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與醫療保險

時間: 2014-02-19

人口老齡化對醫療保險制度的影響及思考

隨着人口平均壽命的不斷延長,被稱爲“銀髮浪潮”的人口老齡化成爲各國都要面臨的問題。中國進入21世紀後,面臨人口老齡化越來越大的壓力。儘管老齡化是社會文明和進步的重要標誌,但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因此,積極探索緩解老齡化帶來的醫療保險基金壓力的對策是非常明智和必要的。

一,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分析

人口老齡化的問題較多,主要體現在對醫療保險基金的需求不斷增長。一是老年人口比重逐步提高。據國務院2009年白皮書表明,到2035年,我國將出現老齡化,每兩個納稅人將供養一位老人。相應的醫療需求和老年照料需求迅速上升,但目前的社會供給大大滯後於需求,若不能有效解決這一突出的供需矛盾,將給我國的社會經濟發展帶來極大的不利影響。二是老齡化對社會保障制度,特別是醫療保險制度會產生更大的需求和壓力。人口老齡化既對醫療保險基金的來源,同時也對醫療保險基金的開支發生影響,總的說來是增加了基金的風險性。三是人口老齡化發生在經濟欠發達階段。中國人口的年齡結構迅速地老化,年齡結構也由成年型轉變爲老年型,但各個時期的老化速度有很大的差異。更令人擔憂的是,高齡老人是增長速度最快的人羣,而老齡工作的重點和難點在高齡老人,因爲大多數60~70歲的老年人尚有生活自理能力,而80歲以上的老年人最需要照料,帶病生存甚至臥牀不起的概率最高。龐大的“中老年”和“老老年”人口無疑會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四是醫療保險的發展卻不盡如人意。作爲緩解人口老齡化壓力重要制度的醫疔保險發展緩慢,相應地,醫療保險制度不健全還對人口老齡化產生了負面效應。因此,對人口老齡化中國“未富先老”現象,加上社會保障制度不夠健全,必須給予高度重視,需要採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來應對老齡化的挑戰。

二、我國醫療保險制度的發展分析

醫療保障,是政府爲其社會成員提供基本的醫療保健、疾病治療、醫療救助等項目,保證人們公平獲得醫療服務的一種制度。它是社會政治經濟正常運行的穩定器,是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越來越受到世界各國政府的重視。我國的醫療保障制度經過近二十年的改革探索,目前社會醫療保險制度已初具規模,但制度還不夠完善,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一是保障範圍和水平還很低,還沒有達到“人人享有衛生保健”的基本目標。我國的醫療保障制度根據享受對象可以分爲城市醫療保障制度和農村合作醫療保障制度。農村合作醫療,起源於20世紀40年代陝甘寧邊區的“醫療合作社”,到1979年,全國90%以上的生產大隊辦起了合作醫療。其經費來源個人和社區集體共同負擔。我國新型的醫療保障制度從建立到現在只有十年左右,無論從制度設計的合理程度還是基金積累的充足程度,都很難適應實際的需求。二是資金緊張。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資金來源是在職職工工資的8%和政府提供的津貼,籌資比例的高低取決於人口狀況,包括投保人口的年齡結構、投保人的範圍、繳費基礎等。有研究表明,65歲以上老年人的醫療支出將近青年人醫療支出的3倍。而同時目前有經濟能力繳納保費的人數卻在逐漸下降,造成醫保資金更爲緊張。三是醫療保障範圍覆蓋小。第三次國家衛生服務調查,近八成農村人口和近五成城市人口,即全國近3/4的人口在遭遇疾病風險的時候無法得到政府的援助。改革中的醫療保險制度僅覆蓋了城鎮在職人口,而其家屬並未包括在內,廣大農村人口更是被排除在制度之外。保障效果即使再好,也很難稱得上是良好的保障制度。四是醫療服務和保障水平不均衡。我國目前的醫療保障制度存在着嚴重的不均衡現象。城鄉之間、地區之間、社會階層之間享受的醫療服務差距越來越大。貧困地區由於籌資能力較差,所以導致醫療保險基金的匱乏,醫療資源的缺失,而富裕地區則因爲經濟的發達,資金的籌集比較容易,醫療資源豐富,從而醫療服務提供相對較好。城市中大量在非正式部門中的工作人員、從非正式部門退休的老人,都無法獲得社會醫療保障。

三,人口老齡化對醫療保險制度的影響

我國現行醫療保險制度的漏洞和資源分配與使用的不合理會放大我們解決老年醫療問題的難度。相互影響很大:一是人口老齡化導致醫療費用的上漲。一般人到45歲以後進入個人一生的發病期,到60歲便進入人生的生病高峯期。老齡化居高不下的患病率是導致醫療費用上漲的一個重要原因。同時,隨着醫療技術的不斷進步,許多價格昂貴的醫療儀器、設備、檢查和治療手段的運用,使醫療費用上升更快,增加了醫療保險的負擔。二是人口老齡化對醫療保險費籌資的衝擊。由於目前採用以在職職工工資總額爲基數的籌資模式。人口老齡化將使得醫療保險的繳費人羣相對縮小,受益人羣相對擴大。這樣的“一增一減”,無疑加大了醫療保險基金的風險壓力。三是人口老齡化的快速發展加重了社會勞動人口的負擔。人口老齡化進一步改變了我國的撫養比,由於長期以來醫療保險費用體系的不均衡,我國老年人羣基本上不存在醫療費用的儲蓄,他們的醫療費用主要是由現在的社會勞動人口來承擔。但統一籌集資金,現收現付,短期收支平衡以實現互助互濟,社會統籌的醫療保險把老年人的醫療費用全部加諸於當前社會勞動者身上,就會發生醫療保險基金的“代際轉移”問題,社會勞動人口不堪重負,從而造成嚴重的社會問題。

四,對我國醫療保險制度發展的幾點思考

醫療保險不是一個孤立的制度,作爲現代社會制度的一個環節,與其他制度共同構成了現代社會的有機組成部分,成爲當前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面對人口老齡化日益嚴重的挑戰,爲確保老年人能夠“老有所醫”,我們應當將人口老齡化作爲一個非常嚴峻的問題來應對。一是政府在老年醫療保障中應起到主導作用。在建立老年社會保障體系中,政府應積極承擔責任,保障老年人基本醫療和護理需求。“老有所醫”是一個國家發展水平的重要標誌。要突出政府在老年醫療保障體系中的主導作用。譬如,美國的基本醫療保險和醫療救助以及日本的高齡者醫療保險等,政府是主要的組織者和籌資者,還是最終的監管者。二是建立多層次老年醫療保障體系。應當借鑑較爲發達國家的醫療保險制度,建立針對不同年齡層次的老年人設計醫療保險,特別減免75歲以上老年人的保險費或醫療費用,以適應了老年人不同層次的醫療需求,減輕老年人的負擔,保障老年人的醫療服務權利。比如美國的醫療照顧制度是針對65歲以上老年人,而日本開展的高齡醫療保險制度是針對70歲以上高齡者及65歲以上的癱瘓老人,他們都是屬於分年齡層次的針對不同階段老年人的保險制度。三是逐步建立和完善老年護理保險制度。目前,中國老齡化是建立在獨生子女政策“421”家庭結構基礎上的。一對年輕夫婦既要工作,又要照顧一個孩子和雙方四個老人,家庭護理保障作用明顯不足。而長期住院護理或享受專業護理機構護理所需的費用又非普通家庭能夠承受。結果導致中國較高的人均預期壽命和較低的人均健康預期壽命並存。因此,建立老年護理保險制度已成爲廣大老年人及其家人的迫切要求。政府應對這類保險作出適當補貼,促使更多適保羣體購買此類保險,並最終轉化爲準強制保險乃至強制保險。四是設計開發適合老年人口的健康類險種。大力發展大額醫療保險,對已參加社會醫療統籌的老人來說,可以彌補社會統籌醫療保險金的不足;而對未參加統籌的老人來說,由於大額醫療保險的費用相對較低,可作爲重大疾病發生時彌補自負能力的不足。積極發展護理類保險。普通的健康類保險和社會醫療統籌保險都不給付被保險人的護理費用,而老年人時常不能料理自己的基本生活,我國的家庭模式,又使子女有孝心而力不從心,因而子女可以爲父母購買護理類保險以解決父母年紀大時護理費用的開支。五是加快社區建設,發展以社區爲中心的老年人醫療保障體系加強預防保健服務。健康是減少醫療費用的最好途徑。建立集醫療、預防、保健、康復及健康教育於一體的老年社區衛生服務體系,可以增強預防保健意識,減少疾病的發病率,從而節約醫療費用。建立社區衛生服務可以規範有關行爲。通過建立社區衛生服務網絡,可以以社區爲單位進行統一的管理,從而規範醫務人員及參保人員的行醫、就醫行爲,減少不必要的浪費。建立社區衛生服務可以改善衛生服務的流向,實行小病進社區,大病進醫院,所有老人的健康檔案都設在社區。這樣既可以指導就診,減少盲目就醫,又可以指導健康,減少疾病。不但有利於充分使用衛生資源,而且有利於降低醫療服務的成本和減少醫療保險基金的流失。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