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眼中的冬季飲食養生

時間: 2011-09-03

       無論是我國的中醫學,還是現代科學,都非常提倡順時養生,即按照一年四季氣候冷暖變化的規律和特點調節人體,從而達到健康身體、預防疾病、延年益壽的目的。一年四季中,最寒的季節是冬季,在冬季,如何順時養生?如何通過日常飲食更好的順時養生?本文試從中醫角度對其進行闡述。
1 冬季養生中醫觀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說:“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攏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溼,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爲痿厥,奉生者少”。冬天草木凋零,冰凍蟲伏,自然界的生物都進入了匿藏、冬眠狀態,以蓄養其生命的活力,這種現象,中醫學稱之爲“養藏”。人類是自然界的生物之一,也要“養藏”,只是人類所要“藏”的,是體內的“熱能”和生命的“動力”。這“熱能”和“動力”,中醫學便稱之爲“陽氣”。因此,冬季養生應該做到“無擾乎陽”,以驅寒、養腎、養藏爲主,順應體內陽氣的潛藏,以斂陽護陰。
2 中醫冬季飲食養生基本觀點
2.1 以食物熱氣治寒
      元朝飲膳太醫忽思慧在《飲膳正要》中提到:“冬氣寒,宜食黍以熱性治其寒”。也就是說,冬季陽虛陰盛,宜食溫性食物,以食物熱氣治寒,以“和血行氣,壯神禦寒”。常見的溫熱食物有:牛肉、羊肉、狗肉、雞肉、桂圓肉、棗、蛋類、山藥、豬血、糯米、韭菜等。一般人認爲熱性食物食越多就越能禦寒,這種認識就不太全面。大量地進食辛熱之品,一方面會內擾陽氣,使之外瀉,另一方面會使熱積於內,形成痰熱淤血,至春引發溫病,或者誘發宿疾。故熱性食物不可過食。因人制宜,可適量飲酒以禦寒,但切忌過量。早上可煨生薑服少許,以驅風禦寒。提倡晨起服熱粥,晚餐宜節食。烹調方法上,儘量以燉、燜、蒸、煮等以水爲傳熱媒介的加熱方式爲主。這不僅可以保護食物的性能,提高食物的效用,而且有利於脾胃的吸收和消化,對脾胃的保養也較有利。薰、炸、烤、煎這類的烹調方法,則應少用或不用,因爲容易破壞食物的性能,增加燥熱之性,還會產生有害物質。
2.2 養腎防寒
        由於陽氣的閉藏,人體新陳代謝水平相應較低,因而要依生命的原動力“腎”來發揮作用,以保證生命活動適應自然界變化。冬季時節,腎臟機能正常,則可調節機體適應嚴冬的變化,否則,即會使新陳代謝失調而發病。因此,冬季養生亦要注重養腎防寒。冬季的氣候特點爲“寒”,寒邪易傷腎陽。所以,冬季養生調養攝取食物當以補腎溫陽、培本固元、強身健體爲首要原則。冬季調養攝取的食物宜溫性,忌寒涼。常以鹿肉、狗肉、羊肉、麻雀、韭菜、蝦仁、栗子、胡桃仁等溫補腎陽,以海蔘、龜肉、芝麻、黑豆等填精補髓。
2.3 冬季易進補
       我國民間歷來有冬令進補的習俗。“冬季進補,開春打虎;冬季不補,春季受苦”的諺語。雖然這在現在聽起來有些誇張,可它蘊涵了很豐富的科學道理。一是補品溫性較多,適用於氣溫較低冬季;二是膩滯厚味的營養食品在冬季也易爲人們所消化吸收;三是營養食品易於保存,利於連續使用而不致變質;四是客觀上人體適應冬季寒冷氣候環境的需要,也要增加營養和熱量,它也是人們抗衰老和延年益壽的需要。但在進補之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2.3.1食補勝於藥補
       許多人往往習慣於服用些人蔘、鹿茸、阿膠、黃芪之類補藥,固然對人體各有益處,但如果服用不當就會帶來一些副作用,而適當地進行食補,即經濟又沒副作用之慮。所以,冬令進補養生,首先應遵循“藥補不如食補”的原則,以食物之性,補機體之虛,糾陰陽之偏。如牛肉味甘,專補脾土;羊肉味甘性熱,能益氣補虛,溫中暖下;雞肉甘而微溫,可溫中、益氣、補精、添髓,凡虛勞贏瘦者皆可用之;白鴨肉味甘微涼,可滋五臟之陰,清虛勞之熱,素體陰虛偏重者可食之。故注意在平時的飲食中進行養生調攝,能達到“進補”的目的。
2.3.2抓緊進補時間
       冬令進補最佳時間有三種說法:一是在立冬後至立春前;二是在冬至前後;三是三九天。按照中醫“冬至一陽生”的觀點,“冬至”是冬三月氣候轉變的分界線,是一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冬至之後,陰氣始退,陽氣漸回,此時進補能夠使自然界陰陽之氣相配合,促進體內陽氣萌生,保護陰精的潛藏,保證來年的春天有一個精力充沛的機體。
當然,冬令進補時間的選擇因人而異。患有慢性疾病又屬於陽虛體質的人需長時間進補,可從立冬開始直至立春;體質一般而不需大補的人,可在三九天集中進補,民間早就有“夏補三伏,冬補三九”的說法。
2.3.3進補時要注意調補
       經常有人會反映平時很注意飲食保養,一到冬天就會吃不少補品,但流感、支氣管炎等老毛病還是照犯!這種情況在中醫看來,就是“不受補”的表現。“受補”還是“不受補”,關鍵在脾胃。冬令進補不要過於滋膩厚味,以易於消化爲準則。對脾胃虛弱、食慾不振的人,在滋補品中應增加健脾開胃藥物,並減量緩緩調服,一旦出現厭食,脘腹作脹較重者,應暫停滋補品,先調理好腸胃再服,防止“閉門留寇”。在外邪未盡情況下,不可過早進補,原則上先清除外邪後再進補。當外邪比較輕微,也可在補品中加入固表祛邪藥物,如黃芪、防風等攻補兼施,達到“扶正不留邪,祛邪不傷正”的目的。同時冬季飲食切忌粘膩、生冷食物,因爲此類食物屬陰,易使脾胃之陽受損。
2.3.4 忌峻進濫補
       食補應平穩緩和,忌矯枉過正。“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冬季進補也是同樣的道理。合理、科學地“吃”纔會受益無窮;盲目進補,濫用營養保健品,反而會損害身體,貽害無窮。在進補時還有一些問題需要注意:無虛不補。有些人羣本來身體健康,但也想通過冬令進補來個所謂的“超常發揮”,其實是完全沒有必要的。冬令進補以補爲主,兼顧治病祛邪,主要作用是使因虛致病或因病致虛者,以及處於亞健康狀態者恢復到健康狀態,提高生活質量,所謂“超常發揮”是不實際的。
2.4 冬季勿忘“養陰”
       秋冬季節要注意陰精的顧護。機體經過漫長的春夏炎熱之後,消耗了大量的陰液,再加上秋天氣候乾燥,使陰液進一步受損;而且到了冬天,機體陽氣入裏,體表汗孔閉合,體內陽氣較盛,如果此時過食溫熱食品,會熱上加熱,打破體內的陰陽平衡。養陰可以有效地保持機體陰陽平衡,預防春天的火熱證。
2.5 辨證施膳
     “辨證施膳”,根據不同的體質、職業、病情、地域選擇不同的飲食來進行補養。從根本上講,這也是從維持人體陰陽平衡作爲出發點的。從個人體質來看,肥胖屬痰溼質人,應少食肥甘厚膩之品;形瘦火旺木質之人,應忌食辛辣之品;對陰不足陽有餘的老年人,不可食大熱峻補之品等。
對於自己該不該補,屬於何種體質,屬於何髒何腑有虛,如何進補,要認真分析,最好在有經驗的醫生或營養師指導下判定。這樣,纔能有的放矢,不犯虛虛實實之戒。比如陰虛體質的人就應適當多食些羊肉、雞肉、鵝肉,以補虛益氣、養胃生津;偏於氣陰不足的食補以鴨肉、鵝肉爲好。《隨息居飲食譜》中指出:鴨肉滋五臟之陰,清虛勞之熱,補血行水,養胃生津。偏食於氣虛,陽虛的人可服食羊肉、雞肉、人蔘、核桃仁等;血虛、陰虛的人可食鱉肉、鴨肉、阿膠、當歸、銀耳等。而如果是陽虛的人,就要多吃性質溫熱、具有補益腎陽、溫暖脾陽作用的食物,如秈米、狗肉、羊肉、雞肉、豬肚、淡菜、韭菜、辣椒、刀豆、肉桂等。在補養進行了一段時間後,還應適當進食補陰的食物,陰陽並補。陰陽兩虛,羸弱之人,則當在補陰的基礎上,加入補陽之品;多食溫陰、滋陰填精的食品,如牛骨髓、蛤蟆油之類;
2.6 冬季宜吃“黑”
       在冬天就吃而言,最能發揮保健功效的莫過於“黑色食品”。如黑米、黑豆、黑芝麻、黑木耳、黑菇、烏骨雞、烏賊魚、甲魚、海帶、紫菜等。按照五行理論,黑色屬於腎,腎與冬季相應,黑色入腎。腎主藏精,腎中精氣爲生命之源,是人體各種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人體生長、發育、衰老以及免疫力、抗病力的強弱與腎中精氣盛衰密切相關。“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通於冬氣”。因此,冬季是補腎的最佳時機,而黑色食品是補腎的最有效手段。食用黑色食品,能夠益腎強腎,增強人體免疫功能,延緩衰老。與羊肉、狗肉一類溫腎壯陽食品不同的是,黑米、黑豆、黑芝麻等黑色食品不僅營養豐富,爲諸之食品之冠,而且大多性味平和,補而不膩,食而不燥,對腎氣漸衰、體弱多病的老人以及處在成長髮育階段、腎氣不足的少兒尤其有益。
2.7 遵循“減鹹增苦”的原則
       冬季是腎主令之時,腎主鹹味,心主苦味,鹹能勝苦。若鹹味吃多,就會使本來就偏亢的腎水更亢,從而使心陽的力量減弱,故《四時調攝箋》中指出:“冬日腎水味鹹,恐水克火,故宜養心。”所以,飲食之味宜減鹹增苦以養心氣,抗禦過亢的腎水,以保心腎相交。如苦瓜、苦菜、芹菜、芥蘭、萵筍、苦丁茶均可養心。
2.8 適當攝入涼性食物
      冬季雖然以溫熱的食物爲主,但這並不意味着與涼性食物徹底劃清界限。這是因爲冬季人們大部分時間都在室內度過,再加上冬季空氣乾燥,人們活動量相對不足,非常容易造成體內積熱不能適當散發。如果再過多地食用羊肉、狗肉等溫熱性的食物,非常容易出現“上火”的症狀,表現爲上呼吸感染、咽喉炎、口腔黏膜潰瘍、便祕等,因此,冬季脾胃功能正常的朋友不妨適當攝入點冬瓜、黃瓜、芹菜、香蕉、梨等涼性的果蔬,以及時起到“滅火器”的作用。當然,脾胃虛寒或陽虛患者還是要和涼性食物保持距離的。
此外,冬季進行禦寒,調整飲食的同時,應進行耐寒力鍛鍊。若一味依賴食物禦寒,過多地食用高熱能高脂肪的食物,一冬下來,有可能多長出贅肉,給原來就胖或心血管功能不佳者帶來許多不利影響。因此,冬天應堅持適當的體育活動,如打太極拳、散步、打球等,這樣可促進新陳代謝,加快全身血液循環,加強胃腸道對營養的消化吸收,真正達到食而受益的目的。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