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冠狀動脈綜合症治療及保健知識

時間: 2011-05-11

      急性冠狀動脈綜合症指的是以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形成的不穩定斑塊破裂後,導致在冠狀動脈內形成血栓的病理和生理特點,臨牀表現爲以心肌缺血爲共同特點的一組綜合症狀。急性冠狀動脈綜合症在臨牀上有三種不同的表現形式,分別爲不穩定性心絞痛、急性ST段不擡高的心肌梗死和急性ST段擡高的心肌梗死。急性冠狀動脈綜合症的發生主要是由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斑塊破裂出血後引起的血栓阻塞了冠狀動脈所致,其中不穩定的粥樣硬化斑塊是導致急性冠狀動脈綜合症發生的主要因素。不穩定粥樣硬化斑塊中包含脂質、纖維、炎細胞等,極易破裂出血並誘發血栓形成,最終導致急性冠狀動脈綜合症的發生。粥樣硬化斑塊由破裂出血到血栓的形成,有三個因素影響着這一過程,(1).粥樣硬化斑塊內導致血栓形成的物質性質和數量;(2).粥樣硬化斑塊表面不規則程度及導致的血管狹窄對局部血流的影響;(3).血栓形成速度和血栓溶解速度之間的動態平衡趨勢。

      決定病情程度的因素是斑塊破裂導致血栓形成的規模、持續時間及側枝循環狀況,對於急性閉塞性血栓而無側枝循環形成的情況下主要導致急性ST段擡高的心肌梗死;對於非閉塞性血栓或閉塞性血栓但有側枝循環形成的情況下主要導致急性ST段不擡高的心肌梗死或不穩定性心絞痛。

      急性冠狀動脈綜合症在臨牀特點上表現爲不穩定性心絞痛和心肌梗死兩大類,不穩定性心絞痛又分爲初發型心絞痛、惡化型心絞痛和自發型心絞痛三類。

      不穩定性心絞痛臨牀表現以胸痛爲主要症狀,典型的疼痛部位爲胸骨後或心前區,疼痛範圍大約是手掌大小,疼痛可放射至頸頜部、左肩胛部、有時可放射至上腹部。胸痛時有壓迫、緊束、沉重或窒息的感覺,典型表現爲瀕死的心臟壓縮感,嚴重時患者自覺停止動作,伴隨臉色蒼白,出冷汗等症狀。誘發不穩定性心絞痛的因素有過度疲勞、劇烈運動,情緒激動、飲食過度、寒冷刺激、環境缺氧、感染、休克等。心絞痛發作時持續時間一般在3---5分鐘,休息或病因消除後能迅速緩解,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後能在數分鐘內得以緩解。心絞痛發作時可伴隨心率增快、血壓升高;聽診時可聞及心律中第四或第三心音爲奔馬律;如果因乳頭肌缺血導致功能失調,引起二尖瓣關閉不全,可產生暫時性心尖部收縮期雜音。不穩定性心絞痛在臨牀上分爲三類:

      1.初發型心絞痛:在近一個月內心絞痛發作,之前從未發生過心絞痛或心肌梗死。

      2.惡化型心絞痛:原穩定性心絞痛患者,心絞痛發作逐漸趨於頻繁,程度逐漸趨於加重,持續時間逐漸延長,誘發因素常常不能確定,呈進行性惡化。

      3.自發性心絞痛:心絞痛發作與冠狀動脈血流量減少有關,主要是冠狀動脈痙攣所致。心絞痛發作時心電圖ST段降低或T波改變。如果心絞痛發作時ST段擡高,稱爲變異型心絞痛。

      心肌梗死的臨牀表現常見於頻發心絞痛及胸悶症狀,多見於急性左心衰竭及休克症狀,少見於心律失常、暈厥,罕見於起病隱匿、無疼痛者。心絞痛是最早出現的症狀,而且心絞痛程度較重,持續時間延長,疼痛範圍擴大,不見緩解,患者出現焦躁不安、出汗、恐懼和瀕死感。胃腸道症狀常見噁心、嘔吐,伴有腹脹、呃逆、腹瀉、排便感。多在發病2周內出現心律失常,尤其在發病24小時內出現心律失常最爲常見,主要表現爲室性心律失常,如室性早搏、室性心動過速、室顫及房室傳導阻滯和束支傳導阻滯。部分心肌梗死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左心衰竭,而嚴重的右心室梗死患者可有右心衰竭的臨牀表現。大面積心肌梗死的患者中,部分可發生心原性休克。老年患者、糖尿病患者及休克、重度心力衰竭或腦血管意外患者無疼痛,臨牀表現爲不典型症狀。心肌梗死患者心臟可輕度至中度增大,大多數心率增快,少數心率減慢,聽診時第一心音、第二心音常減弱,第四心音可聞及奔馬律,部分患者可有心包磨擦音,是反應性纖維性心包炎所致,如果合併乳頭肌功能失調或腱索斷裂,在心尖區可聞及粗糙的收縮期雜音。

      急性冠狀動脈綜合症主要依據臨牀表現、心電圖、血液學和影象學進行診斷。急性冠狀動脈綜合症心電圖早期最有意義的特徵變化是ST段和T波變化,對於ST段擡高的急性冠狀動脈綜合症患者應儘早實施冠狀動脈血流再灌注,而ST段不擡高的急性冠狀動脈綜合症患者不宜溶栓治療。影象學檢查中,冠狀動脈造影可提供確切的冠狀動脈病變部位和狹窄程度;血管內超聲可區分粥樣硬化斑塊的構成,判斷粥樣硬化斑塊是否爲不穩定性粥樣硬化斑塊;血管鏡可區分紅血栓和白血栓,瞭解冠狀動脈內粥樣硬化斑塊的性狀。血清學標誌物中的炎症標誌物(C---反應蛋白、血清澱粉樣蛋白---A、纖維蛋白原、IL---6)、血栓形成標誌物(血栓前體蛋白、P---選擇素)、心肌缺血指標(糖原磷酸化酶、脂肪酸結合蛋白)、心肌壞死指標(CK---MB、肌鈣蛋白)的檢查有助於急性冠狀動脈綜合症的診斷及預後判斷。

      急性冠狀動脈綜合症的基礎治療是穩定粥樣硬化斑塊;對ST段不擡高的急性冠狀動脈綜合症患者以抗血栓、抗缺血治療爲主;對於ST段擡高的急性冠狀動脈綜合症患者則以血流再灌注治療爲主。

      一.穩定粥樣硬化斑塊:

       1.調整血脂:通過改善血脂水平,延緩或停止急性冠狀動脈綜合症的進一步發展,降低不穩定性心絞痛和心肌梗死的發病率。常用藥物有他汀類、貝特類、煙酸類和降脂樹脂。他汀類除有調整血脂,穩定斑塊的作用外,還具有改善內皮功能,抗血小板聚集、抑制炎症反應等作用。他汀類藥物穩定斑塊表現在三個方面,(1).不抑制平滑肌細胞增殖;(2).減少巨噬細胞數目和抑制其活性;(3).減少血脂成分和氧化---LDL(低密度脂蛋白)數量。因爲他汀類具有降脂、消炎、穩定粥樣硬化斑塊、改善血管內皮功能等多相效應,所以急性冠狀動脈綜合症患者應儘早服用他汀類藥物。

      2.抗感染治療:冠心病與肺炎支原體、鉅細胞病毒等感染因子密切相關,感染因子致病的機制包括感染因子對血管壁的直接影響和所引起的慢性炎症反應的間接影響。大環內酯類抗生素可以通過抗感染減少炎症反應和高凝狀態,達到穩定粥樣硬化斑塊的作用。

      3.抗氧化劑治療:抗氧化劑通過抑制LDL的氧化及減少粥樣硬化斑塊內的基質降解達到穩定粥樣硬化斑塊目的。反應性氧清除劑藥物有維生素E、N---乙酰半胱氨酸、普羅布考。

      二.抗血栓治療:

      1.抗血小板治療的藥物:

      (1).阿司匹林:抑制血小板內的環氧化酶使血栓素A2(TXA2)合成減少,達到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2).噻氯匹定:抑制由ADP誘發的血小板聚集,對膠原、凝血酶、花生四烯酸和腎上腺素等誘導的血小板聚集也有抑制作用。副作用爲中性粒細胞及血小板減少,應用時應注意檢查血象,如果出現副作用應立即停藥。氯格吡雷爲不可逆ADP受體拮抗劑,是噻氯吡定的替代藥物。

      (3).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GPⅡb/Ⅲa)受體拮抗劑:作用於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體,直接防止纖維蛋白原的結合而抑制血小板的聚集,阻斷血小板聚集的最終環節。在臨牀上應用的藥物有①.阿昔單抗;②.埃替巴肽;③..非肽類。此類藥物在劑量、生物利用度和安全性方面均存在問題,需進一步研究。

      2. 抗凝血酶治療的藥物:

     (1).普通肝素:通過特異性的與抗凝血酶Ⅲ結合,加速抗凝血酶Ⅲ對凝血因子的滅活作用,阻斷凝血酶的凝血連鎖反應而發揮抗凝血的作用。對於ST段擡高的患者爲溶栓治療的輔助藥物,對於非ST段擡高的患者爲常規治療藥物。

     (2).低分子量肝素:滅活血漿活化因子中的第X因子,由於阻斷血漿活化第X因子比阻斷凝血酶原在抗血栓方面更加有效,而且比後者在使用中較爲方便,不需監測凝血時間,出血併發症低,是普通肝素的替代藥物。

     (3).水蛭素:直接抑制凝血酶,因有出血的危險性存在,其應用尚在研究中。

      三.抗缺血治療:

      1.硝酸酯類藥物:通過鬆弛血管平滑肌使血管擴張,增加冠狀動脈的血流量。同時擴張周圍血管,降低血管前後負荷,減少心肌耗氧量,緩解心絞痛。常用藥物爲硝酸甘油、硝酸異山梨酯和5----單硝酸異山梨酯。

      2.β受體阻滯劑:通過減緩心率,以降低體循環血壓和減弱心肌收縮力來減少心肌耗氧量,改善缺血區氧的供需平衡,縮小心肌梗死麪積,降低急性期病死率。同時還可以抑制交感神經張力,減少粥樣硬化斑塊張力,達到減少粥樣硬化斑塊破裂的目的。常用的藥物有美託洛爾、阿替洛爾。

      3.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ACEI):通過擴張冠狀動脈,改善側枝循環,增加缺血區血流,降低血壓和左室充盈壓,使心肌耗氧量降低。通過對心肌重塑的影響減少充血性心衰的發生率和死亡率。還可以通過抑制AngⅡ(血管緊張素Ⅱ)和降低血管壁張力來減少粥樣硬化斑塊所受到的張力和壓縮力,防止粥樣硬化斑塊破裂,而且可以減少粥樣硬化斑塊破裂後的血栓形成。常用的藥物有卡託普利、依那普利、雷米普利,不良反應爲咳嗽和哮喘。

      4.鈣離子拮抗劑:通過擴張冠狀動脈增加心肌供血及降低心肌收縮力,降低耗氧量。同時還可以降低血液粘稠度,抗血小板聚集。而且鈣拮抗劑減慢心率的作用具有防止粥樣硬化斑塊破裂的作用。常用藥物有地爾硫卓、維拉帕米。而硝苯地平因反射性加快心率而增加耗氧量加重心肌缺血,一般不主張使用。

     四.血流再灌注治療:

      1.溶栓治療:能激活纖溶酶,促進纖維蛋白溶解,對已形成的血栓有溶解作用,故也稱之爲溶栓藥。常用的藥物有尿激酶、鏈激酶。尿激酶對血栓選擇性強,而且溶栓作用強,進入體內後滅活也快。而鏈激酶對於受鏈球菌感染過的患者,因體內有抗鏈激酶抗體,可產生拮抗作用,故首劑應加大負荷量。鏈激酶選擇性低,主要不良反應爲出血和過敏,故外科手術前三天不能使用。

      2.介入治療:目前主要有PTCA(冠狀動脈內球囊擴張術)和PTCS(冠狀動脈內支架置入術)兩種介入治療技術。①.PTCA是採用經皮穿刺股動脈將球囊導管逆行送入冠狀動脈的病變部位,加壓充盈球囊擴張狹窄處,使血管內徑增大而改善心肌供血。②.PTCS是採用經皮穿刺股動脈將支架導管逆行送入冠狀動脈的病變部位,放置並打開支架將冠狀動脈狹窄處支撐擴張開,使血管內徑增大而改善心肌供血。

      3.旁路移植術(CABG):通過外科手術,將患者肢體上與冠狀動脈血管管徑接近的動脈血管截取一段,搭接移植到患者冠狀動脈栓塞處的前後,使之跨過冠狀動脈栓塞處形成人爲的旁路側枝,所以也稱爲搭橋手術。

      急性冠狀動脈綜合症患者及其家屬應儘可能多掌握一些有關急性冠狀動脈綜合症方面的知識,要儘量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態,避免患者情緒激動和抑鬱。一旦患者發病應儘快送醫院治療,

下一篇:冬季護膚的要訣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