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類亞健康人羣最容易猝死 & 亞健康飲食調理方法

時間: 2011-10-31

五類亞健康人羣最容易猝死

近年來,不少社會精英因生活壓力過大,工作競爭激烈,起居無常,飲食無節,勞逸失衡,打破了正常的心理、生理的運轉規律,導致心理變異、生理失衡、臟腑功能紊亂,出現早衰、過勞死和早期病變現象。

據統計,95%的精英出現了亞健康症狀。亞健康是指介於健康與疾病之間的一種不健康症候反應,可以稱之爲疾病的早期反應。那麼,對於亞健康,我們該如何進行早期預防?

心脾兩虛型

誘因:神不守舍,思慮重重,傷及心脾,出現記憶減退,健忘難眠,食慾不振,突然發胖或變瘦。

保健方法:寧靜寡慾,勞逸結合,增加運動量,多食養心安神健脾的食物。

肝腎虧虛型

誘因:貪慾過重,酒肉過多,損及肝腎,導致失眠多夢,精神不振,體力不充,怕冷身軟,頸腰痠疼,性慾冷淡。

保健方法: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戒菸少酒、有針對性地鍛鍊頸、腰部。

陰虛火旺型

誘因:工作時間過長,休息不夠,心情煩躁,思慮重重,眼花耳鳴,口腔潰瘍。

保健方法:適度運動,例如游泳,少食辛辣、燒烤等食物,減少抽菸喝酒,多食水果、蔬菜。

溼邪內阻型

誘因:多因臟腑功能虛弱失調所致,溫熱內蘊,寒溼困滯,心腎不交,出現時熱時冷,抵抗力減弱,免疫力低下。

保健方法:注意起居規律,增加運動量,少吃油膩、燒烤類食物,可以用中醫調理以扶正祛邪。

氣滯血瘀型

誘因:素來體虛,工作勞累損傷臟腑,出現心慌胸悶、臟腑功能失調,性功能下降,力不從心等不適症候。

保健方法:應該及時就醫,對症治療。

導致“亞健康狀態”的原因,是現代生活中的環境污染、飲食結構不合理、嗜煙酗酒以及來自社會競爭的各方面壓力等原因,其中飲食不合理是最常見的原因。如有些人仍以傳統飲食習慣爲主,即機體攝入低蛋白、高熱量食物,許多人不重視早餐,甚至不吃早餐,機體經常處於飢餓狀態,致使大腦供氧不足,影響腎上腺素、生長激素、甲狀腺素等內分泌激素的正常分泌,嚴重者可產生情緒抑鬱、心慌乏力、視物模糊、低血糖、昏厥等症狀。

還有一些人由於長期的偏食嗜好,而導致“亞健康狀態”。

因爲人體在正常狀態下,血液爲弱鹼性,但是,血液中不論酸性過多還是鹼性過多,都會引起身體不適,主食的面米及副食中的肉、蛋類、白糖等食物,食入過多都會導致酸性體質,誘發“亞健康狀態”。

中醫學認爲,人體的陰陽平衡纔是健康的標誌,然而這種平衡是動態的平衡,且受外界環境的影響,顯然要使之達到絕對的平衡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說“ 亞健康狀態”是客觀存在的,於是,祖國醫學有了調和陰陽、補偏救弊、促進陰陽平衡的治療原則。在治療手段上則提出“藥以祛之,食以隨之”的方法,以食物扶助正氣,並確立了“五穀爲養,五果爲助,五育爲益,五菜爲充”的配膳原則,還提出應做到酸、苦、甘、辛、鹹的“五味調和”,不能偏食偏嗜,這種使人體趨於健康的飲食結構具有科學性,也是人們常說的“藥補不如食補”的道理所在。選用食療是調整“亞健康狀態”的最佳方法。因爲許多天然食物營養全面、無毒副作用,長期服食,可達益氣、養血、扶正、健腦、強身、抗衰老的目的,特別是對中醫認爲的各種虛損症的調養更具有實用價值。

爲此,特向讀者介紹幾種有關“亞健康狀態”的飲食調理方法:

1、肺氣虛狀態有氣短、多汗、易感冒等表現,此症者,可長期食用百合、蜂蜜、白木耳、紅棗、桔、杏仁等食物。

2、脾陽虛狀態有便祕、腹脹、腸鳴、噯氣等表現,此症者長期食用山藥、蓮子、百合、山楂、苡仁米、飴糖。

3、腎陽虛狀態有腰疼膝軟、畏寒肢冷、頭暈耳鳴、發須早白、性衰退等表現,此症者長期食用羊肉、芝麻、胡桃、豆類及豆製品、堅果類食物。

4、肥胖疲勞狀態有許多身體過於肥胖者,因體重過重不僅會使身體疲勞,而且會造成心理疲勞。此時應少吃澱粉類和糖類的食物,宜長期食用蘿蔔、捲心菜、白菜、青椒、西紅柿、香菇等蔬菜和水果。

5、心煩意亂狀態有失眠、頭暈、心煩表現,此症者宜長期食用養心安神的食品,如煎服龍眼肉、酸棗仁、柏子仁等。

6、神經衰弱狀態有視力下降、記憶力減退、行動笨拙等表現,此症者宜長期食用蓮子、龍眼肉、百合、大棗、糯米等煮粥食。若是血虛及緊張引起的神經衰弱,可吃桑葚,也可配合熟地、白芍煎服。

處於亞健康的人羣當然需要進補一下啦,
石斛
石斛能養陰,可以濡潤脈道,擴張血管,從而促進血液循環,具有較強的抗腫瘤活性;石斛具有滋陰養血、增強免疫功能的作用;可促進胃液分泌,增強胃的排空能力,幫助消化;長期適量服用石斛,能使體制增強,提高人體對各種疾病的抵抗能力。西洋參
西洋參具有補氣養陰、清火除煩、養胃生津,具有抗疲勞,提高免疫力的功效,通常用於肺虛久咳、口咽乾燥、心煩失眠、四肢倦怠、失血氣短等症。此外對於失眠多夢者有很好的療效。
如果兩樣搭配起來吃的話效果更佳。
正好朋友以前有推薦過我一個網站,天天滋補 網,上面有賣適合亞健康人羣的補品套餐,效果不錯。

上一篇:察顏觀色辨惡露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