令人羨慕的上流社會的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因此普遍的動脈硬化與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並存的,雖然動脈硬化與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之間的的關聯程度未知,但是要否定古人生活方式和動脈硬化的關聯性是沒有證據的。 至於由動脈硬化的發生率隨着年齡的增長而升高的現象推導出動脈硬化是衰老引起的結論,也是不客觀的。因爲動脈硬化是一個漫長的病變過程,病變需要在較長的生命存活期內積澱。這必然造成動脈硬化是增齡性疾病的現象。確實,現代人類的死亡危險主要是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動脈硬化性疾病是最主要的,比如高血壓、血脂異常的致命性都是動脈硬化,2型糖尿病的致命危險也是動脈硬化——各種各樣的血管併發症。這是有公論的。從美國這項最新的研究結果看到,古人動脈硬化普遍發生,可以推測,促進人體早老早衰早逝的禍首是各級動脈硬化,而不是假設的“生命鍾”遺傳基因。延緩動脈硬化等於延長人類的壽命,衰老並不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

動脈硬化性疾病在古人中普遍存在,這一現象不僅從美國科學家對世界各地的137具木乃伊進行計算機斷層掃描(CT),掃描結果顯示出來(3成以上木乃伊有動脈硬化跡象中證明動脈硬化性疾病)。在我國,2000年前成書的醫學經典著作《黃帝內經》中已有記載,如《靈樞·厥病》:“真心痛,手足清至節,心痛甚,旦發夕死,夕發旦死。”(這相似於冠狀動脈硬化性心臟病心肌梗死)。《素問.風論》說:“風之傷人也……或爲偏枯。”《靈樞.九宮八風》說:“其有三虛而偏中於邪風,則爲擊僕偏枯矣。”所謂三虛而偏中於邪風,即體虛之人逢歲氣不足之虛年,再逢虛風,導致卒然擊僕暈倒,並遺留偏枯症狀。((這相似於動脈硬化腦卒中)。《素問.六元正紀大論》又說:“木鬱之發,太虛埃昏,雲物以擾,大風乃至……故民病……甚則耳鳴眩轉,目不識人,善暴僵仆。”此論在大風卒中擊僕之前,有耳鳴眩暈等腦卒中的前期症狀,觀察得十分仔細。《靈樞.刺節真邪》釋其機理說:“虛邪偏客於身半,其入深,內居營衛,榮衛稍衰,則真氣去,邪氣獨留,發爲偏枯。”張仲景說:“夫風之爲病,當半身不遂”。由此可見動脈硬化引起的腦卒中在古代已經很常見。

在公元前221年以前完成的總結前5千年醫學實踐的文獻《黃帝內經》記載了古人動脈硬化性疾病,證明古人動脈硬化已很常見,美國科研工作者對世界各地的137具木乃伊進行計算機斷層掃描(CT),掃描結果顯示3成以上木乃伊有動脈硬化跡象,這也實證了《黃帝內經》記載的可靠性。

二、生活方式對代謝的影響,古人已經發現其發病規律。強調“治病必求於本”的《黃帝內經》,提出了“飲食自倍腸胃乃傷”(現已明確胃腸激素腸促胰肽對胰島功能的影響,腸胃功能正常胃腸激素才能正常分泌,說明飲食自倍的生活方式能影響代謝功能)的病因。《內經》還提出“久臥傷氣”(“氣”包括代謝功能、循環功能)說明缺少體力活動會影響代謝功能和循環功能。《內經》還提出“高梁之變足生大丁(“丁”通“疔”,足生大丁是動脈閉塞性疾病)”,說明營養過剩引起動脈病變。

總之,吃多、動少的生活方式和動脈硬化的關係在《內經》已經有所闡述。這證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與動脈硬化的關係,在古代早已發現,不是現代才發現的。更不是與工業化帶來的生活方式相關。如果現代人模仿前工業化時代、甚至是前農業社會生活方式,動脈硬化……也難能避免。因爲人類所面對的不健康的生活行爲方式的誘惑和困境實在太多,而治療生活行爲方式引起的疾病的藥物實在太少。

現代注重能量過剩的不良生活方式,而《內經》更重視行爲方式對動脈硬化性疾病的誘發作用,《內經》指出“大怒則形氣絕(猝死);而血苑於上,發爲薄厥(腦卒中)”指出行爲方式誘發動脈硬化性疾病。

按照美國這項最新研究,動脈硬化與衰老相關,與生活方式無關,但是一切引起能量過剩的生活方式導致肥胖,肥胖是導致動脈硬化的代謝綜合徵組分是兩個全球代謝綜合徵定義所認定的。在二千年前的醫學經典《黃帝內經》中也有了記載。作爲握有醫學話語權的美國心臟醫學界,依據對年代、地域跨度大的古代木乃伊進行計算機斷層掃描(CT)發現古人普遍存在動脈硬化問題,得出動脈硬化與飲食和生活方式無關的觀點有失偏頗。

雖然報告作者、美國加州長灘紀念醫院心血管中心主任格雷戈裏·托馬斯強調說“這項研究結論並不意味着人們可以忽略生活方式。事實上多項研究表明,生活方式和動脈硬化之間存在聯繫,雖然兩者之間的關聯程度未知。”已經提醒人們不要忽略生活方式。

托馬斯強調說“研究顯示……我們都面臨動脈硬化風險。我們應當盡最大努力,避免這些風險因素。當然,我們不能寄希望遠離它們就能避免動脈硬化。”就是說遠離不健康的飲食和生活方式並不能避免動脈硬化,這是美國科學家借這項科研提出最新的警告。

但是該項研究得出“動脈硬化與飲食和生活方式無關” 的結論還是需要澄清的。

避免動脈硬化,僅從生活方式和飲食結構上預防確實是遠遠不夠的。這是一個系統工程,不僅需要在生活方式、行爲方式上全面預防動脈硬化,而且需要藥物治療。報告的另一名作者、美國南加州大學老年病學教授凱萊布·芬奇說,降低膽固醇、血壓和稀釋血液的藥物是“醫療界在20世紀和21世紀取得的極大成功”,令數百萬人心臟病患者倖存,壽命延長。這個估計是高了點。正如芬奇自己所說的: “問題是,我們怎樣才能延緩動脈硬化和血管老化過程。現在這還是個空白。”中華民族引進西醫,和以《黃帝內經》爲基礎的中醫相結合,在動脈硬化的防治上取得了成就,有望填補這個空白,相信中西醫結合能夠造福於中華,給人類帶來福祉。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