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飲食注意事宜 雜亂的拷的看看沒壞處

時間: 2011-09-30

夏季飲食以清淡、苦寒、富有營養、易消化的食物爲佳,重視健脾養胃,促進消化吸收功能。
夏天氣溫高,出汗多,飲水多,胃酸容易被沖淡,消化液分泌相對減少,消化功能減弱致使食慾不振,再加上天熱人們貪吃生冷食物造成胃腸功能紊亂或因食物不清潔易引致胃腸不適,甚至食物中毒,所以,夏季飲食應清淡而又能促進食慾,這樣就可以達到養生保健的目的。
夏季不能暴飲暴食,就是不能過飽,尤其晚餐更不應飽食。諺語說:“少吃一口,活到九十九。老人、小孩消化力本來不強,夏季就更差,吃得過飽,消化不了,容易使脾胃受損,導致胃病。如果吃七成飽,食慾就會繼續增強。
要適當多吃一些水果和苦味的食物,如犁、西瓜、苦瓜等。夏季酷暑炎熱、高溫溼重,吃西瓜、苦味食物,就能清泄暑熱,以燥其溼,便可以健脾,增進食慾。味酸的食物能收能澀,夏季汗多易傷陰,食酸能斂汗,能止泄瀉。如番茄具有生津止渴、健胃消食、涼血平肝、清熱解毒、降低血壓之功。

每到炎熱季節,很多人胃口不好,消化功能降低,且易出現乏力倦怠、胃脘不舒等症狀,有的發生胃腸道疾患。因此,炎熱季節必須講究飲食調節,採取相應的對策。 
   
加一些苦味食物。苦味食物中所含的生物鹼具有消暑清熱、促進血液循環、舒張血管等藥理作用。熱天適當吃些苦瓜、苦菜,以及啤酒、茶水、咖啡、可可等苦味食品,不僅能清心除煩、醒腦提神,且可增進食慾、健脾利胃。  補充鹽分和維生素。營養學家建議:高溫季節最好每人每天補充維生素B1、B2各2毫克,維生素C50毫克,鈣1克,這樣可減少體內糖類和組織蛋白的消耗,有益於健康。也可多吃一些富含上述營養成分的食物,如西瓜、黃瓜、番茄、豆類及其製品、動物肝腎、蝦皮等,亦可飲用一些果汁。 
 
不可過食冷飲和飲料。氣候炎熱時適當吃一些冷飲或飲料,能起到一定的祛暑降溫作用。雪糕、冰磚等是用牛奶、蛋粉、糖等製成的,不可食之過多,過食會使胃腸溫度下降,引起不規則收縮,誘發腹痛、腹瀉等疾患。飲料品種較多,大都營養價值不高,還是少飲爲好,多飲會損傷脾胃,影響食慾,甚至可導致胃腸功能紊亂。 
   
勿忘補鉀。暑天出汗多,隨汗液流失的鉀離子也較多,由此造成的低血鉀現象,會引起倦怠無力、頭昏頭痛、食慾不振等症候。熱天防止缺鉀最有效的方法,是多吃含鉀食物,新鮮蔬菜和水果中含有較多的鉀,可酌情吃一些草莓、杏子、荔枝、桃子、李子等水果;蔬菜中的青菜、大蔥、芹菜、毛豆等含鉀也豐富。茶葉中亦含有較多的鉀,熱天多飲茶,既可消暑,又能補鉀,可謂一舉兩得。 
   
講究飲食衛生。膳食最好現做現吃,生吃瓜果要洗淨消毒。在做涼拌菜時,應加蒜泥和醋,既可調味,又能殺菌,而且增進食慾。飲食不可過度貪涼,以防病原微生物趁虛而入。  暑天宜清補。熱天以清補、健脾、祛暑化溼爲原則。應選擇具有清淡滋陰功效的食品,諸如鴨肉、鯽魚、蝦、瘦肉、食用蕈類(香菇、蘑菇、平菇、銀耳等)、薏米等等。此外,亦可進食一些綠豆粥、扁豆粥、荷葉粥、薄荷粥等“解暑藥粥”,有一定的驅暑生津功效。 

     夏季飲食的五大講究

夏季應特別重視合理調配飲食,因爲在炎熱多雨的環境中,爲了保持機體的健康,體溫的恆定,機體各內臟器官的功能會發生許多相應的變化,以增加熱量的散發。其中最明顯的變化,就是炎熱引起的大量出汗。隨着汗液的排出,體內蛋白質分解加速,消化液分泌減少,水、無機鹽、水溶性維生素、氨基酸等大量隨汗液排出。不僅這些營養物質會直接從汗液中流失,且出汗這一生理現象與循環、神經、內分泌、泌尿等多個系統有關,從而導致各系統的代謝增強,所需能量增加,營養物質消耗增多。再則,夏季人們消化功能低下,營養物質的吸收受到限制,故飲食調養合理就顯得尤其重要。此時飲食宜少進寒冷,宜常進溫暖、清淡,多選苦辛之品。《孫真人衛生歌註釋》記載了食物的具體宜忌:“盛暑之時,伏陰在內,腐化稍遲,瓜果園蔬,多將生痰,冰水桂漿,生冷相值,克化尤難。”又說:“三伏天,食物尤要淡味節減,使脾胃易於磨化,則腹疾不生。”這些論點,都是立足於維護脾胃功能,預防腸胃病的發生而提出來的。因此夏季飲食要有講究,應順應其季節氣候特點,遵循下列原則進行:

  一是注意五味調和。

  五味是指酸、苦、甘、辛、鹹五種味道,分別與肝(春天)、心(夏天)、脾(長夏)、肺(秋天)、腎(冬天)相配。中醫學認爲苦味的食品能泄熱,能燥溼,能止瀉。隨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攝入的肥甘厚味之品越來越多,營養過剩,造成內熱蘊積,陽有餘,陰不足。所以,一年四季均應適當增加進食苦味食品,夏季尤應如此。苦味食品所含生物鹼類物質具有消炎退熱、促進血液循環、舒張血管等藥理作用。按中藥理論,一般苦味的食品,如苦瓜、苦菜、馬蘭頭、茶等,既可清心除煩、醒腦提神、消炎祛暑,還能增進食慾、健脾燥溼,特別是夏至後一陰生,即長夏之際,溼氣較重時,更應注意攝入一些苦味的食品。當然,也不能毫無節制地濫服苦味食品,否則反而會損傷脾胃陽氣。

  中醫學還根據五行五味與五臟的關係提出夏季飲食調養原則,夏時爲心火當令,心火過旺則剋制肺金,因此夏季肺氣易弱,此時應適當增加辛味食品的攝入,因爲辛入肺,辛味的食品可以補養肺氣。但因辛味的食品偏於熱性,許多人顧忌夏天的炎熱,不敢攝入。實際上,夏天適當吃一些辛溫的食品如辣椒、大蒜、生薑等,反而可增進食慾,祛除溼氣,有微微發汗的作用,有利於散熱。特別是夏至後,夜半一陰生,以及長夏溼重之時,更宜服一些辛溫的食物。味辛性溫的食品還能助長陽氣,所謂辛溫養陽,符合春夏養陽的原則。

  《黃帝內經・素問・髒氣法時論》曰:“心主夏,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心欲軟,急食鹹以軟之,心色赤,宜食酸,小豆、犬肉、李韭皆酸。”酸味食物能收、能澀。夏季人體出汗多,腠理髮泄,多食一些小豆、桃李、犬肉等酸味食物以斂汗,防汗多耗氣傷陰;在腸胃功能低下、易患腹瀉的夏季,適當食酸還能止瀉。另一方面,酸甘生津,即又酸又甜的食品,如西紅柿、楊梅、山楂等,具有生津止渴、健胃消食之功。《三國演義》中“望梅止渴”的故事,就體現了又甜又酸的梅子的止渴作用。《遵生八箋》在談到夏季的飲食時又說:“季夏之月……增鹹減甘,以資腎臟。”認爲夏季尤其是季夏之月,應增加鹹味食品,減少甘味食品。鹹味屬腎,有利於滋補腎臟。此外,夏季出汗多,鈉鹽的丟失較快,故可適當吃一些鹹味的食品,補充因出汗多丟失的鹽分,以防汗多損傷心氣。烹飪菜餚時味道可調得稍鹹一些,及時補充鈉鹽,而且還可促進食慾。中醫學認爲,甘甜的食品如各種糖、蜂蜜、蜜餞、甜飲料等,會助溼生痰,不僅易使人發胖,還會妨礙脾胃的消化,減少食慾,所以應該節制。其實,一年四季都應少吃甜食,而夏季氣候潮溼,脾胃功能低下,更應減少甜食的攝入。

  此外,還有一種味道很弱的淡味。中醫學認爲淡味食品有利水滲溼的作用,如冬瓜、空心菜、薏米等。夏季溼氣重,再加上飲水多,易致水溼困脾,所以淡滲利水的食物宜多吃。

  二是夏宜清淡素食,少吃油膩。

  《黃帝內經・素問・四時刺逆從論》曰:“夏者,經滿氣溢,入孫絡受血,皮膚充實。”可見,夏季人體陽氣趨外,而陰氣內伏,因此人的消化功能較弱,選擇食物當以清淡爽口者爲宜。《養生書》指出:“夏至後秋分前,忌食肥膩餅、G油酥之屬,此等物與酒漿瓜果,極爲相仿,夏月多疾以此。”我國古代醫家和養生家都主張素食,唐代孫思邈提倡食物宜“輕清甜淡”、“勿進肥濃羹霍,酥油酪飲”等。元代朱丹溪所著《茹淡論》更進一步指出“谷菽菜果,自然沖和之味”。夏季天氣炎熱而潮溼,脾胃消化功能減弱,尤其宜選擇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可多些薏米、綠豆、豆腐、鯽魚、藕、西瓜、南瓜、苦瓜之類食物。這些蔬菜水果、米麪豆類等絕大多數植物性食品都屬清淡,清淡的素食多能消暑解渴,同時還可健脾祛溼,有利於夏季食物的消化吸收。因爲植物中含有膳食纖維,包括纖維素、半纖維素、果膠、木質素、藻膠等,而在動物性食物中卻無此成分。膳食纖維本身在人體內不被消化吸收,但卻能幫助其他營養成分消化吸收。膳食纖維停留在消化道,能適度地刺激腸道使其蠕動加強,從而促進消化功能。“若要衍生,腸胃要清”,膳食纖維不僅促進消化功能,還可保持腸道內水分,促進大便的排出,減少糞便的毒素被吸收,使患癌症的危險性減低。此外,膳食纖維還能降低血糖、血脂,防止肥胖。而肥甘厚味之品,如大魚大肉、煎炸之品等,不僅難以消化,容易*變質,且會助溼生熱。夏季心火亢盛,脾胃虛弱,消化功能低下,尤其應少食肥甘油膩之品,否則會使心火更旺,脾溼更重。而且肥甘厚味之品易釀生痰濁,阻塞經絡血脈,使氣血運行不暢,很易罹患心腦血管病變。而清淡的素食能使血漿中膽固醇含量降低,高密度脂蛋白含量升高,血壓降低,血小板凝聚能力減弱,血液黏性下降,流動性加強,從而減少心血管疾病的發生。植物性脂肪的主要成分是不飽和脂肪酸,不僅不會傷害血管,而且還容易和各種物質結合,如在體內與膽固醇作用,可將膽固醇分解。而動物性脂肪含較多的飽和脂肪酸,滯留於體內會加速血管的硬化,進而產生心、腦血管病變。人體正常的血液呈弱鹼性,葷食吃得過多,還會使血液酸化,給健康帶來更多的危害。比如說,夏季許多人的皮膚會變得粗糙,或生痤瘡,或雀斑、黃褐斑增多等,這除了與陽光的照射有關,還與血液的酸化有關。血液中較高含量的尿素、乳酸等酸性物質會通過汗液排出,積聚於皮膚,對皮膚產生傷害。因此,夏季飲食清淡一些更有利於身體健康。

  三是注意飢飽適宜。

  自古以來,中醫就十分強調節制飲食在養生保健中的作用,明代敖英在《東谷整言》中指出:“多食之人有五患,一者大便多,二者小便多,三者擾睡眠,四者身重不堪修養,五者食不消化。”故每餐不要吃得太飽,有七八成飽即可。現代醫學研究也發現少食、減食可使人長壽,甚至短時間的斷食有利於健康。諺語說:少吃一口,活到九十九。經常飽食會加重胃腸負擔,使胃的容積擴大,橫膈被擡高,影響心肺功能;還使消化酸出現供應不足的現象,從而引起消化不良、胃部飽脹不適,久而久之,將導致胃腸炎、胃擴張等胃腸疾病,影響人體對食物營養成分的吸收,所謂“飲食自倍,腸胃乃傷”。夏季脾胃虛弱,消化功能低下,更應注意節食,切忌暴飲暴食,尤其晚餐不宜過飽。爲了保證足夠的熱量和營養,在用餐次數上可多一些,以免使胃腸受損。此外,吃飯過飽還會使血液過多集中在胃腸,其他重要器官則供血不足。如大腦供血不足,會使人容易出現疲倦乏力,無精打采,這就是爲什麼酒足飯飽後人會覺得睏倦欲睡。如果心臟供血不足,會誘發心絞痛等。長期飽食,還會引起肥胖,誘發糖尿病、胰腺炎、膽石症、膽囊炎等疾病。現代研究也證明,終日吃得過飽者,體內的致衰老物質自由基大幅度增加,會導致衰老的加速和智力的降低。俗話說得好:“若要身體好,吃飯莫過飽”。爲了身體健康,切莫暴飲暴食。

  四是注意不宜過食寒涼之品。

  夏季氣候炎熱,人們喜歡吃冷食、冷飲,如冰淇淋、雪糕、冰汽水等,冷飲在某種程度上可以帶走體內相當一部分熱量,補充水分、鹽類和維生素,使人暫時覺得內外涼爽。但事實上冷飲的解暑止渴作用並不像人們想象得那麼好。冷飲不像熱飲料能增加出汗,反而會使汗液分泌減少,故實際散熱不多;很多冷飲含有一定的糖分,糖分越高,滲透壓也越高,越不易被細胞所吸收,反而會帶走細胞內水分,引起體內失水。

  冷飲不僅散熱止渴作用不夠理想,而且暴食冷飲還對健康有許多不良的影響。研究發現,冷飲的溫度若低於5℃,而且進食過急、過多,驟冷驟熱的變化,極易使機體內環境平衡失調,給身體帶來很多傷害。夏季人體陽氣在外,陰氣內伏,中焦脾胃功能低下,若一時貪涼而過食生冷之物,會使脾胃受寒,損傷脾腎之陽,發生腹痛、腹瀉等。正如唐代名醫孫思邈在《攝養枕中方》中指出:“當時不覺即病,入秋節變多諸暴下,皆由涉夏取冷太過,飲食不節故也”。若平素脾胃虛弱的人,還會導致舊病復發。中醫學還認爲:“形寒飲冷則傷肺”,過食寒涼不僅容易損傷脾胃,還易傷肺,使呼吸道的抵抗力下降,使人易患感冒、氣管炎,甚至肺炎。人在感冒時更不宜喝冷飲,因爲感冒時體質較平時虛弱,冷飲使上消化道管壁的毛細血管收縮,影響營養成分和藥物的吸收、分佈,機體抗病力進一步削弱,細菌和病毒會趁機大量繁殖,從而延長病程或加重病情。故《養生鏡》指出:“夏之一季是人脫精神之時,此時心旺腎衰,液化爲水,不問老少,皆宜食暖物,獨宿調養。”認爲夏季人體陽氣旺而陰氣弱,爲順應這種生理的變化,宜食暖物以助陽氣,獨宿調養以顧護陰氣。《頤身集》則指出:“夏季心旺腎衰,雖大熱不宜吃冷淘冰雪、蜜冰、涼粉、冷粥”,否則飲冷無度會使胃腸受寒,疾病乃生。元代著名養生家丘處機也主張夏季應“飲食溫暖,不令大飽,時時進之”。這些論述均表明了夏季的飲食要稍溫熱一點,不要太寒涼,這樣才更有利於身體健康。

  五是要注意飲食衛生。

  夏季氣溫高,人體新陳代謝加速,出汗較多,需要不斷地補充水分。頻繁、大量水分的補充,無疑會沖淡胃液,使胃酸濃度相應降低。胃酸不僅起着重要的幫助消化作用,更是人體抵禦外界病原微生物的一道重要防線。胃酸濃度的降低必然導致對病原微生物殺滅作用的減弱。此時一旦有大量細菌或病毒通過飲食進入體內,極易導致消化系統的感染性腹瀉,其中包括痢疾、腸炎等。夏季由於高溫、潮溼,多種生物生長旺盛,病原微生物也不例外,都在迅速地進行增殖。同時,由於夏季多雨,這些病原微生物也極易附着於各種瓜果、蔬菜之中;而變質的食品和我們的手更是它們大量存在的場所。如果此時不注意飲食衛生,極易患病。所以夏季注意飲食衛生,防止病從口入,是預防各種夏季腸道傳染病的關鍵。夏季氣溫高,剩飯剩菜容易被細菌污染,最好不要食用,若要食用,則必須經過高溫處理;生吃瓜果要洗淨削皮;各種蔬菜要認真清洗;一些不宜生食的食品要充分加熱;不進食變質的食物;進餐前務必仔細用流動水和肥皂洗手;廚房用具應做到生熟分開,並隨用隨清洗;廚房內要有防蠅滅蠅措施。夏季,老年人與嬰幼兒的抵抗力尤爲低下,更要注意飲食衛生。而青壯年往往自恃身體強壯,甚至相信“不乾不淨,吃了沒病”的不科學說法,從而導致消化系統傳染病的發生。因此,從觀念上重視,在行動上落實,才能避免病從口入,保證自己和家人平安地度過夏季。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