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毒通絡法防治動脈粥樣硬化

時間: 2011-08-03

【關鍵詞】  動脈粥樣硬化;炎症;解毒通絡法;綜述

長久以來,動脈粥樣硬化(AS)發病機理的研究主要圍繞3種學說:脂質浸潤學說、血栓形成學說和損傷反應學說。隨着研究逐步深入,細胞因子的不斷檢出,炎症與免疫在AS形成中所起的作用愈來愈受到學者們的關注。筆者就近年來粥樣斑塊的炎症機制,提出中醫毒、瘀導致不穩定斑塊的設想,對解毒通絡法防治AS的作用機理陳以管述。

  1  動脈粥樣硬化發病機制的現代研究

    大量基礎研究已證實,AS並不是簡單的脂質沉積病。免疫、炎症貫穿了粥樣斑塊形成-破裂-血栓形成的整個過程[1-2]。AS發生時,內環境紊亂,如感染、炎症、組織損傷等因素造成血管內皮細胞受損,通透性增加,血小板粘附聚集,白細胞附壁,使體內炎症反應系統激活,產生大量細胞因子[3]。其中,研究較多的有WBC、C-反應蛋白(CRP)、白細胞介素(IL)-1、IL-6、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等[4-5]。由於巨噬細胞分泌的IL-1、IL-6、趨化因子等細胞因子對單核細胞具有趨化性,上調內皮細胞產生單核細胞刺激因子(MCSF)和單核細胞趨化因子(MCP-1),導致單核細胞移行至內膜進入動脈壁,在局部集中發展成粥樣斑塊[6-9],進而強有力地刺激平滑肌細胞增殖和誘導肝細胞產生大量CRP,促進粘附分子釋放,導致白細胞粘附並穿過內皮層,加速AS發生[10]。楊氏等[11]通過多年研究發現,冠心病患者血中的WBC、CRP、IL-6、TNF-α等炎症指標普遍升高,表明冠心病存在炎症反應,可見炎症標誌物和心血管疾病間有肯定和持續的相關性。

  2  中醫“毒邪”與動脈粥樣硬化的病理基礎關係

    傳統中醫對AS多責於心、脾、腎三髒,常從痰、虛、瘀進行論治。炎症學說的提出,給中醫藥治療AS帶來了新啓示。

    AS是慢性、進展性的血管內膜病變。中醫認爲毒邪最易腐筋傷脈,似與AS斑塊潰爛、炎症細胞浸潤、出血等一系列病理改變相關聯。故推測炎症反應與中醫學“毒”、“瘀”致病有相似之處,毒邪當爲致病因素之一。丁氏等[12]認爲,內生毒邪則由於臟腑功能失調,氣血運行紊亂,導致機體生理病理代謝產物不能及時排除,蘊積體內,以致邪氣亢盛,敗壞形體而化生。王清任《醫林改錯・積塊》亦云:“血受熱則煎熬成塊。”邪毒與瘀血相互搏結可引起血管內膜局部的損傷反應。雷氏[13]認爲,現代醫學的毒性氧自由基、凝血-纖溶產物、微小血栓、血脂、炎性介質和血管活性物質的過度釋放均可看成是中醫的毒邪,直接影響疾病的病理變化、預後和轉歸。由此,從“毒、瘀、痰”探究AS的發病機理而提出解毒通絡法。

  3  解毒通絡法治療AS藥理學研究

    對於AS的治療,活血化瘀法很早就受到人們的重視。活血化瘀類中藥具有抗血小板粘附、聚集,擴張冠狀動脈,增加心肌血流量,改善心肌代謝,降低氧耗量,改善微循環等作用。經研究,川芎嗪、丹蔘、水蛭、血府逐瘀製劑等均可通過抑制平滑肌細胞增殖及細胞外基質堆積等多個環節起到預防再狹窄的作用。丹蔘多酚酸鹽能夠明顯抑制內皮細胞誘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氧化修飾,抑制脂質過氧化,對防止AS有潛在作用[14]。血府逐瘀湯可調控血脂異常(降低血清總膽固醇及LDL-C),抑制血小板粘附,並通過基因的調控抑制血管平滑肌細胞增殖、遷移,抑制膠原堆積及病理性血管重塑。

    AS炎症機制學說爲清熱解毒類方藥的應用提供了理論基礎。早在《醫門法律》中就明確提到“散”、“清”治法治療胸痹。沈氏[15]研究亦表明,清熱解毒法具有抗炎作用。一些清熱解毒類中藥,如黃芩、黃連、連翹等有抗炎、耐缺氧、改善微循環及調節血脂異常等作用。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黃芩苷可抑制血管內皮細胞的增殖,直接抗肺炎衣原體,降低粘附因子(CD54,CD106,E-選擇素)在血管內皮細胞的表達,對相應的可溶性細胞粘附因子也有抑制作用[16]。葛根素能夠誘導已增殖的血管平滑肌凋亡,可能與其促進平滑肌細胞中的CRP94基因表達有關,通過上調該基因使凋亡信號放大,對AS的治療產生一定作用。並且能夠抑制缺氧誘導的大鼠乳鼠心肌細胞分泌TNF-α及IL-6等炎性因子,減少炎性反應[17]。

    炎症多瘀,而血瘀證的某些活性因子又與炎症密不可分,因此活血化瘀與清熱解毒法在各種炎症治療中發揮着重要作用。二者配合使用,在清除毒素、降低炎性介質及調節免疫反應等方面可表現出明顯的協同作用,效果優於單獨使用解毒藥或活血藥,但其對於AS的有效干預還須借鑑中醫學的研究方法加以驗證。

  4  結語

    AS的炎症機制已被大多數學者認同。目前,西藥治療AS多基於對神經內分泌機制的調節,而非針對自身免疫因素。與西藥相比,中藥在免疫調控及炎症反應等方面具有潛在的治療價值。解毒通絡法可作用於AS形成的多個階段,涉及多個機制的干預,若與西藥有機結合,從AS的免疫機制尋找新的治療靶點,可望在AS的防治上產生突破性進展。

文章由中國科技論文網爲您分享,本論文網專業從事業務!參考資料: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