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品到底該不該吃?吃不吃,先認知(圖)

時間: 2011-06-16
 

保健品到底該不該吃?

                             吃不吃,先認知

保健品只是健康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像合理膳食、適量運動、心態平衡等良好生活方式一樣,主要目的也是爲了改善自身健康狀態。

□記者 陳力華

“我父母買了不少保健品,什麼維生素、蜂膠、營養素、納豆等等,天天一把把地吃,這保健品到底該不吃啊?”

“我現在剛到中年,身體也沒啥毛病,用不着吃保健品吧?”

對於普通人說,保健品到底該不該吃一直是個爭議不休的話題,紛紛擾擾。

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期,保健品這個新興的奢侈概念就悄然走進了大家的視野,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慢慢被大衆所接受。隨着需求增加,市場也隨之壯大。但在市競爭中,同樣不可避免地出現了種種不道德的行爲:吹噓誇大功效,假冒僞劣產品充斥市場。而部分媒體,在利益驅使下,也跨躍了道德底線,什麼都敢報道,壯陽,豐胸,甚至連癌症治療都敢說出來。不知不覺間,給消費者造成了兩難的尷尬局面。那麼保健品這個東西,我們到底該不該吃?或是吃那一種?

概念混淆:

易使消費者走入誤區

記者查到的資料中表明,保健(功能)食品是食品一個種類,具有一般食品的共性,能夠調節人體的機能,適於特定人羣食用,但不以治療疾病爲目的。

保健食品與一般食品的區別:一是保健食品含有一定量的功效成分(主要活性物質),能調節人體機能,具有特定功能;而一般食品不強調特定功能。二是保健食品一般有特定食用範圍。一般食品無特定的食用範圍。一般食品也含有生理活性物質,但含量較低,不能實現功效作用。保健食品中的生理活性物質是通過提取、分離、濃縮或添加純度較高的某種生理活性物質,使其在人體內達到發揮作用的濃度。

保健食品與藥品的區別:藥品是治療疾病的物質;保健食品的本質仍然是食品,雖有調節人體機能的作用,但不是人類賴以治療疾病的物質。對生理機能正常,想維護健康或預防疾病的人來說,保健食品是營養補充劑。對生理機能異常的人來說,保健食品可調節某種生理機能、強化免疫系統。

還有一類特殊營養食品,與保健食品的共性是都添加或含一定量生理活性物質,適於特定人羣食用。區別是前者不需通過動物或人羣實驗,不需證實有明顯的功效;而後者必須通過動物或人羣實驗,證實有明顯、穩定的功效作用。

記者採訪我市健康產業協會一位王姓負責人時瞭解到,目前很多消費者對保健食品概念的理解有誤差,對保健品持懷疑態度的人認爲保健食品就是一般的營養品,而對保健品產生依賴的消費者認爲保健品就是一種沒有副作用的藥品,在生活中利用它來代替藥品治療。這種觀點都具相當的片面性。

認識偏差:

源於健康教育缺失

日前,記者採訪了曾在我市疾控中心從事多年預防保健醫學工作後退休,現仍在從事大衆健康教育工作的副主任醫師馬潤芝。馬主任說,“現在各國的專家、機構都已意識到目前的醫療健康模式持續下去將會是人類的災難。人類經歷的幾大健康時代,一是原始健康時代,以祈禱爲中心;二是感性健康時代,就是以疾病爲中心;三是年輕代健康時代,以衰老速度爲中心。現在人類正從感性健康時代向年輕化健康時代過渡。由於感性健康時代的健康理念是‘憑感覺’處理‘健康錯誤’,又由於‘感覺’誤導,使得‘健康錯誤’長時間、高密度重複出現,造成嚴重的‘健康錯誤積累’,最終暴發爲現在常見的各種慢性病。這種健康錯誤方式也成就了人類的八種典型死法:一種人把自己‘累’死了,二種人是把自己‘懶’死了,第三種人把自己‘玩’死了,第四種人把自己‘吃’死了,第五種人把自己‘喝’死了,第六種人把自己‘抽’死了,第七種人把自己‘氣’死了,第八種人把自己‘殺’死了。遺憾的是,只有將死之人才明白這些道理。”

我國衛生部一位新聞發言人曾指出,“中國人一生中在健康方面的投入,60%――80%花在臨死前一個月的治療上!”可見,國人對健康的預防還是行動晚於意識。美國經過20年研究,發現90%的人通過健康管理和教育,能把醫藥費降10%。“如果你願意把錢花到早期的健康管理上,就可把很少的錢花到後期治療上。”因此,中國人預存健康,需要在行動上努力,不要等到生病了纔開始關注健康。

通過採訪,記者瞭解到,我們有病治病的理念是早有了,但無病防病的健康教育普及還遠遠不足,在飲食防病的健康認識上的一些極端偏差,導致人們對健康的追求常常出現失誤。

 吃保健品:

需要吃出思辨和理性

從保健角度講,保健品該吃,那麼如何吃,才能更有效?多年從事預防保健工作並有獨到見解的馬主任對保健品的理解很客觀。“現代生活質量提高後,人們已經開始由事後治療向預防、事中保健轉變。保健品市場的快速發展也充分證明了這一點。人不可能不生病,但人體確實有了病,必須要到醫院採取綜合措施治療才行。不過生活中很多人平時總感到不舒服,到醫院檢查又查不出毛病,醫院沒有針對這種不舒服的藥品,怎麼辦?這時就要考慮到身體可能缺少相應的營養元素,利用飲食或特殊營養保健品來補充。這也是我們所說的防病問題,涉及到了保健食品該不該吃的問題。”

“客觀地說,保健食品不是藥,有些老年人怕吃藥有副作用,有什麼病都指着保健品來調,這是極不科學的。比如說,你患了感冒發燒,這時吃保健品根本不管用,必須到吃撲熱息痛類的藥品才能退燒。反之,你經常用健康食品調節身體免疫機能,那麼你患感冒或其他疾病的機率會大大下降。目前國家也開始越來越重視預防保健工作,現在人類人均壽命延長與人們健康意識提高有直接關係。但是保健品也只是健康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像合理膳食、適量運動、心態平衡等良好生活方式一樣,主要目的也是爲了改善自身健康狀態。”馬主任說。

不要依賴,不要盲目,理性思考自己應該需要什麼來調節身體健康狀態,是擺在消費者面前的現實問題。

 信任危機:

教育消費者尋找誠信

這些年,保健品市場一直是爭議中一路走來。2010年可以說是保健品的信任危機年,從年初的“淨水危機”到前不久的“納豆之爭”,市場無序惡意的競爭一直是保健品市場發展之路上的艱難的坎兒。目前,保健品經營企業存在着明顯的兩極分化:一部分企業素質低下,不擇手段追求經濟回報,放棄道德底線,騙一筆換一個地方,做臭一個產品馬上另換一個產品,不斷的冒着風險簡單重複追逐發財夢;而另一些企業渴望規範健康發展,把銷售保健食品爲消費者提供健康服務當作自己的終身事業,他們的企業裏培養了許多有醫學基礎、有健康服務意識的優秀人才,並真誠地爲消費者提供服務。

記者在採訪中也瞭解,數年前,阜新保健品市場上保健品店並不少,後來還擠進了不少健康店及臨時辦事處。一些經銷商利用假冒僞劣產品採取各種手段,騙取消費者腰包,讓許多消費者上當受騙後,對所有的保健品都產生了不信任。大浪淘沙,目前,阜新市場上專門經營保健品的大店面已經鳳毛麟角,但也正因爲接受了消費者的不斷檢驗,這樣的店面才能迎風不倒,受到消費者長期由衷的信任。“如果有一種保健品能在一個城市銷售歷史達六七年,這應該是經過無數消費者認可後的結果。”我市一家經營了二十餘年保健品的企業負責人自豪地說。

專家認爲,正常的健康人沒有必要服用保健品。特殊人羣,如慢性病人、年老體衰者,可以服用一定量的保健品,但必須在醫生和營養學家的指導下服用。身體素質較好的人如果經濟條件允許,從防病角度考慮,適當補充也有必要。

如何正確選擇保健品?

首先,要認清產品包裝上的衛生行政管理部門的批准文號和標識。保健品外包裝上印有專門的“保健食品標識”(藍色草帽形狀),其下方印有“保健食品批准文號”,批准文號的標識的標識方式爲“衛食健字(××××)第×××號”(2004年以後批准的)。

其次,要仔細看產品包裝上的說明書,確定產品的保健功能。保健食品有27種功能是經過國家審批的。購買時一定要注意分辨,看是否自己的症狀或身體情況。

第三,注意產品的禁忌。

第四,注意使用週期。

第五,要到正規的商場、超市、保健食品專賣店、藥店等具有合法營業證證明的單位購買,購買時還應索要購貨憑據或發票。

摘自《遼瀋晚報阜新版》A5 小題大做  2010.11.26 星期五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