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質疏鬆是“缺鈣”,骨質增生是“多鈣”, 錯了

時間: 2011-07-09

骨質疏鬆是缺鈣,骨質增生是多鈣 錯了

長期缺鈣使“鈣代謝失衡”,“骨鈣”不斷從尿液中流失,導致骨鈣空虛。人體實驗表明,老年人每天吃600―900 mg鈣元素,“骨鈣”丟失可超過200 mg,長此以往骨質必定疏鬆。臨牀上,骨質疏鬆患者常伴有骨質增生,因此又出現了“缺鈣產生骨質疏鬆,多鈣產生骨質增生”的錯誤說法,實際上“疏鬆和增生”是缺鈣骨病的兩種外在表現而已,筆者稱之爲“一對孿生病”。多數老年人的“腰腿痛”、兒童的“生長痛”(包括小兒、成人的無名腹痛等)是“缺鈣”引起的“缺鈣性疼痛”。所以,“足量吃鈣”是防、治小兒佝僂症、老年骨質疏鬆、骨質增生及缺鈣性疼痛的有效方法。

出人意料的是,近來有人在嘗試用甲狀旁腺素(PTH)和降鈣素(CT) 治療骨質疏鬆。上世紀80 年代筆者的“鈣代謝”研究業已證明,兒童、青少年和老年人的血清 PTH 和 CT 含量均明顯高於中青年人,這是人體長期“缺鈣”的必然結果,只有“足量吃鈣”方能使 PTH和 CT 迴歸正常。現在,對 PTH、CT 明顯增高的老年骨質疏鬆患者,再強行注射這兩種激素,顯然這是繼 VD 之後的又一種危險的誤治

當前

老年腎虛型的鈣代謝模式及對策

長期缺鈣得不到糾正,人在 50 歲前後(46~54 歲),甲狀旁腺素(PTH)有一次明顯攀升。此時, 甲狀旁腺素(PTH)、降鈣素(CT)、血鈣這三項指標均明顯高於 40 歲以前,結果鈣遷徙加速,骨鈣丟失增加,退行性變加劇。實驗證明,人逾  60,"鈣吸收"明顯降低,僅爲青少年的  1/4  ~1/5,而尿鈣排泄量仍然走高,結果骨鈣丟失加劇。"吸收低、排泄高、丟失鈣"是老年人的鈣代謝模式, 筆者稱之爲"腎虛型"模式(圖 1.4.1 及 5.6.6  )。 人逾 70 歲,PTH 出現了空前"大躍進"。約 50%的老年人 PTH 超常 2~3 倍,約 6%的老年人 PTH 的分泌量超常 4 倍以上,後者已經罹患了甲狀旁腺亢進症;同時,"血鈣自穩系統"也遭到破壞, 血鈣已經不穩了。血鈣含量從 9 毫克趨向 11 毫克/dl(即 2.25~2.75  mol/L)。不少醫生並不理解 血鈣"微小變化"的重大含義,他們反認爲,血鈣在"正常範圍"內偏高說明老人"不缺鈣"。實際上,這個微小變動,事關重大,它就是死亡多發於 50 歲前後及 70 歲之後的真正原因。這一切就是老年人"腎虛型"鈣代謝模式的後果,是幾十年的"鈣飢餓"得不到糾正的結果。
對甲狀旁腺分泌過剩的老年人,若將鈣的攝入量提高到 5000 毫克以上,多數人仍有可能制止 "腎虛型"模式的發展,使鈣代謝迴歸正常。在"足量吃鈣"的同時,要對血清鈣和 PTH 含量進行追蹤檢測。如果血清  PTH  含量日趨下降,表明患者只要足量吃鈣就可以趨向"鈣平衡",減緩軟硬同步症的發展。對於少數確診爲甲狀旁腺亢進症的老年患者,則應切除增生(多餘)的甲狀旁腺。手術治療對平息甲旁亢患者過高的血鈣、制止"骨鈣丟失"有立竿見影之效,而無不良反應。權衡利弊,"甲狀旁腺部分切除"是一種積極、安全、有效的抗老防衰之舉。這是矯正"腎虛型" 鈣代謝模式的最佳途徑。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