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支氣管炎的食療

時間: 2011-02-17
慢性支氣管炎的食療 發表日期:2007年2月26日  出處:網絡  作者:網絡  本頁面已被訪問 65 次

慢性支氣管炎的食療

慢性支氣管炎的食療

      患者在起病前多數有急性支氣管炎、流感或肺炎等急性呼吸道感染史。由於遷延不愈反覆發作而導致本病。患者常在寒冷季節發病,出現咳嗽咯痰。尤以晨起最爲顯著。痰爲白色粘液泡沫狀,有時稠粘不易咳出。有些過敏體質患者在慢性支氣管炎(慢支)發作時尚伴有喘息和哮鳴音,稱爲喘息型慢支;而無喘息者即稱爲單純型慢支以及老年型慢性支氣管炎(老慢支)。

      慢性支氣管炎較難治癒,常易復發。因此,本病在未發作時,以扶正氣爲主。發病時則以攻邪爲主。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飲食治療也應遵循此原則。

    1.預防發作

    (1)爲預防慢支復發,可在每年臨冬前開始服用紫河車粉,每天3-6g,飯後服用。若爲喘息型慢支,也可以用核桃肉與生薑同服的方法加以預防。

    (2)靈芝治療慢支也有較爲理想的療效,絕大多數患者在服藥1-2周後顯示出效果。靈芝可發酵製成靈芝液,也可製成濃度20%的靈芝酊。每天用量相當於生藥6g。也可以用靈芝20g,連續煎服三天,後二天即用第一天的殘渣。由於靈芝還能治神經衰弱、失眠、消化不良,故服用靈芝後,多數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食慾增加、睡眠好轉,從而使體力增強。

    (3)四仁雞子粥可治療慢支,用白果仁、甜杏仁各一份,胡桃仁、花生仁各二份,共研末後拌勻,每天清晨取20g,加雞蛋40g,煮成300ml服下,連服六個月。對緩解咳喘有良好效果。

    2.止咳化痰

    治標多用治熱咳或肺熱,故食療亦多用清熱之法。

   (1)青果與生蘿蔔煎湯,被稱爲青龍白虎湯。

   (2)或用雪羹湯,是用陳海蜇120g,以開水洗去鹽味,加鮮荸薺200g煎湯,經常飲服。可用於治療肺熱咳嗽。

    ①菜類:止咳可用菜類,如茼蒿菜,自古已作藥用。鮮茼篙90g,水煎去渣,加冰核適量溶解後,分二次飲服、治熱咳痰濃。佛耳草、魚腥草等都可選用,每味以30-60g水煎服治熱咳。魚腥草在有些地區作爲野菜食用;含揮發油,具有較強的清熱消炎作用,從中提取的有效成分有祛痰鎮咳的作用。佛耳草也有類似的作用,每天可服用60g,可濃縮爲糖漿。

    ②植物種子:化痰方選中常用果實的子,如蘿蔔子、白芥子、菠菜子、冬瓜子、白茄子、枇杷核等都有化痰作用。選用2-3味,分別以小火炒黃,研成細末吞服,每味每天量不超過6g爲宜。煎湯服用也可,每味可用至10g,枇杷核宜煎服。

    ③植物果實:有些果實可治療老慢支的咳喘,如用松果250g,洗淨切碎,加水2000ml,煎至400m1,兩天服完,每天二次,飯後服。   

    廣西羅漢果,性味甘涼,有清熱解暑,潤肺止咳的功效,用量9一15g,煎服。某些果皮也可治咳喘,如用袖子一隻取皮,削去內層白髓,切碎後放於有蓋碗中,加適量飴糖或蜂蜜,隔水蒸至爛熟,每天早晚各以15ml,或衝入少許熱黃油內服。均可治溼痰咳嗽氣喘。

    ④植物藤莖南瓜藤汁也有治療慢支的效果。是在秋季南瓜敗蓬,即不再生長南瓜時,離根60cm處剪斷,把南瓜藤莖插入乾淨的玻璃瓶中,讓莖中汁液流入瓶內,從傍晚起到第二天早晨可收取自然汁750m1左右,隔水蒸過,每服30-50m1,每天二次。

    另有以三瓜汁治療氣管炎有效,方法是於絲瓜、冬瓜、南瓜之根莖離土100cm處剪斷,分別插於潔淨空瓶,務使液汁滴盡,然後各取700m1,混合置於容器內,另取甘草、前胡各30g,大蒜15g、生石膏90g,用紗布包裹,置瓜汁內,均入蒸籠隔水蒸過,每次服50m1,早晚各服一次。適宜於清肺熱,對老慢支屬於陽虛者不宜。

    3.飲食宜忌

      急性發作多系外邪所引起,不能過早滋膩補養,否則易於留邪,或抑制機體正常祛痰能力,反使得咳痰不暢。“新病咳嗽由外邪入肺,肺爲嬌髒,一時誤投,即能受害;若用熟地、麥冬、葵肉、五味於等藥補住外邪,必致咯血失音,喘息寒熱。”故急性支氣管炎或慢支急性發作期切忌用補性食物,如白木耳、川貝梨等。如用蘿蔔糖水,經常飲服,有止咳化痰的功效。 

老年性癱瘓食療

老年性癱瘓食療

      癱瘓是由各種原因引起的以四肢肌肉活動障礙爲主的一組症候羣。由腦外傷、腦溢血、腦血栓等中樞神經系統疾病所致的癱瘓,多爲一側肢體,俗稱半身不遂,病人往往伴有語言障礙、吞嚥困難等症;由脊髓橫斷損傷引起的癱瘓,表現爲兩下肢活動障礙,一般稱之爲截癱,常伴有大小便失控;而週期性麻痹引起的癱瘓,表現爲四肢肌肉不能活動,有時還可伴呼吸肌麻痹。

    癱瘓是老年人的常見病症,病人多數生活上不能自理、精神上比較痛苦,在生活和飲食上需要得到親人的更多照料和體貼,同時病人由於長期臥牀,體力活動顯著減少,胃腸道蠕動相對減弱,消化吸收功能降低,易發生便祕,也給病人飲食帶來許多新的特點。

  

    一、飲食原則

  

      1.應吃營養豐富和易於消化的食品。必須滿足蛋白質、維生素、無機鹽和總熱能的供給。

  2.多飲水及常吃半流質食物。癱瘓病人常有害怕尿多不便而儘量少飲水的心理,這對病人是不利的。癱瘓病人應有充足的水分供應。病人清晨飲1~2杯鹽水可預防便祕。日常膳食也應有幹有稀、有飯有湯,尤以常吃粥爲宜,還可適當吃點鹹菜等鹹食,以便能多飲些水。對少數不願飲水者,可適當吃一些多汁的新鮮瓜果。總之,癱瘓病人適當多飲水可預防病人便祕及泌尿系感染性疾病發生。

  3.注意膳食纖維供給,食物不可過於精細,以預防便祕的發生。

  4.忌濃茶、酒類、咖啡和辛辣刺激食物。

  5.根據引起癱瘓的病因,調整飲食宜忌。如腦中風病人應控制食鹽、膽固醇攝入,增加含B族維生素豐富的食品;而週期性麻痹病人則應多食含鉀豐富的食品等。

  

    二、選擇食物注意事項

  

    1.高蛋白、高維生素及適當熱能、纖維素膳食。

    2.湯菜、粥類、果汁等含水量高的食品,應適當攝入。

    3.照顧病人的飲食習慣。

    三、食譜舉例

 

      早餐:大棗粥(大米100克、大棗20克),炒雞蛋(雞蛋50克),小鹹菜10克。

  加餐:香蕉160克。

  午餐:大米飯(大米50克),肉絲麪(掛麪50克、精瘦肉20克),肉末豆腐(豆腐100克、牛肉末20克),炒綠豆芽(綠豆芽100克)。

  加餐:橘汁200毫升。

  晚餐:發麪餅(麪粉50克),小米粥(小米50克),肉絲炒芹菜(芹菜100克、豬肉30克)。   

    全日烹調用油25克,熱能7489千焦(1783千卡)左右。

痛風病食療

 痛風病食療

      痛風病是機體嘌呤代謝紊亂所致的一種代謝性慢性關節疾病。是由於嘌呤代謝產物尿酸在血液和組織中積聚,特別是在關節及其周圍的軟組織沉積,引起過敏性炎症所致,有複發性傾向,1/3~1/2病人有家族史,以中老年男性腦力勞動者多見。其臨牀表現,無症狀期僅血尿酸升高;而急性關節炎期常於夜間發作,突感大腳趾、四肢關節、手指等處劇痛,關節有紅、腫、熱、痛炎性表現,持續數日可緩解或消退;慢性期表現發作頻繁,持續時間長,受累關節增多,痛風結石侵蝕骨質可致骨骼畸形,病人還可伴慢性腎功能不全、冠心病及腦動脈硬化等症。

  

    一、飲食原則

 

    1.限制高嘌呤食物,如肝臟、腎、胰、腦等動物臟器以及濃肉湯、雞湯、肉浸膏、沙丁魚、魚子等。或採用去嘌呤措施,對含嘌呤高的食品,食用時先加水煮燉,棄湯食之或反覆煮燉棄湯食之。植物性食物中,全谷、幹豆、菜花、菠菜等也含一定量嘌呤,也要適當限制。

  2.限制總熱能。一般情況下痛風患者均較胖,故應限制總熱能攝入,控制肥胖。

  3.限制脂肪攝入,因爲脂肪能阻止腎臟對尿酸的排泄。

  4.限制蛋白質,以每日每公斤體重1克蛋白質爲宜,病情重時可限制在0.8克以內,且以植物蛋白爲主,而牛奶、雞蛋因無細胞核,嘌呤含量低,可隨意選用。

  5.大量提供B族維生素及維生素C等,使組織中沉積的尿酸鹽溶解。

  6.多吃一些鹼性食品,如蔬菜、水果、礦泉水等,因爲鹼性環境中尿酸鹽易溶解,在酸性條件下易結晶。

  7.禁用能使神經系統興奮的食物,如濃茶、咖啡、辛辣刺激性食物及酒等。

  8.儘量多飲水,每日攝入量可在3000毫升以上,以促進尿酸鹽排出。

  

    二、選擇食物注意事項

 

   1.宜選用基本無嘌呤或低嘌呤食物,如精粉、大米、蘇打餅乾、饅頭、麪包、奶類及奶製品、蛋類、各類油脂、水果、乾果、糖及糖果;除菜花、菠菜等少數蔬菜以外的大部分蔬菜,如胡蘿蔔、芹菜、捲心菜、黃瓜、茄子、西紅柿、西葫蘆、土豆等。

  2.高嘌呤食物有胰臟、鳳尾魚、肝臟、腎臟、腦、肉湯、雞湯、禽畜肉類、鯉魚、鱔魚、鱸魚、梭魚、沙丁魚、火腿、貝殼類水產、扁豆等。此類食品應嚴格限制。

  3.中等嘌呤含量的食物有菜花、四季豆、青豆、豌豆、菜豆、菠菜、蘑菇、青魚、鮭魚、白魚、金槍魚、牡蠣、羊肉、蘆筍、麥麩麪包等。此類食品在痛風病急性期應限制食用,在慢性期時可適當食用。

    三、一日食譜舉例

  

      早餐:精粉面包50克大米稀飯(大米50克),五香茶蛋(雞蛋50克),醃瓜絲(黃瓜50克)。

  加餐:橘汁飲料200毫升午餐:大米飯(大米100克),滷豆腐(豆腐100克),炒西葫蘆(西葫蘆100克)。

  加餐:蘇打餅乾25克,牛奶200毫升。

  晚餐:糖包(麪粉70克、紅糖20克),炒小白菜(小白菜100克),紫菜蛋湯(紫菜10克、雞蛋30克)。

    全日烹調用油20克,熱能7098千焦(1690千卡)左右。

靜坐一刻鐘 勝過吃人蔘

       本網信息僅供參考,不能作爲診斷及醫療的依據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