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脂調節藥和抗動脈粥樣硬化藥

時間: 2011-10-12
 重點內容:

  1.血脂調節藥

  (1)他汀類藥物

  (2)他汀類代表藥物藥動學及藥理作用特點

  (3)考來烯胺

  (4)貝特類藥物

  (5)煙酸

  2.抗動脈粥樣硬化藥

  (1)抗氧化藥物的藥理作用與機制、臨牀應用及不良反應

  (2)二十碳五烯酸及二十二碳六烯酸

  (3)藻酸雙酯鈉

  概述

  動脈粥樣硬化(AS)主要發生在大、中動脈,特別是冠狀動脈、腦動脈和主動脈。呈現不同程度的內膜增厚、脂質沉着、纖維組織增生、形成脂條紋及斑塊、管腔狹窄乃至阻塞,所支配的器官可發生缺血性病變,動脈壁彈性減弱易於破裂,造成出血。

  AS發病機制:

  動脈粥樣硬化是一種炎性反應,是多種遺傳基因、環境危險因素相互關聯的結果。

  (1)脂代謝紊亂、高血壓、糖尿病、吸菸、肥胖等多種危險因素→損傷血管內皮。

  (2)單核細胞爲主的白細胞→沿血管壁滾動→黏附於血管內皮,移向內皮下間隙→轉化爲巨噬細胞→攝取脂質,特別是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成爲泡沫細胞;

  受損內皮細胞釋放某些活性因子→導致血管平滑肌細胞增殖、向內皮遷移→攝取ox-LDL→成爲泡沫細胞。

  (3)泡沫細胞的脂質逐漸累積→形成脂質條紋→動脈粥樣硬化斑塊。

  (4)斑塊自內膜突向血管腔→阻塞血流→造成靶器官供血不足。

  斑塊破裂、血栓形成,呈現急性臨牀事件。

  防治動脈粥樣硬化:

  早期或輕度:採用飲食療法,適當增加體力活動。

  較重:藥物治療,血脂調節藥、抗動脈粥樣硬化藥。

第一節 血脂調節藥

  血脂:血漿或血清中所含的脂類,包括:

  ●膽固醇(Ch)

  ●三酰甘油(TG)

  ●磷脂(PL)

  ●遊離脂肪酸(FFA)

  Ch又分爲

  血脂+載脂蛋白(apoprotein,apo)→脂蛋白(Lp),溶於血漿,進行轉運和代謝。

  (1)脂蛋白:呈微小顆粒狀,所含脂類和蛋白的不同,應用超速離心或電泳的方法,可將Lp分爲:

  ●乳糜微粒(CM)

  ●極低密度脂蛋白(VLDL)

  ●低密度脂蛋白(LDL)

  ●高密度脂蛋白(HDL)

  ●中間密度脂蛋白(IDL):是VLDL在血漿的代謝物,密度爲1.006~1.019。

  (2)apo:主要有A、B、C、D、E五類,又各分爲若干亞組分,不同的Lp含不同的apo。

  主要功能:結合和轉運脂質。

  其他功能:

  apo A Ⅰ激活卵磷脂膽固醇酰基轉移酶(LCAT),識別HDL受體。LCAT催化膽固醇的酯化。

  Apo A Ⅱ穩定HDL結構,激活肝脂肪酶(HL),促進HDL的成熟及ch逆向轉運。

  Apo B100能識別LDL受體。

  Apo C Ⅱ是脂蛋白脂酶(LPL)的激活劑,促進CM和VLDL的分解。

  Apo C Ⅲ則抑制LPL的活性,並抑制肝細胞apo E受體。

  Apo E參與LDL受體的識別。

  Apo D促進ch及TG在VLDL、LDL與HDL間的轉運。

  血脂代謝紊亂和AS:

  各種脂蛋白在血漿中有基本恆定的濃度,以維持相互間的平衡,如果比例失調則爲脂代謝失常。

  高脂血症:某些血脂或脂蛋白高出正常範圍。

  高脂血症可促進動脈粥樣硬化病變的形成和發展。TC、LDL、脂蛋白(a)的血漿水平增加,與冠心病、腦血管病密切相關,降低血漿TC、LDL是血脂調節藥的重點。

  HDL降低也是動脈粥樣硬化的危險因素。

  一、主要降低總膽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的藥物

  (一)他汀類

  人體內的ch大約1/3來自飲食,其他大部分靠肝臟合成。

  3-羥-3-甲基戊二酰輔酶A(HMG-CoA)還原酶,是肝細胞合成ch過程中的限速酶。

  作用:催化HMG-CoA生成甲羥戊酸(MVA),爲內源性ch合成的關鍵步驟。

  抑制HMG-CoA還原酶,阻礙內源性ch合成。

  包括:

  ●洛伐他汀

  ●辛伐他汀,是洛伐他汀的甲基化衍生物,調血脂作用更強。

  ●普伐他汀

  ●阿伐他汀、氟伐他汀,人工合成品。

  【藥理作用與機制】

  1.調血脂作用

  在治療劑量下,降低LDL-C的作用最強,TC次之,降TG作用很小,HDL-C略有升高。

  呈劑量依賴性,約2周出現明顯療效,4~6周達高峯,長期應用可保持療效。

  機制:

  ●他汀類具有與HMG-CoA相似的結構,和HMG-CoA還原酶的親和力高,對該酶發生競爭性抑制,使Ch合成受阻,血漿Ch濃度降低;

  ●通過負反饋調節,導致肝細胞表面LDL受體代償性增加、活性增強,使血漿LDL降低。導致VLDL代謝加快,肝臟合成及釋放VLDL減少,導致VLDL及TG相應下降。

  ●HDL的升高,可能是由於VLDL減少的間接結果。

  各種他汀類藥物與HMG-CoA還原酶親和力的不同,所以調脂的效應各異。

  他汀類藥物調血脂的一般作用強度見表29-1。

表29-1 常用他汀類藥物對血脂的影響

藥物及劑量

(mg/d)

血脂及脂蛋白變化(%)

LDL-C

HDL-C

洛伐他汀(10)

-30.0

-37.9

+3.0

-20.1

氟伐他汀(40)

-21.4

-30.1

+11.2

-7.3

藥物及劑量

(mg/d)

血脂及脂蛋白變化(%)

LDL-C

HDL-C

普伐他汀(20)

-23.7

-31.5

+3.1

-12.0

辛伐他汀(10)

-27.4

-35.5

+4.2

-18.3

阿伐他汀(20)

-34.5

-44.3

+12.1

-33.2

  2.非調血脂作用

  ①改善血管內皮功能,提高血管內皮對擴血管物質的反應性;

  ②抑制血管平滑肌細胞(VSMCs)的增殖和遷移,促進VSMCs凋亡;

  ③減少動脈壁巨噬細胞、泡沫細胞的形成,使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穩定和縮小;

  ④降低血漿C反應蛋白,減輕動脈粥樣硬化過程的炎性反應;

  ⑤抑制單核-巨噬細胞的黏附和分泌功能;

  ⑥抑制血小板聚集、提高纖溶活性等。

  【臨牀應用】

  1.動脈粥樣硬化

  適用於雜合子家族性、非家族性Ⅱa型高脂蛋白血癥。Ⅱb和Ⅲ型高脂蛋白血癥(LDL、TC增高)亦可應用;也可用於2型糖尿病和腎病綜合徵引起的高Ch血癥。

  對病情較嚴重者,可與膽汁酸結合樹脂合用。

  對純合子家族性高脂血症難以生效,對高TG血癥療效不顯著。

  2.腎病綜合徵

  對腎功能有一定的保護和改善作用。

  機制:調血脂、抑制腎小球膜細胞的增殖、延緩腎動脈硬化。

  3.血管成形術後再狹窄

  血管成形術後再狹窄的發生,與動脈粥樣硬化病變有類似性,他汀類對再狹窄有一定的預防效應。

  4.預防心腦血管急性事件

  增加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穩定性、使斑塊縮小,減少腦中風或心肌梗死的發生。

  5.其他應用:可用於緩解器官移植後的排異反應、治療骨質疏鬆症。

  【不良反應與應用注意】

  不良反應:較小而輕。

  大劑量應用時患者出現胃腸反應、肌痛、皮膚潮紅、頭痛、無症狀性氨基轉移酶升高,偶見肌酸磷酸激酶(CPK)升高,停藥後即恢復正常。

  偶有橫紋肌溶解症,辛伐他汀、西立伐他汀(拜斯亭)引起肌病的發病率最高,分別爲1.1%~33%和6%~9.4%,氟伐他汀的發病率最低。絕大多數是肌病,極少數發展成爲橫紋肌溶解症。

  動物實驗可見超大劑量引起犬的白內障。

  用藥期應定期檢測肝功,有肌痛者應檢測CPK,必要時停藥。

  孕婦、有活動性肝病(或氨基轉移酶持續升高)者禁用。原有肝病史者慎用。

  【藥物相互作用】

  與膽汁酸螯合劑聯合應用,降低血清TC及LDL-C的效應增強。

  與貝特類、煙酸聯合應用,可增強降血清TG的效應,但是也能提高肌病的發生率。

  與免疫抑制劑環孢素、大環內酯類抗生素紅黴素等配伍,也能增加肌病的危險性。

  與香豆素類抗凝藥同時應用,有可能使凝血酶原時間延長,應注意檢測凝血酶原時間,及時調整抗凝血藥的劑量。

  【常用他汀類藥物】

  洛伐他汀(美維諾林)

  爲無活性的內酯環型,服後30%吸收,水解成開環羥酸型呈現活性。對肝臟有高度選擇性。經肝臟的首過消除爲80%~85%,經2~4h血藥濃度達峯值。

  調血脂作用穩定可靠,一般用藥2周呈現明顯效應,4~6周可達最佳治療效果。

  辛伐他汀(舒降脂)

  調血脂作用與洛伐他汀相似。升高HDL和apo A Ⅰ的作用強於阿伐他汀。

  長期應用辛伐他汀,在有效調血脂的同時,顯著延緩As病變進展和病情惡化,減少心臟事件和不穩定心絞痛的發生。

  阿伐他汀

  降TG作用較強,大劑量對純合子家族性高Ch血癥也有效。

  (二)膽汁酸螯合劑

  膽汁酸螯合劑進入腸道後不被吸收,與膽汁酸牢固結合,阻滯膽汁酸的肝-腸循環和反覆利用,消耗大量的Ch,使血漿TC和LDL-C水平降低。

  考來烯胺

  考來烯胺(消膽胺),苯乙烯型強鹼性陰離子交換樹脂。氯能與其他陰離子交換,1.6g考來烯胺能結合膽鹽100mg。

  【藥理作用與機制】

  考來烯胺能降低TC和LDL-c,強度與劑量有關。

  對TG和VLDL的影響,輕微而不恆定。

  考來烯胺在腸道通過離子交換與膽汁酸結合,發生下列作用:

  ①被結合的膽汁酸失去活性,減少食物中脂類(包括Ch)的吸收;

  ②阻滯膽汁酸在腸道的重吸收;

  ③由於大量膽汁酸丟失,肝內Ch經7-α羥化酶的作用轉化爲膽汁酸;

  ④由於肝細胞中Ch減少,導致肝細胞表面LDL受體增加和活性增強;

  ⑤大量含Ch的LDL經受體進入肝細胞,使血漿TC和LDL水平降低;

  此過程中,HMG-CoA還原酶繼發活性增加,但不能補償Ch的減少,若與他汀類聯合應用,有協同作用。

  【臨牀應用】

  適用於Ⅱa及Ⅱb型高脂蛋白血癥、家族性雜合子高脂蛋白血癥,多在用藥後4-7日見效,兩週內呈最大效應。

  對純合子家族性高Ch血癥無效。

  對Ⅱ b型高脂蛋白血癥者,應與降TG和VLDL的藥物配合應用。

  【不良反應】

  本藥的劑量較大,有特殊的臭味和一定的刺激性,少數人用後可能有便祕、腹脹、噯氣和食慾減退等,大部在兩週後可逐漸消失;若便祕過久,應該停藥。

  有可能出現短時的氨基轉移酶升高、高氯酸血癥、脂肪痢等。

  【藥物相互作用】

  考來烯胺在腸腔內與他汀類、氯噻嗪、保泰鬆、苯巴比妥、洋地黃毒苷、甲狀腺素、口服抗凝藥、脂溶性維生素(A、D、E、K)、葉酸、鐵劑及某些抗生素等結合,影響這些藥物的吸收,應儘量避免伍用。必要時可在服此藥1h前、4h後服上述藥物。

  二、主要降低三酰甘油、極低密度脂蛋白的藥物

  (一)貝特類

  貝特類(苯氧芳酸衍生物)主要有:氯貝丁酯、吉非貝齊、非諾貝特、苯扎貝特。

  【藥代學】

  一般口服吸收快而完全,在血液中與血漿蛋白結合,不易分佈到外周組織,最後大部分在肝臟與葡萄糖醛酸結合,少量以原形經腎排出。

  化學結構各異,代謝亦不同:

  ●吉非貝齊、苯扎貝特:具活性酸形式,吸收後發揮作用快,持續時間短,t1/2僅1~2h;

  ●氯貝丁酯、非諾貝特:水解成活性酸形式,始發揮作用,tmax約爲4~5h,t1/2約13~20h。

  【藥理作用與機制】

  (1)調血脂作用:

  主要降低血漿TG、VLDL-C,對TC和LDL-c也有一定降低作用,能升高HDL-C。

  各藥的作用強度不同:吉非貝齊、非諾貝特、苯扎貝特較強。

  機制:

  ①抑制乙酰輔酶A羧化酶(TG合成酶),減少脂肪酸從脂肪組織進入肝臟合成TG及VLDL;

  ②增強LPL活化,加速CM和VLDL的分解代謝;

  ③增加HDL的合成,減慢HDL的清除,促進ch逆化轉運;

  ④促進LDL顆粒的清除。

  非諾貝特能激活類固醇激素受體類的核受體――過氧化物酶增殖激活受體-α(PPAR-α),此受體屬於激素受體超家族激活轉錄因子,激活後增加LPL、apo A Ⅰ等基因的表達,降低apo C Ⅲ轉錄、增加LPL和apo A Ⅰ的生成,加速血脂的分解。

  (2)非調脂作用:

  抗凝血、抗血栓、抗炎作用等,共同發揮抗AS效應。

  機制:可能與降低某些促凝血因子的活性,減少纖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1)的產生有關。抗AS的炎性作用可能與貝特類藥物作爲PPAR的配體有關。

  【臨牀應用】

  主要用於原發性高TG血癥,對Ⅲ型高脂蛋白血癥、混合型高脂蛋白血癥也有較好的療效,也可用於2型糖尿病的高脂血症。

  各藥的效應不同:

  ●非諾貝特可降低血尿酸水平,用於伴有高尿酸血癥的患者。

  ●苯扎貝特能改善糖代謝,可用於糖尿病伴有TG血癥患者。

  【不良反應】

  一般耐受是好,不良反應發生率約5%~10%。

  主要爲消化道反應:如食慾不振、噁心、腹脹等。

  其次爲乏力、頭痛、失眠、皮疹、陽痿等。

  偶有肌痛、尿素氮增加、氨基轉移酶升高,停藥後可恢復。

  氯貝丁酯不良反應較多且嚴重,可致心律失常、膽囊炎和膽石症等,胃腸道腫瘤的發病率增加。

  有肝膽疾病、孕婦、兒童、腎功能不全者禁用。

  【藥物相互作用】

  與口服抗凝藥同用,使抗凝活性增強,常需減少抗凝藥的劑量。

  與他汀類藥聯合應用,有增加肌病發生的可能。

  (二)煙酸類

  煙酸

  煙酸,屬B族維生素之一。

  【藥理作用與機制】

  大劑量能降低血漿TG、VLDL,服後1~4h生效。作用強度、劑量,因高脂血症類型不同而異。

  降低LDL,作用慢而弱,用藥5~7天生效,3~5周達最大效應。與膽汁酸螯合劑合用,療效增強,再加他汀類作用還可加強。

  升高血漿HDL。

  降低Lp(a)。

  機制:

  降低cAMP的水平→降低脂肪酶的活性→脂肪組織中的TG不易分解放出FFA→肝臟合成TG的原料不足→難以進一步合成和釋放VLDL→LDL來源減少。

  TG濃度降低→HDL分解代謝減少→升高HDL。HDL的增加有利於Ch的逆行轉運,阻止As病變的發展。

  抑制血小板聚集、擴張血管:抑制TXA2的生成,增加PGl2的生成。

  【臨牀應用】

  廣譜調血脂藥,對多種高脂血症均有一定效應,對Ⅱb和Ⅳ型(VLDL增高)最好。適用於混合型高脂血症、高TG血癥、低HDL血癥、高Lp(a)血癥。

  能減少冠心病的發作和死亡率。

  與他汀類或貝特類合用,可提高療效。

  【不良反應】

  用量較大,開始數週常有皮膚潮紅、瘙癢等,故應從小劑量開始,逐漸增加劑量。與阿司匹林合用,可使反應減輕。阿司匹林不僅能緩解煙酸所致的皮膚血管擴張,還能延長其半衰期,並防止煙酸所致的尿酸濃度升高。

  刺激胃黏膜,發生消化道症狀,加重或引起消化道潰瘍,餐時或餐後服用可以減輕。

  長期應用可致皮膚乾燥、色素沉着或棘皮症。

  個別患者可有肝功異常、血尿酸增多、糖耐量降低等,停藥後可以恢復。

  潰瘍病、糖尿病及肝功異常者禁用。

第二節 抗動脈粥樣硬化藥

  一、抗氧化劑

  氧自由基(OFR),氧化修飾脂蛋白,促進AS病變的發展。

  ●氧化LDL(ox-LDL),影響As病變發生和發展的多個過程。

  ●Lp(a)、VLDL被氧化,增強致AS作用;HDL被氧化,轉化爲致AS因素。

  因此,防止0FR的產生和脂蛋白的氧化修飾,成爲阻止AS發生和發展的重要措施。

  普羅布考(丙丁酚)

  【藥理作用與機制】

  1.抗氧化作用

  能抑制ox-LDL的生成及其引起的一系列病變過程,如內皮細胞損傷、單核細胞向內皮下游走、清道夫受體攝取ox-LDL成泡沫細胞、VSMCs增殖及遷移等。

  2.調血脂作用

  可使血漿TC、LDL-C降低,HDL-C、apo A明顯下降,對血漿TG和VLDL一般無影響。

  與他汀類、膽汁酸螯合劑合用,可增強調血脂作用。

  3.對AS病變的影響

  較長期應用,使冠心病發病率降低,已形成的AS病變停止發展或消退,黃色瘤明顯縮小或消除。

  機制:

  1)抗氧化作用:普羅布考→被氧化爲普羅布考自由基→阻斷脂質過氧化,減少脂質過氧化物(LPO)的產生。自由基化的普羅布考,可被維生素C等還原恢復活性。

  2)調血脂:

  ①抑制HMG-CoA還原酶,使Ch合成減少。

  ②通過受體及非受體途徑增加LDL的清除,血漿LDL-C水平降低。

  ③提高膽固醇酯轉移蛋白(CETP)和apo E的血漿濃度,使HDL顆粒中Ch減少(HDL2減少,HDL3增加),HDL顆粒變小,數量和活性提高,增加了HDL的轉運效率,使Ch逆轉運清除加快。

  【臨牀應用】

  用於各種類型的高Ch血癥,包括純合子和雜合子型家族性高Ch血癥。與其他降低Ch藥合用可使效果加強。

  較長期服用,可使肌腱黃色瘤消退,阻止AS病變發展或消退,冠心病發病率降低。

  對繼發於腎病綜合徵、糖尿病的Ⅱ型脂蛋白血癥也有效。

  有報道普羅布考可預防經皮穿刺腔內冠狀動脈成形術(PTCA)後的再狹窄。

  【不良反應】

  不良反應少而輕。

  以胃腸道反應爲主,如腹瀉、腹脹、腹痛、噁心等。

  偶有嗜酸性細胞增多、肝功異常、高尿酸血癥、高血糖、血小板減少、肌病、感覺異常等。

  臨牀曾發現使Q-T延長者,但未見心律失常。用藥期間注意EKG的變化,Q-T延長者慎用。不宜與能延長Q-T的藥物同用。對近期有心肌損傷者禁用。

  孕婦及小兒禁用。

  維生素E

  維生素E(生育酚),是植物油中分離出的成分,可分爲α、β、γ、δ四種。口服易吸收,在體內分佈於細胞膜、脂蛋白,被氧化爲生育醌,再與葡萄糖醛酸結合,經膽汁排出。

  作用和應用:

  抗氧化作用:

  ●苯環的羥基失去電子或H+,以清除氧自由基、脂質過氧化物;

  ●抑制磷脂酶A2和脂氧酶,減少氧自由基的生成,中斷脂質過氧化物、丙二醛(MDA)的生成。

  所生成的生育醌,被維生素C、氧化還原系統復原,繼續發揮作用。

  ●防止脂蛋白的氧化修飾,及其所引起的一系列動脈粥樣硬化病變過程。

  二、多烯脂肪酸類

  多烯脂肪酸,又稱多不飽和脂肪酸(PUFAs)。

  根據不飽和鍵在脂肪酸鏈中開始出現位置的不同,分爲:n-3(或ω-3)型、n-6(ω-6)型。

  (一)n-3型多烯脂肪酸

  n-3多烯脂肪酸有:二十碳五烯酸(EPA)、二十二碳六烯酸(DHA)、α-亞麻酸(α-LNA)。

  主要來自海洋生物的油脂,個別陸地生物油脂中含有微量α-LNA。

  二十碳五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

  【藥理作用與機制】

  1.調血脂作用

  二十碳五烯酸(EPA)、二十二碳六烯酸(DHA)能明顯降低TG、VLDL-TG,升高HDL-C,apo A Ⅰ/apo A Ⅱ比值明顯加大。

  LDL-C、apo B一般無改變,甚至輕度升高。可能與製劑中EPA和DHA的比例不同有關。

  機制:抑制肝臟TG和apo B合成,提高LPL活性,促進VLDL分解有關。

  2.非調血脂作用

  EPA和DHA較廣泛地分佈於細胞膜磷脂,取代花生四烯酸(AA),產生相應的活性物質,呈多方面的作用:

  ①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擴張血管的作用:在血小板取代AA形成TXA2,TXA2形成減少,促血小板聚集和收縮血管作用減弱;在血管壁取代AA形成PGI3,仍有PGI2的擴張血管和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②由於抗血小板,抑制了血小板衍化生長因子的釋放,可控制VSMCs的增殖和遷移。

  ③紅細胞膜的EPA和DHA,增加紅細胞的可塑性,改善微循環。

  ④抑制炎症反應:EPA在白細胞,轉化爲五系白三烯的LTB5等,減弱了四系白三烯LTB4的促白細胞向血管內皮的黏附和趨化性。EPA使血中IL-1β和TNF濃度降低,抑制黏附分子的活性;EPA和DHA對動脈粥樣硬化早期的白細胞-內皮細胞炎性反應的多種細胞因子表達,呈明顯的抑制作用。

  【臨牀應用】

  EPA和DHA抗動脈粥樣硬化,防治心腦血管病,適用於高TG性高脂血症。

  與他汀類合用可增強療效。

  亦適用於糖尿病併發高脂血症等。

  【不良反應】

  n-3PUFAs爲人體所必需的脂肪酸,一般應無不良反應,但是若長期或大劑量應用,有可能使出血時間延長,免疫反應降低。

  PUFAs製劑易被氧化,產生過氧化物及0FR,使毒性增加,因此製劑中應加適量維生素E以防氧化。

  (二)n-6型多烯脂肪酸

  來源於植物油的n-6PUFAs,主要有:

  月見草油、亞油酸:調血脂、抗動脈粥樣硬化作用。

  三、黏多糖和多糖類

  黏多糖類的典型代表爲肝素。常用:

  低分子量肝素(LMWH):抗血栓形成作用較強。主要用於不穩定型心絞痛、急性心肌梗死、PTCA後再狹窄等。

  天然類肝素,如硫酸乙酰肝素、硫酸皮膚素、硫痠軟骨素、冠心舒等。

  冠心舒(腦心舒):調血脂、降低心肌耗氧量、抗血小板、保護血管內皮、阻止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等作用,用於心及腦缺血性病症;抑制血管平滑肌細胞增殖作用。

  酸性糖酯類:如糖酐酯、藻酸雙酯鈉(polysaccharide sulfate)等也具有肝素樣的藥理特性,能調血脂,抗血栓形成,保護動脈內皮,阻止動脈粥樣硬化病變的發展等。臨牀用於缺血性心腦血管病。

  小結:

  他汀類:降低LDL-C、TC,HDL-C略有升高,降TG作用小。

  考來烯胺:降低TC、LDL-c, HDL無改變。TG、VLDL影響輕微。

  普羅布考:降低TC、LDL-C,HDL-C、apo A明顯下降。TG、VLDL一般無影響。

  貝特類:降低TG、VLDL-C,TC和LDL-c也降低,升高HDL-C。

  煙酸:降低TG、VLDL,降低LDL,升高血漿HDL。降低Lp(a)。廣譜調血脂藥。

  二十碳五烯酸(EPA)、二十二碳六烯酸(DHA):降低TG、VLDL-TG,升高HDL-C,apo A Ⅰ。LDL-C、apo B無改變。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