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健康人羣如何保健

時間: 2011-05-30

  一個人從父母那兒遺傳了XX或XY染色體,從一個受精卵到桑果形胚芽,從小蝌蚪的形狀到初具人形,經歷了不同的胎兒階段;出生後不同的餵養方式,母乳餵養和人工餵養;不同的家庭教育,不同的小學、初中、高中教育,不同的高等教育水平;不同的生活和飲食習慣,不同的童年生存環境和生活條件,不同的性格和心理特徵;不同的社會經歷和社會地位;不同的經濟基礎,不同的生活規律,不同的身體狀況,由此也就產生不同的保健要求。至於生活中不同的人產生不同的不適症狀,患有不同的急性和慢性的疾病,或處於不同的疾病發展階段。這顯然不能用一個通用的原則去吃同樣的藥,去遵循同一個所謂的時髦保健理論,去執行同一個保健方案!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假如一把鑰匙能開所有的鎖,那豈不亂了套了?
  身體不舒服了,生病了,任何人都知道後果,只是沒有醫生懂得多而已。告知病人所患疾病的危害性固然重要,但這是醫生的活兒,很多健康書籍純粹成了教科書改編版,或者就引用死亡率、病死率,再加上簡單的舉例,這管事嗎?或說這個病人不吃藥、不看病就死了、就慘了、就殘了,這樣的語氣不是健康宣傳的方式和方法。
  正常人有不舒服症狀自然要就診,醫生爲其治療是重要的,但是,醫生給患者和保健者,把疾病的發生原理通俗的講懂、講通,告訴病人疾病該如何預防更爲重要。對於醫生來說,應該瞭解各種疾病發生髮展的危險性以及可能難以恢復的後遺症,但是給不學醫的人說疾病的危害性遠遠不如及時正確處理和告知怎樣預防重要。指望講座和保健書籍就能看病,無疑是貽害百姓。
  傳播健康理念,尤其是因人而異的保健方式,讓每個人學會了解自己的身體,瞭解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習慣,形成適合自己生理內環境穩態的保健方式,才能維護身心的和諧。
  隨着經濟的發展,生活水平提高了,飲食也講究了。人們對健康問題越來越重視。但人們仍然還是沒有解決過多的熱量攝入、不平衡的營養搭配問題。越來越少的運動、快速的生活節奏帶來的壓力,以及許多不健康的生活飲食習慣,都是我們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時下越來越花哨的“健康知識”鋪天蓋地,加之每個人吸收知識的習慣不同,容易對一些“保健”信息“各取所需”,容易接受傳聞中時髦的保健觀點。各種保健信息被“斷章取義”商業化地傳播很危險,這就迫切需要以正視聽!
  一旦醫學科學被教條地加以引用和實施,特別是再加上商業目的,這樣保健的不良後果是有目共睹的,也是貽害大衆的。因爲不可能所有的人都學醫,學保健!醫學科學講究共性和普遍性的統計和研究,以利於指導臨牀醫生的實踐。學醫者思維習慣的不同和處理不同案例的差異,造成了許多醫生教條的思維模式,以醫學共性去對待個體而不加變化,面對門診病人開出同樣的藥方;造成了大衆追捧同樣的補品和食物,形成了不管什麼疾病都只用什麼藥的習慣。對醫學知識的掌握程度不同,決定了醫生的水平和學術層次,這也對醫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最時髦的醫學概念是循證醫學,也就是經過科學統計驗證,並加以規範指導治療的醫學。但是循證醫學被以一種很“正統的”方式教條化,似乎門診看病不是爲了給病人解決症狀,而是爲了給循證醫學統計收集更多的“標本”!部分知名“專家”不再去傳授臨牀經驗,而更多地專注於藥商提供的用藥信息,只會說藥而不會治病。
  其實循證醫學是一個科學的統計和帶有指導意義的治療原則,或者說是讓醫生思維習慣更加科學,措施更加規範,更加具備法律意義。但是,許多人由於相信保健常識和知識應用上的教條,門診千篇一律的用藥,每天千篇一律的定時定刻定量的服用着、其實沒什麼大用的保健品。一個營養學、藥物學上的新發現,有時還是實驗室科學家剛剛發佈的動物研究結果,往往迅速就演變成一種時髦的食品或保健品,紅極一時直至跟風者無數。使用並不對路的保健品,用自己的身體去驗證時髦觀點的人們,恰恰忘記了一個根本的問題:人體的個體化,就是因人而異的保健思路和保健方式。再者,病因治療一直是所有疾病治療的最高原則,不去除病因,何以治療?循證醫學再偉大,再科學,總不能忽略規範的診治過程和最基本的病因治療。
  對只有不舒服的症狀而未進入疾病狀態的這段時間,有人發明了一個新詞:亞健康。其實,亞健康就是不健康,只是好聽點兒而已,它代表的是一種失衡,身體調節的失代償狀態,它考驗的是身體的承受能力、適應能力和調節能力,身體素質好壞看的就是這種調節能力,而不看體力、塊頭乃至財富。當然,體能好、臟器功能好,也是身體素質好的一個方面。
  亞健康再進一步就是疾病前狀態,從正常狀態到疾病,從疾病到正常康復的保健還是要堅持個體化原則。就像兒科用藥,應該計算體重後用藥一樣,成年人的保健健康的生活以及看病同樣也需要個體化!可以問這樣一連串問題:喝普洱茶、吃苦瓜真的就對每個人都有用?吃紅薯就真的能抗癌?若說吃什麼就補什麼,那吃豬皮就補人皮?吃牛鞭就能壯陽?吃珍珠就能美容?膽囊炎就不能吃雞蛋?雞蛋的蛋黃不能吃?膝蓋疼就不能走路?綠豆能夠包治百病?
  很多媒體網站可以看到“疾病”的治療新突破;也有這樣的商家,說自己的產品多麼多麼好,什麼“神”水能降壓,能降低“三高”,用無所不能的推銷方式進入普通人的生活圈子裏,忽悠並加以“親情關心”打動那些有病亂買保健品和器材的人們。什麼什麼儀器能降壓能治癒中風腦血栓,許多人花了“銀子”,沒有找到康復的感覺,疾病並沒有得到控制,那些儀器便成了擺設。
  大家都吃着同樣的保健品,這叫保健嗎?人們的保健是爲了健康,還是爲了偏執的心理習慣?追隨健康觀點沒錯,但是踐行着以訛傳訛的健康知識,“奴才”式的“循規蹈矩”,每天早一片保健品(複合維生素),幾顆白果(銀杏),早一袋牛奶,晚一袋豆漿,真會有成效嗎?刻板的實施只是一種“自我暗示”,一種羣體跟風習慣。那些必吃一成不變的保健品,難道這不是偏食嗎?這種“高級”偏食,吃不壞身體的保健品也不會給人帶來什麼好處,倒是肝臟要整天忙碌處理(代謝)這些化學品。還不如自然飲食,該吃什麼吃什麼,身體會根據需要從腸道攝入,肝臟加工,再送往所需之處。補了那麼多的鈣片,腸道局部“認可”嗎?是要主動吸收,還是通過高濃度硬是塞給腸道粘膜它去吸收?還不如正常飲食,喝點牛奶。每個人的保健要求不同,也有不同的保健品可以使用,千篇一律的保健方式,最終受傷的還是保健者自己。
  從正常身體生理健康狀態到生理狀態的失衡,到疾病的發生發展,乃至同樣的疾病不同的人,能服用一樣的藥嗎?診斷標準能一樣嗎?體重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不同的人如果都是高血壓,能服用同樣的藥物嗎?運動後血壓高和運動後血壓降低、飲酒後血壓高與飲酒後血壓低該一樣的服藥嗎?超重的人有高血壓,血糖高的人高血壓,血脂高的人高血壓能同樣治療嗎?性趣大減、體能大減通過補品就能解決問題嗎?肥胖引起的脂肪肝,酗酒引起的酒精性脂肪肝保健能一樣嗎?
  診治過程就是從羣體中發現治療疾病的規律,建立診斷和設計治療原則,要像偵探一樣發現蛛絲馬跡考慮到細節,在每個個體中去解讀,有所發現,再用一般規律去處理。個體化保健要求每個人對自己多一點責任心,行醫者要熟讀經典、熟知循證,又要建立個體化的診治思路,就醫者和保健者也要學會熟知自己的身體,真實地瞭解自己的性格和生活規律,以及力圖瞭解造成不適症狀或疾病的原因。
  換句話說,既要靈活應用西醫科學統計的循證醫學,又要有中醫的辨證施治的方法。中醫、西醫在這一點上似乎是共通的,沒有矛盾,只是兩者都不應該教條。中醫和西醫大夫都需要自身掌握更多的醫學知識,也更需要思維方式的理性。不良的思維習慣會妨礙正確的判斷,思路錯了,那些所謂的“經驗”就非常教條和不負責任了!
  西醫科學越來越多的研究結果以及循證醫學的科學統計也要科學地爲個體服務,天然的中藥和西藥一樣也有毒性,需要進一步研究。古老的中醫理論和中藥需要挖掘和更爲科學的研究,還沒有到否定中醫的地步,當然也不能誇大中醫的療效。
  很多人只要一感冒就用消炎藥,而且要用高檔抗生素,但其實普通感冒只要喝水休息就能好,不必“小題大做”輸液吃藥!患了普通感冒繼發喉嚨炎症,只要病人對青黴素不耐藥,不是久病之人,不必都得使用高檔抗生素,簡單的青黴素就夠了,爲何用簡單抗生素的人越來越少呢?藥物總要肝臟代謝、腎臟排泄,就不怕內臟“受傷中毒”嗎?
  爲了身體健康,認真診斷、剋制教條、個體化保健、靈活地實踐纔是醫者和保健者的正道。不能認爲提倡“個體化保健”容易將問題複雜化,其實,個體化保健就是依據不同的身體和心理,採取因人而異的保健方式而已。
  說到因人而異,這也給醫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能“草菅人命”。醫生不能對營養運動一知半解,營養學家不能對臨牀運動一知半解,而運動教練也不能對臨牀和營養停留在照本宣科階段。如果醫生能將思維更加嚴謹,更加從病人和保健者的角度出發,治療措施科學化、規範化和人性化,那纔是造福百姓的積德之舉!掌握循證醫學,掌握症狀的原理,掌握疾病的診斷標準,才能做一個探究病因的好醫生。
  如果醫生教條地執行循證醫學,保健者和病人教條地理解醫囑,這就忽略了一個最基本的事實,就是不同人的生理特徵的千變萬化,臨牀實踐因人而異,需要遵循個體化的原則。就醫生而言,一方面循證醫學越來越多的講究統計結果,而使得行醫者必須依法行醫,也就不得不依證行事;另一個方面,切記要遵循因人而異的原則。每個人的自身保健亦不能跟風和盲從,保健宣傳也不能標新立異。

下一篇:亞健康怎麼辦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