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醫三院萬峯教授帶領大家走出冠心病治療的誤區(圖)

時間: 2011-10-07

  冠心病是常見病、多發病、富貴病,然而冠心病患者對冠心病的治療認知缺乏卻讓人擔心。一個覆蓋全國的冠心病諮詢中心調查發現,全國各地500多個諮詢者的來電顯示,近60%的確診冠心病患者雖然在堅持藥物治療,但還是經常出現胸痛、氣急等症狀。熱線同時發現很多患者寧可輕信各種診療廣告信息,而不及時尋求正規治療,同時對一些新的冠心病診療方法缺乏認知,或心存疑慮。這些都爲今後冠心病發展帶來了隱患。

  好大夫在線今天很榮幸邀請到北醫三院心臟外科萬峯教授爲大家講解冠心病治療的誤區。
主持人:萬教授您好!
萬峯教授:主持人好!
主持人:由於患者對冠心病的診療方法不能得到正確的認識,所以對後期的治療帶來了不便,麻煩您具體講解一下。
萬峯教授:恩,好的

詳細介紹

  冠心病患者認知缺乏讓我們很擔憂,一種是患者害怕動手術寧願藥物治療、還有是隻有兩成患者聽說過冠狀動脈造影。  冠心病的常規治療方法包括:藥物治療、介入治療和手術治療。藥物治療方面,主要涵蓋兩方面。一是應用抗血小板藥(比如阿司匹林等)、降脂藥物等,達到穩定粥樣斑塊,防止心肌梗死等嚴重後果的目的;二是服用冠狀動脈擴張劑,主要指硝酸甘油等硝酸酯類藥物,以緩解心絞痛等嚴重的臨牀症狀。但藥物治療的缺點在於,是不能從根本上解除、或者減輕粥樣硬化導致的冠狀動脈血管狹窄。所以,即使遵從醫囑規律服藥,仍有很多有些患者無法控制心絞痛的發生,在勞累過度或激動時會出現胸痛或胸部緊縮、壓迫感,甚至發生心肌梗死等嚴重的併發症。這也是介入和手術等有創性治療手段得到廣泛應用的最主要原因。  調查顯示爲數不少的患者在感覺藥物治療效果不好後,不是聽從醫生的指導,接受進一步的治療,而是爲很多虛假廣告所誤導,自行吃藥。有些患者爲了省錢,自己覺得感覺還好時,就擅自停止服藥。其實,冠心病藥物治療的關鍵是堅持用藥、祛除不良習慣。已確診的冠心病患者,一定要堅持按醫囑服用擴張冠脈、抗凝防栓、降壓降脂的藥物來控制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症,同時要堅持適當運動,戒菸限酒,保持心理平衡,防止病情發展。  如前所述,介入和手術治療都屬於有創傷的醫療操作,兩者都已成爲冠心病治療領域最常規的手段。介入治療(也就是“支架”治療)的基本原理是疏通狹窄或堵塞的冠狀動脈,並用支架加以支撐,防止病變的復發;而手術則針對冠狀動脈病變嚴重、瀰漫的患者,這些病人往往無法置入支架,或者由於病變的複雜性,支架治療的遠期效果不佳,當疏通已不可能時,唯有另闢新路。  顧名思義,冠狀動脈旁路移植手術(俗稱冠狀動脈搭橋術,或者冠脈搭橋)就是獲取患者其他部位的血管,移植到心臟上面;移植的血管就像一座橋一樣,跨越了冠狀動脈狹窄或堵塞的部位,架在主動脈和冠狀動脈之間。血液從主動脈通過“橋血管”輸送到阻塞的冠狀動脈遠端,從而重建了心臟的血供系統。從這個機理上可以看出,不論介入還是手術治療,都能達到消除冠狀動脈阻塞的不良影響和危險的目的,對於病變嚴重的病人,效果明顯優於保守治療;而手術在冠心病治療中的地位,猶如足球場上的守門員,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許多撥打熱線的冠心病患者都對冠狀動脈搭橋術有所耳聞,但聽說手術需要開胸,既怕手術的痛苦,又怕大手術帶來風險,投鼠忌器,而寧願採用藥物治療。這種恐懼心理可以理解,特別是冠心病屬於老年病,罹患人羣以60~80歲的高齡患者居多。但需要指出的是,冠心病已成爲全世界、包括我國發病率和病死率最高的疾病之一,其威脅甚至超過惡性腫瘤。如果不採取及時、有效的治療,患者猶如懷抱定時炸彈,隨時存在生命危險。同時,我國主要冠脈搭橋中心的手術技術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成功率在97%-98%,還要強調一句,這個數字包括了所有年齡段的患者羣,而不是特指年輕病人;特別是近年來微創跳動心臟搭橋手術的發展,使高齡重症冠心病人的搭橋手術更加安全有效。因此,由於天然的恐懼放棄理性的選擇是不可取的。主持人: 據我們瞭解萬教授在1996年回國後,就在積極開展以冠狀動脈搭橋術爲主的綜合性冠心病外科治療,現在共完成手術近10000例,其中在國內率先大規模開展微創非體外循環多支冠狀動脈搭橋術近8000例,國內例數最多,成功率達到99%,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冠心病的體外循環和非體外循環下的心臟搭橋手術那個更有優勢呢?

萬峯教授:

  與傳統心臟搭橋相比,非體外循環下心臟搭橋的優勢在哪?
  傳統的冠狀動脈旁路移植手術(亦即冠狀動脈搭橋術)都是在體外循環、心臟停跳下實施。這是因爲心臟總在不斷跳動,而冠狀動脈的口徑只有2mm左右。在運動不息的術野裏進行如此精細的操作,難度可想而知。因此,只有讓心臟停跳,才能保證搭橋手術的順利進行。在心臟停搏期間,由體外循環替代心臟,帶動血液循環,相當於人工的心臟。但是,體外循環畢竟無法完全模擬心臟的功能,因此,可能對人體產生一系列不良影響。如破壞凝血機能、增加神經系統併發症、誘發機體應激反應等。
  隨着技術的進步和手術器材的發展,在跳動的心臟上完成旁路移植操作終於成爲可能,從而催生了非體外循環下的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我們簡稱爲OPCAB)。顧名思義,二者最主要的區別就在於是否使用體外循環。後者在手術操作中,心臟始終處於跳動狀態,機體的血液循環完全由心臟支配;摒棄了體外循環,也就避免了體外循環帶來的不良反應。術後出血量可能更少,神經系統併發症亦相應減少;患者恢復更快,脫離呼吸機時間、在監護室滯留時間以及出院時間都相應縮短。在最近的十餘年,OPCAB已成爲常規的搭橋術式。
  誠然,OPCAB顯示出卓越的技術優勢,但不可否認,在跳動的心臟上起舞,需要更爲精湛的技術和豐富的經驗。許多大型的醫療中心無法對病情較複雜的病人實施OPCAB,就在於無法保證在跳動心臟上的技術質量。我們之所以能保證OPCAB達到同期搭橋總量的95%以上,源於我們多年來致力於OPCAB的深厚積澱和不斷錘鍊操作技術的恆心。
主持人:謝謝萬教授今天做客好大夫在線,今天的訪談就到這裏。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