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脂血症、動脈粥樣硬化模型中實驗動物的選擇

時間: 2011-04-15
點擊次數: 作者:佚名 發表於:2009-09-27 10:13 轉載請註明來自丁香園 來源:互聯網

各種高脂血症、動脈粥樣硬化症動物模型的特點:除田鼠和地鼠外,一般溫血動物只要用適當的方法,都能形成動脈粥樣硬化的斑塊病變。

是最早用以製造高脂血症和動脈粥樣硬化症模型的動物,至今仍然多被採用。它對外源性膽固醇的吸收率高,可達75~95%,大白鼠僅爲40%,對高血脂的清除能力低,靜脈注入膽固醇後高脂血症可持續3~4天,大鼠僅爲12小時,狗介於兩者之間。只要給兔含膽固醇較高的飼料,不必附加其它因素,經3~4月即可形成明顯的動脈粥樣硬化症,而且與人體發生的病變相似,取血檢查也較方便。但是也有些缺點,如必須使血清膽固醇達到很高的水平才能形成斑塊,而這時內臟易於發生脂質沉着,動物壽命短,低抗力差,容易繼發感染而死亡。再者,兔爲草食動物,其酯代謝與人體的酯代謝差異較大;實驗發現其冠狀動物病變主要呈現在心臟的小動脈,而人主要發生在冠狀動脈的大分支。

大白鼠 應用大白鼠建立高血脂及動脈粥樣硬化模型,有飼養方便、抵抗力強、食性與人相近的優點。所形成的病理改變與人早期者相似,不易形成似人體的後期病變,較易形成血栓。正常大鼠的血清膽固醇平均值爲92.67±1.87mg%。單純在飼料中增加膽固醇,不易引起血清膽固醇升高,更不易發生動脈粥樣硬化症,必須在飼料中同時加入膽酸以增加膽固醇的吸收,才能出現高膽固醇血癥,如再加抗甲狀腺藥物;可使血清膽固醇進一步升高。

小白鼠 用小白鼠製造實驗模型也有較容易飼養和節省藥品的優點,但是取血不便,難作動態觀察,所以較少採用。

雞爲雜食動物,食物品種接近於人,僅在普通飼料中加入膽固醇,就可形成動脈粥樣硬化斑快。病變發生較快,在斑塊中有時伴有鈣化和形成潰瘍。

鴿 與雞相似,飼料簡單,在飼料中加入膽固醇即易產生主動脈粥樣硬化斑塊,並可發生心肌梗死。由於鴿的品種不同,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性質可有很大差異,可能是個體之間脂肪酶的活性不同所致。

猴與人的情況很相近,無論其正常血脂、動脈粥樣硬化病變的性質和部位、臨牀症狀以及各種藥品的療效關係等,都與人體的非常相似。但是進一步研究發現,其不同的種屬對動脈粥樣硬化的敏感各種有所不同。一般認爲獼猴更爲理想,給予高脂飲食1~3個月後,血清膽固醇水平即可達300~600mg%,並同時發現動脈粥樣硬化,且可產生心肌梗死。動脈粥樣硬化病變的部位,不僅在主動脈,也呈現在冠狀動脈、腦動脈、腎動脈及股動脈等。

豬可能是動脈粥樣硬化研究較理想的動物模型,因爲某些品種的老齡豬在飼餵以人的殘羮剩飯後能產生動脈、冠狀動脈和腦血清粥樣硬化病變,與人的病變非常相似。單用高膽固醇、高脂肪飼料餵養,容易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9~18個月)產生實驗性動脈粥樣硬化。此外,進行性的主動脈和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可以用探針刺傷加上高膽固醇、高脂肪飼料即能很快產生。豬模型的其它優點包括解剖學和生理學與人類相似,動脈結構相似,有若干確認的品種可供利用,多胎多仔,雜食習性等,其體形大小亦足能供各種外科手術和臨牀評價之用。豬也特別適合於研究應激因素與動脈粥樣硬化的關係。豬模型的缺點是飼養要花一定代價,人工產生動脈粥樣硬化需要類脂質代謝有一定改變,或動脈受到損傷的基礎。

動脈粥樣硬化動物模型   動脈粥樣硬化動物模型   家兔是使用最廣的動物,它對造病膳食的敏感性高,容易造成高膽固醇血癥與動脈粥樣硬化。缺點爲家兔的脂質代謝與人類不同,病變的解剖分佈以胸動脈爲主,小動脈常有病變;病理組織以血源性巨噬細胞吞噬脂質爲主,形成泡沫細胞,不容易形成粥樣斑塊,亦難以形成複合性病變;網狀內皮系統常伴有脂質沉積。
  在含黃豆粉10%、麥粉38%、麩皮50%,鹽1%及魚粉1%的基礎飼料中加進豬油與蛋黃粉,每天每隻家兔喂基礎飼料30-50g、豬油1.5g和蛋黃粉5g。以上述造病膳食飼餵14周。在餵食後2周內,血漿膽固醇濃度從實驗前的124mg/100ml逐漸上升,第8周達到最高水平,平均值爲543mg/100ml。繼後膽固醇濃度明顯下降,停喂造病膳食後,下降更爲明顯,降至180mg/100ml。主動脈病變Ⅱ-Ⅳ級者達92%,其中Ⅲ-Ⅳ級病變佔62%;病變雖以細胞內外脂質沉積爲主,但網狀內皮系統的脂質沉澱及肝臟損傷明顯減輕,死亡率降低。以該方法複製的動脈粥樣硬化模型,比較符合人類的飲食情況,實驗中動物健康狀態穩定,死亡率較低。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