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略:飲食,平平淡淡纔是真

時間: 2011-06-24

有一天,接到一位老同學的短信,只有簡簡單單的幾個字:“頭部受傷、手臂骨折,該吃什麼補?”通常,遇到有人問我這樣的問題,我都會非常小心謹慎,除非親眼見到病人或對病人的情況有十二分詳細的瞭解,我是不敢給出任何建議的,人命關天,萬一有失誤,那罪過就大了!

    於是,我趕緊給那位同學打電話去詢問具體情況。才知道,是她的父母雙雙遇上車禍,身受重傷,現在正躺在醫院的牀上,等待手術。她看到年邁的雙親遭此大劫,如萬箭攢心,此刻也毫無辦法,只想着怎麼給兩位老人做點什麼吃的,趕快通過“食療”補一補。

    我在爲她感到痛心的同時,也有很多感慨。她的舉動也正反映了現在很多人根本不懂飲食。

藥食同源不同流

    幾乎每天都會有病人問我:“我該吃點什麼?”現在很多人不管遇到大病小病,腦子裏馬上想到是就是這個問題。似乎食物真的是藥,可以包治百病。

    其實,從中醫的觀點看來,雖說“藥食同源”,但在實際應用上,食物跟藥物仍是兩回事,可謂“同源不同流”。

    我們知道,中藥有“四氣五味”,四氣就是寒、熱、溫、涼,是天賦予的;五味就是酸、苦、甘、辛、鹹,是地賦予的。清朝著名醫家唐容川在《本草問答》中說:

      人生本天親地,即秉天地之五運六氣以生五臟六腑。凡物雖與人異,然莫不本天地之一氣以生,特物得一氣之偏,人得天地之全耳。設人身之氣偏勝偏衰則生疾病,又借藥物一氣之偏,以調吾身之盛衰,而使歸於和平,則無病矣!

    人得天地之賦予最全,所以人身上四氣五味皆有;物只得到了天地賦予的一部分東西,所以有偏性,只有四氣五味中的一種或幾種。當人體的四氣五味不全或不和時,就會產生疾病,用物的這種偏性,恰恰能補全或調和人體的不全,從而達到治病的效果。所以,草木、鳥獸、金石等物,凡是能靠這種偏性來治病的,都可以說是藥物。

    食物就不同了,食物在四氣五味上比起藥物來,那就平和多了。固然有酸的食物,但它能比五味子嗎?固然有苦的食物,但它能比黃連嗎?固然有熱性食物,但它能比附子嗎?所以,如果要把食物和藥物合起來論,那就不是“四氣五味”,而是“五氣六味”了,四氣裏面要加一個“平”氣,就是不寒不熱不溫不涼的那種氣;五味裏面則要加一個“淡”味。我們的祖先當初在挑選食物,尤其是在挑選主食的時候,就非常注意挑選這些氣味平淡的食物,使人吃下去後,不至於打破體內原有的平和。

    藥物是藥物,食物是食物,它們是有分工的,不能混淆。平時沒病的時候,靠平平淡淡的飲食就能養生了;到了有病的時候,就得靠藥物的偏性去糾正身體的病邪。可現在很多人正好相反,平時的沒病的時候不重視飲食,老想着吃點養生藥、保健藥,到了真正有病的時候又不想吃藥,總想着吃點什麼就能把病治好。人啊,幹嗎老喜歡擰着來呢?

    我對我的那位急切求助的老同學說:“現在不是考慮食補的時候,先趕緊配合醫院治療吧。”爲什麼呢?一方面,身受重傷,驚魂未定,尚未接骨,瘀血未化,這時候怎麼補?一補就要助長邪氣。何況這是老年人,胃氣本虛,氣血本弱,加上臥牀不運動,此時若吃些滋補的東西,即使不出什麼別的問題,萬一拉肚子了,都會是個相當麻煩的事情。我告訴她說,如果他們能吃得下,你現在只用給你的父母吃最日常的東西就行了,如果食量減少,那你就每天給他們喂點稀粥,吃點青菜羹就可以了,等手術做完了,進入恢復階段了,再給他們燉點兒骨頭湯之類的,滋補滋補吧。

    我們千萬不要以爲吃東西吃不壞人,認爲食療是多麼安全和通用的,其實,很多病都是吃出來的。飲食只有在平平淡淡的情況下,才能使人健康,太辣、太熱、太酸、太鹹、太寒涼、太滋膩的東西,都是致病之源。所以人們常說:“魚生火,肉生痰,青菜豆腐保平安。”一旦你的飲食違背了“平平淡淡”這個原則,問題就來了。

飲食的真諦:不在於吃什麼,而在於不吃什麼

    所以,人在生病的時候,就不要再問“我該吃點什麼”了,而應該問:“我現在不能吃什麼?”因爲在病中,飲食的忌諱更多。

    就像上文所說的,重傷重病,不要急於吃大魚大肉去滋補,這無異於“藉寇兵而資盜糧”;夏季天氣炎熱,氣血在表,胃中虛寒,此時不能過多使用寒涼、生冷、油膩的食物;而到了冬天,氣血在裏,又要少吃辛辣發散的食物,以免造成過多出汗,發散了陽氣;感冒期間,陽氣在體表與邪氣作鬥爭,人體內部空虛,這是也不能進食油膩食品,一般來說,吃點白米粥、鹹菜是最好的,如果你非得吃肉類、糯米等,只恐邪氣要被黏在體內,沒有出路;皮膚病,尤其是面部痤瘡,就不要吃辛辣,尤其不要吃河蝦、海鮮……

    不僅病中飲食有忌諱,日常生活中,我們的飲食也要有講究。這令我想到《論語》裏講孔子飲食的那一段: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噎而謁,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惟酒無量,不及亂。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於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食不語,寢不言。雖疏食菜羹瓜祭,必齊如也。

    這一段話,到處都是“不”字。我們甚至不必仔細去推究這段話的意思,光從這麼多“不”字,就應該悟出飲食之道了。常有人問:“養生,該吃點什麼?該怎麼去做?”其實,這個問題本身就有誤區。我們的生活已經夠忙夠累,不能再添亂了;我們吃的已經夠多、夠雜、夠沒規律了,還要再吃點什麼呢?所以,養生不能做加法,而要做減法,爲身體減負。上面這段話中的這麼多“不”字,就是在使勁做減法。在飲食上,等你減到每天粗茶淡飯,每頓無非米飯、饅頭、青菜、蘿蔔、豆腐之類了,你會發現,你的身體很清爽,精神也很清爽。

    平淡,是飲食的根本。有首歌唱道:“平平淡淡纔是真。”最健康的飲食如此,最幸福的生活生活也如此。

    見《國學知周》2011年第2期

轉自:

上一篇:職場男性減壓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