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健康與微循環

時間: 2011-04-21

  近些年“亞健康”一詞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在媒體及醫療保健的宣傳品中,成爲人們養生保健關注的重點。那麼什麼是亞健康,它有什麼樣的表現,又該怎樣去預防呢?

  生活中有一部分人經常感到全身乏力、頭昏、頭痛、胸悶、心慌,常有氣短、情緒低落等現象,但到醫院多次檢查卻無明顯器質性改變。針對這種情況醫生往往用“亞健康”狀態來解釋。

  亞健康狀態是一種介乎於健康與疾病之間的表現,其中半數以上可能進而發展爲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等器質性疾病,因而對於亞健康狀態亦不可掉以輕心。

  亞健康狀態多見於4O歲以上的中年人,引起這種狀態的原因不明。國內研究認爲這種狀態的產生可能與微循環紊亂有關,主要是由於血粘度增大,使得血液在流經微血管速度減慢、血流不暢,致使營養物質交換不全,代謝產物瘀積不出,結果便引起了身體上的各種不適及心理上的不平衡、不穩定。

  俗話說:“流水不腐,戶樞不蠢”。中醫理論亦認爲:“血流如水是活血,血流不暢要活血化瘀”。因此,對於亞健康狀態的人來說,雖不需要藥物治療,但應從活血化瘀、降低血粘度、改善微循環狀態來加以防治,以避免由亞健康轉向不健康,即疾病的發生。

  首先,中年人對亞健康狀態的知識要有所瞭解,對其予以關注,不要認爲亞健康沒啥關係而掉以輕心,但同時應當保持穩定心態,關注它但不害怕它。

  其次,運動是活血化瘀的一劑良藥。凡已呈現亞健康狀態的人更要重視。積極參加適宜的運動鍛鍊,每日用半小時左右活動筋骨,促進血液循環和機體代謝,可明顯改善不適症狀。

  第三,飲食是降低血液粘度的關鍵。亞健康狀態的中年人要使自己飲食保持低脂、低糖,並且要戒菸和少飲酒。因爲飲食上的不合理容易使血脂異常,增加血粘度,不利於微循環功能。

    第四,注意多飲水。目前多飲水已成爲養生保健重要方法之一。尤其是中年人應注意每日給機體補充足夠水分,可以起到增加血容量降低血粘度,調節微循環紊亂的效應,不應對此不予理睬。

    第五,服用保健食品。保健食品是功能性食品,對亞健康有預防和逆轉作用。御坊堂海狗丸、海狗油、卵磷脂有促進血液流通、降低血脂的作用;靈芝螺旋藻及角鯊烯改善微循環、提高機體攜氧能力。

    總之,按現代健康概念,不得病並非就是健康。亞健康雖不是病,但它是影響人體健康的不和諧因素,應當通過生活方式的積極調整來改善它,消除它,使我們獲得真正的健康。

部分人亞健康的根源

  根源一:前列腺無菌性炎症及前列腺肥大所產生的併發症

  這相當於中醫腎虛、命門火衰的症候羣,是男性亞健康及早衰的原因之一。人體也像機器一樣,你只懂使用,不注意保養,就容易出毛病。人們通常對於軀體勞累,會以休息、旅遊、娛樂,甚至沐足、放鬆按摩等方式來調節,但前列腺的勞損如何去保護?

  解決之道:已婚男性每次性生活後,因前列腺充血,自我恢復緩慢,這體現在體表小腹肌約在臍下三寸至四寸,即關元穴到中極穴周圍攣縮,觸之有氣塊,這時如果在此處輕輕按摩,將有利於前列腺充血的自我恢復。每次事後堅持小腹肌的穴位按摩,必能有助防止前列腺無菌性炎症和前列腺肥大的發生。

  根源二:尾椎急慢性損傷

  這是導致女性亞健康狀態和早衰的一個主要病因。

  尾骨爲人類進化後的“尾巴”所殘留的部分,表面上看很不起眼,但內藏玄機。從神經解剖來說,尾骨前面有奇神經節的貼附,尾骨急慢性損傷刺激了奇神經節,反射性引起內臟功能的紊亂;以中醫經絡學說解釋,尾閭骨端下有督脈起點穴——長強穴。督脈爲陽經之海。督脈之源頭損傷受阻,擾亂體內經脈相互制約。“陰平陽祕,精神乃治”,陰陽失調,雜病叢生。尾椎骨損傷後逐漸出現症狀,通常有:頭暈目眩,心煩胸悶,下腰部酸困,慢性泄瀉,眼睛乾澀,眼袋突起,臉色蒼黃,中午昏昏欲睡而不能入睡,額部皺紋增多,臉上長黃褐斑。

  解決之道:此類症候羣常見於中年女性,多方治療效果差時配合尾椎按摩手法,可修復陽經脈頭的損傷,調整神經節的反射,有效遏止亞健康狀態的進展,可以起到一定的美容效果,也增強了青春活力。

  根源三:骨盆結構損傷、錯位

  這種損傷破壞軀體生物力學平衡,使內腔位置傾斜,功能紊亂而致亞健康。骨盆上接軀幹、頭頸部,下連雙下肢,爲承上啓下的樞紐,將兩側的骶髂關節連線和兩肩關節的肩峯連線作爲底線和上線,脊柱視爲直線,可看出,軀幹類似一個“工”字形結構,胸腔及腹腔裏的器官被懸吊在上面,在各自固定的位置上發揮作用。由於盆骨損傷錯位,造成脊柱側彎以後,“工”字形結構不同程度傾斜,被懸吊着的器官長時間受不正常的靜力牽拉,耐力較差的器官因“筋疲力盡”而出現毛病。左側骨盆移位致使產感神經緊張,影響心血管系統和呼吸系統;右側骨盆移位使副交感神經緊張,引起消化系統功能障礙,易患婦科雜症等。

  解決之道:盆骨移位在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見,懶於運動,長期不正確坐姿,髖、膝、踝等關節反覆損傷久治不愈者,因走路跛行,間接撞擊腰髖部,更易造成盆骨移位。婦女懷孕分娩,也是軀體生物力學失衡的誘因。因此,加強腰髖關節的運動,增強腹肌的練習很重要。

  根源四:血管無菌性炎症

  日本著名醫學家春山茂雄指出:一切老化都是從血管開始的。糖尿病、高血壓、風溼痛、動脈硬化,最後都有引起血管堵塞。人體中有些較大動脈所分佈的節段,腹股溝處的股動脈。這些部位較少有肌肉等結締組織的覆蓋和保護,是機體防禦中的薄弱環節。外傷、不正確姿勢長時間牽拉、冷熱空氣侵襲,都容易造成淺動脈段及周圍結締組織產生無菌性炎症。如頸動脈炎,能引起眩暈、頭痛出汗、噁心作嘔、步履不穩、走路傾斜、或伴有咽痛、咽癢、乾咳、耳痛、頭皮發麻、頸肩處的肌肉痠痛等症狀。

  解決之道:以上症狀的病因難以通過化驗查出,使用抗炎鎮痛藥、營養神經藥,甚至大量抗菌素療效不顯著,針對性按摩和理療卻有較好的效果。可以看出,血管無菌性炎症是一種被忽視了的典型亞健康病原。據傳,法國有位70多歲女演員,看起來只有50歲左右的樣子,人們請教她保健祕訣,她說,每天多次按摩喉結兩旁的頸動脈搏動處,手法要輕,持之以恆,可起到增強血管彈性,促進血液循環,防止大腦缺血的作用。經驗值得借鑑。筆者認爲,再配合兩手虛拳扣打腹股溝股動脈搏動處,後果更佳。

  根源五:腹部脂肪過多

  腹腔盛裝着人體生殖泌尿系統和消化系統兩大系統中的重要器官。腹部過多的脂肪像一座山,擠壓腹腔內各器官的正常活動空間,有的甚至往上撐頂壓縮胸腔體積,影響心臟的跳動和肺的呼吸。大腹便便者,大多行動遲緩,懶於運動,身體沉重,動輒氣喘乏力,心跳加快。

  解決之道:造成腹部鼓起、體態肥碩的原因,除了有些遺傳因素外,更多的是缺少一定運動量的健身活動,不注意飲食調節,作息的生物鐘錯亂。所以重要的是有針對地改變不良生活方式。另外,筆者發現,不少的“大肚腩”者,腹部並沒有多少脂肪,僅僅是脹氣而已,頸背肌痠痛乏力,胸椎後關節錯位,脊柱軸線偏歪,致使背部前傾,腹肌隨之下墜。此外,因消化不良的頑固性便祕、矢氣等,都可使腹部膨脹。治好頸胸椎和胃腸毛病,許多的“大肚腩”也就自然癟下去。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