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相關危險因素

時間: 2011-10-05

在粥樣硬化形成的過程和發展中,代謝紊亂綜合徵起到不可忽視的作用,它包括了混合型高脂血症、胰島素分泌過多、糖耐量降低、高血壓和高尿酸血癥,其中,外周胰島素抵抗又是關鍵因素。正在研究的其他冠狀動脈硬化性心臟病危險因素有:高半胱氨酸、血漿纖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劑I(PAI—I)和凝血因子Ⅶ有關基因多態性和基因突變對冠狀動脈硬化性心臟病發病的潛在影響是一個新的研究領域。再者,低密度脂蛋白(LDL)氧化易感性的增加作爲冠狀硬化性心臟病的危險因素最近也受到重視。目前正在進行的冠狀動脈硬化性心臟病其他危險因素的研究還有:血管內皮功能的研究,影響粥樣硬化斑塊穩定性因素的研究和對炎症血液標誌物預測價值的研究等。

(一)炎症參數

研究顯示冠狀動脈硬化性心臟病病人,幾種急性炎症反應物如纖維蛋白原、C—反應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血漿水平有明顯改變。血漿高敏感C—反應蛋白與冠狀動脈硬化性心臟病危險性增加呈正相關。動脈粥樣硬化有炎症的許多特點,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由富含膽固醇的無定型核和纖維帽組成。很多研究證實,炎症介質如細胞因子影響纖維帽的穩定性,如纖維帽內T淋巴細胞分泌的干擾素R,可抑制平滑肌細胞合成間質膠原:有些炎症介質如白細胞介素1和腫瘤環死因子a等可促使巨噬細胞、平滑肌細胞分解細胞外基質的酶。這將使斑塊周邊的平滑肌細胞減少,並且細胞間的連接薄弱。最近有研究在動脈粥樣斑塊內檢測到衣原體肺炎菌,而正常冠狀動脈無這種細菌,但這些細胞內的感染是無害的寄生菌還是動脈粥樣硬化的病因,仍不十分肯定。

(二)基因多態性和基因突變

目前,對影響血壓、脂蛋白和血糖代謝基因的多態性和異常的研究已經獲得了很多信息,但有關基因多態性對冠狀動脈硬化性心臟病的影響和對不同多態性個體治療的影響卻知之甚少。據遺傳流行病學研究顯示:冠狀動脈硬化性心臟病以及親屬的發病危險較非冠狀動脈硬化性心臟病者增加了2~6倍,冠狀動脈硬化性心臟病存在家族聚集性,且在早發的病例中更加顯著。同卵雙生子患冠狀動脈硬化性心臟病的一致率高於雙卵雙生子。這都說明冠狀動脈硬化性心臟病的發病有一定遺傳因素作用。在冠狀動脈硬化性心臟病人羣中,僅少數人由單基因突變引起,較常見的是家族型高膽固醇血癥和載脂蛋白B100缺陷引起的高脂血症;大多數是由多基因異常導致。理論上,凡是編碼參與血脂代謝、血栓形成及血管收縮與舒張等病理生理過程的蛋白質的基因均爲冠狀動脈硬化性心臟病的候選基因,如血管緊張素轉換酶基因的多態性與心血管疾病的關係有很多報道,Cambien等研究發現DD基因型是心肌梗死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Nakai等報道冠狀動脈三支病變者的DD基因型發生率顯著高於單支病變者。目前認爲ACE基因I/D多態性是冠狀動脈硬化性心臟病發病中普遍存在的危險因素。載脂蛋白A1—C3—A4基因簇內的突變可能通過影響LDL水平、甘油三酯水平導致對冠狀動脈硬化性心臟病的易感性。隨着研究的不斷深入,新的基因位點將被逐漸發現,但也有些基因在被否定。現在,其他複雜疾病已有很多基因組掃描的報道,但在冠狀動脈硬化性心臟病尚未有這樣的報道,因而在尋找冠狀動脈硬化性心臟病相關基因這個領域中還任重而道遠。

(三)胰島素抵抗

當體內胰島素的敏感性降低時,會導致高胰島素血癥,有稱作胰島素抵抗。很多學者認爲胰島素抵抗是一種基因缺陷,近年來一些大規模研究發現,胰島素抵抗和(或)高胰島素血癥是冠狀動脈硬化性心臟病發病的一個獨立危險因素。很早人們就發現,在正常情況下,胰島素調節脂質代謝。胰島素通過作用於激素敏感性脂酶抑制脂肪組織釋放遊離脂肪酸(FFA)和肝臟分泌極低密度脂蛋白(VLDL),並加速脂蛋白脂酶(LPL)的作用,水解VLDL和乳糜微粒(CM),降低血中的LDL。存在胰島素抵抗時,脂肪組織釋放遊離脂肪酸和肝臟分泌VLDL加速,同時LPL對這些顆粒的降解減慢,導致循環中富含甘油三酯殘餘脂蛋白顆粒增多,主要在動脈壁內的甘油三酯含量明顯增加,內膜增厚,內皮下有平滑肌細胞移行。高血糖可抑制內皮細胞DNA的合成,使血管內皮的屏障作用受損,加速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

(四)內皮細胞功能不全

血管內皮在維持動脈的舒張和功能完整方面很重要。內皮細胞分泌的一氧化氮(NO),是一種能夠舒張中層平滑肌細胞的局部激素,是迄今已知最強的血管舒張因子之一。因此,正常血管的舒張依賴於內皮細胞的完整性。正常情況下,乙酰膽鹼促使一氧化氮釋放和擴張動脈。但動脈粥樣硬化時動脈內皮受損,乙酰膽鹼反而產生縮血管的作用。與之相反,內皮細胞還分泌一種激素肽—內皮素,可強烈收縮動脈,動脈粥樣硬化時,內皮素分泌增加。總之,粥樣硬化病變內皮受損的結果是收縮病變動脈。內皮功能紊亂髮生在動脈硬化早期,可能被下列藥物糾正: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類藥物、鈣離子拮抗劑(可改善冠狀動脈硬化性心臟病患者的內皮功能)、他汀類藥物(可以改善冠狀動脈硬化性心臟病內皮功能紊亂引起的乙酰膽鹼異常收縮反應),抗氧化劑如普洛布可和維生素C可改善高脂血症患者、糖尿病患者或吸菸患者的內皮功能,使舒血管的作用佔優勢。

(五)促凝危險因素

促凝危險因素的增加是血栓形成的決定性因素,在冠狀動脈硬化性心臟病的急性事件發生過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血小板激活是不穩定心絞痛發生的一個關鍵。目前的研究顯示高濃度纖維蛋白原、凝血因子Ⅶ和纖溶抑制因子與冠狀動脈硬化性心臟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增加有關。促凝危險因素和其他危險因素同時存在時會大大增加冠狀動脈硬化性心臟病的發病率。有研究證明纖維蛋白原和LDL—C同時升高顯著增加冠狀動脈硬化性心臟病的危險;低纖維蛋白原水平時,冠狀動脈硬化性心臟病的發生幾乎不受LDL—C水平影響。促凝危險因素經常和其他因子合併存在,如纖維蛋白原與吸菸、年齡之間;Ⅶ因子與甘油三酯、膽固醇之間;PAI—I與胰島素和肥胖之間均存在強相關性。因而積極控制促凝因子的活性越來越受到重視。通常戒菸、降低體重、少攝入飽和脂肪酸和膽固醇,可降低促凝因素的作用。降低體重、戒菸和使用貝特類藥物,可降低血漿纖維蛋白原水平。抗血小板藥物可減少血小板活化。最近的一個大型試驗CAPRIE的資料顯示,對於動脈粥樣硬化合並血栓的患者,氯吡格雷(75mg/d)比阿司匹林(325mg/d)更有效。

由於冠狀動脈硬化性心臟病的高危險性,使預防策略的研究變得更加重要。冠狀動脈硬化性心臟病是由多種危險因素長期綜合作用所構成的,在這些因素中膽固醇水平升高、高血壓和吸菸是一類危險因素,其他爲次要因素,如同時有一項、二項或三項危險因素的病人,其冠狀動脈硬化性心臟病的發病率與死亡率與那些沒有危險因素的人相比,可呈幾何級數上升。從一些大規模前瞻性研究如Framingham研究、多種危險因素干預研究(MRFIT)和明斯特心臟研究(PROCAM)中可以看出,患冠狀動脈硬化性心臟病的高危險因素高於單個危險因子作用的總和,認識到這一點,將有利於更加全面地評價冠狀動脈硬化性心臟病的危險因素,可有效地預防急性心血管事件的發生。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