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狀動脈生理指標測定研究進展

時間: 2011-02-08
關鍵詞:武警2009 冠狀動脈病變 冠脈造影 CT 核磁共振 CFR FFR    判斷冠狀動脈病變常用的影像學方法包括冠脈造影、多層螺旋CT冠脈造影、核磁共振圖像等。冠脈造影術仍然是臨牀上最爲常用的確診冠脈病變的方法,然而冠脈造影仍然有些公認的侷限性,如冠脈病變的不規則性及冠脈造影時投射角度的侷限性,血管造影的圖像並不能很好的反應病變的嚴重程度;而且更爲重要的是,單憑血管造影不能可靠地判斷狹窄的病理生理狀態。大量研究證實,冠狀動脈狹窄的解剖學評估與冠狀動脈功能的生理學狀況之間的相關性較差,尤其是50%~90%直徑的狹窄。冠脈內血管超聲圖像(IVUS)可以進一步提供冠脈病變的形態學資料,但對於特定的病變是否最終導致心肌缺血,冠脈造影及IVUS均不能滿足此目的。多支血管病變的干預策略也需要對不同病變的臨牀意義進行評估。冠脈血流儲備(CFR)及血流儲備分數(FFR)等參數的測定能夠從生理的角度,對冠脈的血流速度進行測定,判斷是否滿足心肌的血流供應,爲臨牀決策提供依據。最近的臨牀研究發現,FFR指導下的治療策略選擇,具有重要的臨牀意義。
1 CFR及FFR的測定方法
1.1  CFR的定義及測定方法
    CFR是指最大冠脈血流速度與基礎狀態時血流速度的比值。通常是對冠脈血管基礎狀態的血流速度測定後,冠脈內或靜脈注射擴張冠脈的藥物後,再測定冠脈最大擴張狀態下的血流速度。正常情況下左右冠脈的CFR差別很大,由於CFR是在特定血液動力學狀態下冠脈血管及其血管牀在冠脈擴張劑刺激下所能達到的最大血流,因此它受心外膜冠脈血管及微循環的影響,血流動力學的影響,操作技術複雜,正常與異常難以區分。相對冠脈血流儲備(rCFR)是病變血管最大血流速度與正常相鄰的冠脈血管最大血流速度的比值,正常值應爲1.0。由於CFR的測定有其侷限性,目前臨牀使用較少。
1.2 FFR的定義及測定方法
    FFR是指存在特定的冠脈狹窄時最大冠脈血流速度與無狹窄時的理論最大血流速度的比值,該指數代表存在冠脈狹窄時正常心肌部分的最大血流。常用的擴張冠脈的藥物有腺苷、ATP、罌粟鹼等靜脈或冠脈內給藥。冠脈內注射腺苷的劑量通常爲左冠脈18~24 μg,右冠脈12~18 μg,80%的冠脈能夠達到最大擴張,腺苷平均達峯時間爲5~10 s,持續30~60 s。靜脈滴注劑量爲100~150 mg•kg-1•min-1,也可2.5 mg直接靜脈注射,2 min內達到最大血管擴張,停藥後1~2 min作用消失,血壓下降10%~15%。罌粟鹼冠脈內注射8~10 mg後血流在30~60 s達最大,30~60 s後恢復到基礎水平,冠脈血流平均增加5.2倍,不良反應爲Q-T延長,偶有室性心動過速。動物實驗及臨牀試驗提示冠脈內注射ATP與腺苷同樣有效,正常冠脈內注射15 μg的ATP與10 mg的罌粟鹼具有相同的擴張冠脈的作用,15 μg的ATP相當於腺苷12~16 μg的擴張冠脈作用。通過使用冠脈內0.014英寸的壓力導絲及冠脈導管分別測定最大冠脈擴張時的平均主動脈壓力及病變遠端冠脈壓力,簡單的計算公式爲FFR=(Pd-Pv)/(Pa-Pv),其中Pd爲狹窄遠端的最大冠脈壓力,Pa爲平均主動脈壓,Pv爲中心靜脈壓,在Pv不增高的情況下,公式可以進一步簡化爲FFR=Pd/Pa。FFR在不同患者及不同血管的正常值均應爲1.0,其值小於0.75時能夠分別出功能上有意義的冠脈狹窄,爲決定進一步介入治療措施提供參考,它一般不受心率、血壓及心肌收縮力等因素的影響。
2 FFR的臨牀意義
2.1 心肌缺血的判斷

  FFR作爲診斷冠心病的方法,幫助決定冠脈造影所發現的特定病變是否引起所供應的心肌存在可逆性缺血,進而決定是否需要介入性治療或外科冠脈搭橋手術,FFR<0.75有較好的診斷準確性。21名有胸痛的患者在進行了平板運動試驗、心臟同位素等無創傷性檢查後,進行常規冠狀動脈造影及FFR測定,結果發現21名FFR<0.75的患者中,至少有一種無創傷性檢查爲陽性,患者在進行導管介入治療或冠脈搭橋術後試驗結果轉陰;FFR>0.75的所有患者檢查的結果均爲陰性,這些患者隨訪14個月時無人需要介入治療。FFR對缺血診斷敏感性爲88%,特異性達100%,準確性爲93%,提示FFR是判斷中度狹窄病變嚴重程度的有用參數。
2.2 多支血管病變
  對於多支血管病變的患者,使用FFR判斷不同狹窄程度病變血管所供應的部分心肌血液供應是否充足,對於是否血運重建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FAME試驗是一項國際多中心隨機對照研究,該研究入選標準爲2支或3支血管病變,病變狹窄直徑≥50%,並根據冠狀動脈造影和臨牀資料有PCI指徵的患者。排除入選標準包括左主幹病變、既往有CABG史、近期有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血管極度扭曲或嚴重鈣化等。將入選患者隨機分爲僅在冠狀動脈造影指導下介入治療(冠狀動脈造影指導組,n=496)和在冠脈節段血流儲備(FFR)指導下介入治療(FFR指導組,n=509,測定FFR≤0.80作爲介入治療指標)兩組。該研究在2008年TCT會議上公佈了FAME試驗1年隨訪結果,結果顯示FFR指導組的主要終點(死亡、心肌梗死、需要CABG或再次血運重建)明顯低於冠狀動脈造影指導組(13.2%比18.3%,P=0.02)。2年隨訪結果顯示FFR指導組與冠狀動脈造影指導組比較,前者主要終點心肌梗死(6.1%比9.7%,P=0.03)、死亡或心肌梗死聯合終點(8.4%比12.7%,P=0.03)均明顯下降。另外,對FFR指導組的509例患者中,根據FFR結果有513處未進行介入治療的病變進行爲期兩年觀察,結果顯示這些病變僅有0.1%發生晚期心肌梗死,僅有1.9%病變進展需要再次血運重建。FAME試驗隨訪2年表明,FFR指導下進行介入治療對減少心肌梗死、減少死亡或心肌梗死聯合終點的益處可以持續至2年,進一步支持缺血病變血管需要功能性完全血運重建,無缺血病變可以採取藥物治療觀察。

    文章來源: 
點擊查看全文: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