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脈粥樣硬化的中醫分期論治初探

時間: 2011-03-21
 動脈粥樣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冠心病的主要病理改變,現代醫學對AS斑塊病理演變過程的認識爲中醫學與現代醫學結合防治AS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切入點,也可能爲中醫藥治療AS的研究拓寬思路。     AS的發生發展是一個動態過程,機體在AS不同證候階段呈現出的特點是不同的,某一種病理改變(或氣虛血瘀、或肝腎陰虛、或熱毒滯絡)隨着斑塊形成、成熟和破裂的變化是不可能貫穿AS的整個過程的,當然,機體的自身適應過程、治療過程也同樣影響着斑塊性質的改變。這就提示我們,在現有的研究成果基礎上,調整以往靜止眼光,以動態的思維去思考AS的病因病機,探究AS過程中不同時期的特性,並根據這些特性辨證選用相對應的治則進行治療。鑑此,本文試圖從分期論治的角度探討中醫學對AS斑塊發展變化的認識。   1  AS斑塊的形成期與調肝益腎健脾     AS斑塊的形成是一個複雜的動態過程[1],其啓動環節包括血管內皮的損傷及舒縮功能障礙、血漿中脂質與單核細胞進入並積聚於內皮下間隙、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氧化修飾爲過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單核細胞吞噬脂質後成爲泡沫細胞、積聚爲脂質核心,至此斑塊初步形成。其中,脂類代謝異常是AS的重要原因,由於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可攝取外周組織包括動脈壁上過剩的血清膽固醇(TC),將它們逆向運送到肝臟排泄,在機體起“清道夫”的作用,HDL-C的降低和LDL-C的升高使得二者比例失調易導致AS的形成。     導致動脈粥樣硬化的首要因素是脂質代謝失調,而高脂血症的臨牀表現,可歸屬於中醫痰濁的範疇。痰濁的產生,往往責之於脾、腎,而肝失條達,疏泄不暢又是誘導脾腎生痰成濁的要因之一。《靈樞·衛氣失常論》雲:“人有脂有膏有肉”,而若脂膏過多則有形體之變,《內經》稱之爲“膏人”、“脂人”,少則“體無膏澤”。膏脂與津液同一源流,是津液之稠濁者,化生入血則使血脂升高而爲痰濁。         文章來源: 
點擊查看全文: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