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營養不良性水腫的食療

時間: 2011-06-26

營養不良是由於熱量和/或蛋白質不足而致的慢性營養缺乏症,多見於嬰幼兒期。隨着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營養不良發病率已顯着下降。目前所見營養不良多爲嬰兒期餵養方法不當或疾病因素所造成而且程度多較輕。

  ●小兒營養不良性水腫的病因

  (1)蛋白質攝入不足:由於長時間的慢性感染消耗性疾病的影響,小兒食慾不好,不願意或不懂得食入高蛋白的食物,造成蛋白質攝入不足,或量不夠,質較差。

  (2)蛋白質吸收障礙:由於長期的慢性消耗性疾病,如腹瀉、慢性痢疾以及腸結核等,既影響食慾,又妨礙蛋白質的吸收。個別小兒因幽門痙攣、梗阻致長期嘔吐,或由於缺乏胰蛋白酶,食物中的蛋白質不能被充分吸收利用,而發生營養不良性水腫。

  (3)蛋白質過多的消耗:如小兒患膿胸、肺膿腫、腹水、外傷大量失血及外科手術後大量引流液的排出,使大量蛋白質丟失。特別是嚴重燒傷,大量的滲出液使體內蛋白質大量損失。加之慢性傳染病,如結核、瘧疾等使體內蛋白質的分解過甚,都可致營養不良性水腫。

  (4)蛋白質合成的障礙:小兒患肝臟疾病,如肝硬化、肝炎等,使肝臟功能減退。儘管蛋白質供給和吸收正常,但蛋白質的合成功能降低,因而血漿白蛋白降低,遂發生水腫及腹水等病症。

  ●小兒營養不良性水腫的臨牀表現

  水腫出現前小兒已有營養不良症狀,如發育遲緩、消瘦、肌肉鬆弛、面色蒼白無力、怕冷、精神不振、易激動、貪食後厭食,逐漸出現水腫。水腫是本病的主要症狀。先以下肢,足背雙側對稱水腫,繼之全身低垂部全部水腫,兩腮似滿月,眼臉腫脹。腹水及胸腔積液僅偶見。其他症狀:一般表現虛弱、精神抑鬱,並缺乏抗感染的能力。皮膚乾燥發涼,有鱗屑、失彈性,易生褥瘡,傷口癒合緩慢,頭髮脆弱,易斷和脫落,指甲脆弱生長遲緩,尿量少等症。常易併發維生素A缺乏及貧血,致全身抵抗力低下,易患急性感染性疾病。繼之使營養不良性水腫惡化,形成惡性循環。

  ●小兒營養不良性水腫的飲食預防

  營養不良性水腫,主要與餵養不當有關。爲此應加強嬰幼兒合理哺養知識的宣傳教育,使廣大母親認識到,孩子斷奶前,必須做好輔助食品的添加。供給一些蛋白質類食物:豆粉、牛乳、雞蛋、肉泥、豆腐等。同時補充新鮮蔬菜,保證無機鹽、維生素的來源。要搞好衛生宣傳教育,防止對病兒任意採用飢餓療法。特別是對患慢性痢疾、腹瀉的嬰幼兒,不能見大便次數多,就無止境地禁食。要指導她們學會嬰幼兒的餵養,及添加輔助食物的餵養法。

  ●小兒營養不良性水腫的飲食治療

  在注意觀察瞭解病兒病情及以往飲食情況的基礎上,分清病兒具體對待。嚴重患兒,應臥牀休息,以此減少熱能及蛋白質的消耗。減少下肢積存的水分,水腫消失、併發症痊癒後,即鼓勵活動,安排規律的生活。

  飲食應注意及時補充蛋白質。對未合併胃腸道疾病,應迅速增加蛋白質的攝入量,於數日內可達每日每公斤體重2~4克。在攝入大量蛋白質後2~3日,以至2~3周內,患兒尿量增加,體重減輕,水腫消失。在這一過程中,注意限食鹽。待水腫消失,應及時恢復鹽的入量,以免食慾減退。而不能攝入足夠的蛋白質。發燒脫水時,尤爲重要的是礦物質的補充,應注意低鈉,足量的鉀,鎂及適量的鐵;補充多種維生素,注意補充維生素A和C;飲食應從少量開始,隨生理機能的適應和恢復而逐漸增加,並應少量多餐;根據小兒的年齡、病情采用流質,半流質或軟食等。飲食最好經口供給,必要時可採用胃腸外營養。

相關文章
評論
第1樓 熱心網友 2013-05-11
採用蛋白質食品,在嬰兒時期常用牛乳、雞蛋、豆制代乳粉;較大的兒童可加豆腐、肉類、肝類與血類;若遇腹瀉,可給魚粉、脫脂牛乳及蛋白乳等。飲食的總熱量要高。還需各種維生素及鐵質,使併發的營養缺乏症同時治癒,或防止其發生。純粹屬於飲食不足的病例,在攝取大量蛋白質後2~3日以至2~3周內,尿量顯著增加,體重頓減,水腫全消(圖14-2)。若用蛋白質飲食而仍不見好轉,則應尋找原發性疾病。對嚴重水腫病例應暫時限制食鹽,待水腫消退後,應及時恢復食鹽量,以免食慾減退而不能攝入足夠的蛋白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