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精神保健(三)

時間: 2011-02-13

   老年期的特徵

          (一)健康老人

    可以見到十二種徵象:

      1. 兩耳聰, 

      2. 雙目明,

      3. 聲息和, 

      4. 腰腿靈,

      5. 牙齒堅, 

      6. 形不豐,

      7. 後陰緊  ( 控制排便良好),

      8. 前陰鬆  (排尿暢),

      9. 脈形小  (氣血和暢),

     10. 思路清,       

     11. 性開朗,

     12. 善適應。

     軀體生理狀態的良好

    是延遲衰老的必備條件           

    精神心理狀態的良好

《素問・上古天真論》對人如何才能心身健康享受“天年”:“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人的衰老有生理衰老和心理衰老,衰老是一個緩慢漸進的過程,使人在不知不覺中失去健康。

     ( 二 )軀體和精神衰老

   老年期的自然規律;生理上因素;臟腑由盛轉衰、生理功能衰退、疾病等。互爲影響心理上因素;退休、身份、社會地位的轉變。(情志) 經濟收入的減少;家庭結構,人際關係的改變。

   (一)    形態衰老

     老年人的形容體態     經歷風雨滄桑幾十年,臟腑磨損,精血不足,腎氣虛衰,筋脈失養,衰老,可以從一個人的外形和內部結構上覺察到。

       臟腑氣血衰少     鬢髮變白,面容皺紋增多,皮膚變薄幹燥,老年班的出現;

       腎精不足         骨質疏鬆,身高日趨變矮,或脊柱彎曲,齒齦萎縮或牙齒鬆動脫落;

       肝脾衰弱         筋脈韌帶攣縮,肌肉失養,步履艱難。

         形體上的老化,生活活動上的不便,嚴重影響心理自尊。

自卑― 心理壓力― 減少出門― 影響社會交往

      二) 感官功能減退

       腎氣充足則二耳聰,人到老年,腎氣日衰     不足以充養二耳: 聽力下降、重聽、誤聽 ― 誤測信息,而惹出笑話和誤會 ― 引起猜疑、矛盾。

        臟腑精氣不能濡養雙眼    視力減退,老視昏花,錯認人;少讀書報 ――  因信息減少而不便,怕鬧笑話而不敢與人交往;

         脾胃功能減退       味覺、嗅覺的改變,影響家務而受到埋怨,傷害自尊;  味覺、嗅覺的改變,影響食慾,導致營養不良。

         心理行爲改變       忽略外界信息,爲了維護 “尊嚴”,不做家務,要人服侍,行爲日益懶散,影響社會功能。

      三)動作遲緩

      老年期腎氣日衰    髓海空虛,精血不足,大腦失養,出現動作拙苯,行動遲緩,對外界信息反應不敏感,操作性動作不協調、不準確。

        心理自尊傷害     

 家庭成員                      埋怨取笑譏諷

 社會上交往人員                帶來心理壓抑

                         活動的積極性下降

       四)記憶力下降

 髓海空虛,腦脈失養,老年人的記憶力會減退。

 懷舊心理    遠記憶保持良好;

 近記憶減退;對眼前的人和事,常常望前失後。

 產生精神障礙:

       焦急、易怒、猜疑、錯構、虛構。

       心理障礙:  由於近事記憶下降,新知識學習困難,產生消極情緒,懼怕、自卑。用消極的自我暗示:老了,沒有精力、能力。

        更加深了克服困難的懼怕心理。

        健忘,是因爲老年期陽氣日衰,髓海不足,腦功能衰退的表現,如果認爲老年人各種智力都下降,實際並非如此,現代     

        研究證明:

        老年人僅表現爲操作性智力下降,而對詞語的理解能力,保持完好。 由於生活閱歷的優勢,在理解、分析方面還絕對優於年輕人。學識、智慧、詞彙方面的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方式,因經驗的積累,仍能保持優勢。不要受傳統觀念的影響而消極自卑。

        五)老年期人格、情緒改變

       朱丹溪《養老論》:“人生到六十、七十以後,精血俱耗,百不如意怒火易熾”。

 大多數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程度較高,但仍有不少人存在個性改變,表現爲幾個方面:

    1,自我中心,保守固執

      呈病態懷舊    沉醉於以往經歷自得自樂,思想保守,對眼前的新事物拒不接受 ,不信任 ,思維程式固執不變,我行我素,不聽勸告,只按自己的陳規老套行事,好鑽牛角尖,自私、以我爲中心,不關心他人感受,甚至對家人親情也漠然。

      人際關係緊張 

      不願參加社會公益活動,社會適宜功能下降。

   2,孤獨抑鬱,行爲幼稚

      退休后角色轉變適宜不良  

      社會地位、角色的改變,子女成家立業 ,出現 “空巢綜合症‘,閒居在家,終日無所事事 ;或失去老伴而傷感 ;或疾病纏身,或衰老自理能力差、活動不便。 不與外界交往,個人需求不能滿足,感到無助孤立。

    表現爲:

        行爲幼稚,企求別人幫助。

        情志抑鬱,厭世輕生。

    3,情緒不穩,敏感猜疑

        對自然規律的否認     

       憤怒、情志易激動,愛發牢騷,爲小事生氣,產生空虛孤獨感,有的變成性格乖僻,嫉妒猜疑,多愁善感,易受暗示。

       疑病   恐懼死亡 :

      見到影視書報上 、得到同齡人患病 、去世消息,深信自己也患了”不治之症’,來日無多了。

  時時刻刻注意身體的細微變化,千方百計求醫問藥,過分追求延年益壽的保健方法。不聽家人、朋友勸告,把各種治療保健方法排成一日功課,在惶惶不安中度日。

    4,情志的軀體化症狀

 生理上的老化               自我感覺不好

 活動功能的改退             情志矛盾壓抑

 生活環境的變化             礙於面子不傾訴                                      

              

軀體化症狀 :                被壓抑的情志得不到發泄

食慾減退、腹脹便祕、

頭昏頭疼、失眠易倦、    軀體化的心 ― 身疾病

臥牀不起。

        六 )   本能防衛行爲

       老人”三嫌”:   貧困

                      孤獨              情志反應                                                                                       

                      疾病

         本能防衛行爲:                 煩躁不安

         不相信他人,                   恐懼焦慮

         聽不進別人勸告 ,              抑鬱妄想

         頑固堅持自己的觀點,

     發展成妄想 ,

         用各種方式保護自己,

         他人難以接受的行爲方式,

         不能良好適應周圍環境。                    

老年人由於生活環境和身心的變化,心理失去平衡,感到自己日暮西山,風燭殘年,孤立無援。

          (三)情志因素對衰老的影響

正性情志(積極肯定)      負性情志(苦惱消極)            

         滿足                              失望

         喜悅                              痛苦

         欣喜                              憂傷悲苦

         狂歡                              淒涼     

         幸福感                           絕望厭世和憤恨

      正性情緒:人逢喜事精神爽,促進健康,減緩衰老;

      負性情緒:削弱了人的活動能力,灰心喪氣,悲觀厭世,減弱機體免疫力,加快衰老。《醫述》:“未來之事莫預慮;既去之事莫留念;舊在之事,椐理應之,而不以厲害惕心,得失櫻念。如此,則神常覺清淨,事常覺簡少…天下本無事,我心本清淨,庸人自擾之”。         研究證明:

     1.動盪不安的社會環境、人際勾心鬥角,使人產  生焦慮恐懼緊張;

     2.獨身男性早衰早逝;

     3.喪偶老人在老伴去世當年六個月內,各種疾病產生和加重,死亡率與同齡有老伴者相比,高達10倍!

     4.離婚的人,第二年的疾病罹患率,與婚姻正常的夫婦相比,高12倍之多!

     5.男女婚姻,老年伴侶相濡以沫,陰陽和平,有益精神健康。

      退休老人如果家庭和睦、志趣相投、人際關係融洽、生活豐富多彩,積極參與社會活動,博得尊重,從中得到人生價值的滿足感,有益於延緩精神、生理衰老的進程。

   (待續)

下一篇:秋季保溼妙招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