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年保健二十字箴言

時間: 2011-02-24

 世界衛生組織早在1991年就指出,影響健康的四大基本因素是:父母遺傳佔15%;環境因素佔17%,其中社會環境佔10%,自然環境佔7%;醫療條件佔8%;個人生活方式佔60%。其中父母遺傳及環境因素屬個人不可控因素,而醫療及個人生活方式屬可控因素共佔68%。在這68%中,個人生活方式佔60%,相當於可控因素的90%,也就是說,若想壽而康,九成靠自己。自己纔是自己健康的真正主人。

 生命的生老病死本是自然界的規律,死亡就像出生一樣,都是自然辯證法的體現,並不可怕。自然的生,自然的走,無病無痛,無疾而終,應該說是人生最爲圓滿的事情。但在現實中,大多數的人並不是這樣,而是病理死亡即提前死亡。

 大自然給予人類的美好生命應該是其生長週期的5-7倍,因此可以認爲,人的自然壽命應該是在125-175歲之間。可是目前人類平均壽命比自然壽命短得多,能健壯地活到百歲以上的老人還爲數不多,造成早衰與死亡的原因很複雜。一方面,現代科學還末能徹底掌握生命、衰老、死亡的規律,未能找到健康長壽更有效的方法。另一方面,與個人攝生無方、過多地耗損個體的體質有密切的關係,其中與生活節奏不規律、營養不到位、運動不當和心理不健康的關係最爲密切。尤其是隨着社會經濟的發展,生產和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的工作和生活方式發生了改變,威脅人類健康的已不只是生物因素導致的傳染病,還有與社會因素、心理因素、生活方式等人類自身行爲有密切關係的疾病。

 我們知道,心血管疾病、腦血管疾病和惡性腫瘤已成爲城鄉人羣的主要死因。2008年4月25日《健康報》衛生部疾病防控局的一項調查顯示,目前我國高血壓患者人數爲1.6億,血脂異常人數1.6億;2億人超重和肥胖;20%7-17歲兒童超重;2346萬糖尿病患者;1715萬空腹血糖受損。世界衛生組織2005年報告指出:全球人口死亡原因調查顯示,除了10%的傳染病和7%的意外傷害致死之外,近70%死於慢性非傳染性疾病。2008年,衛生部與WHO聯合發佈了《中國慢性病報告》顯示:2005年中國慢性病死亡人數高達750萬人,每12秒鐘應有一人被心血管疾病奪去生命;每21秒鐘應有一人死於中風。更爲可怕的是,在我國每100人應有20個高血壓患者;每100個男性應有25個高血脂患者,每100個女性應有15個高血脂患者;18歲以上的城市居民中,每100人應有18人患糖尿病,36歲以上人羣中,心腦血管病患者高達16%。

 因此有學者從社會學觀點分析認爲:只所以出現上述情況,是因爲我們人類早已遠離森林,進入喧囂的鋼筋水泥城時代,致使現代社會的地球生態、人類的生活方式發生了劇烈變化,而人類古老的基因、人的本性卻沒有多少變化有關。科技的發展、生活方式的劇變和人類本身基因、本性改變的相對滯後形成了強烈的反差,從而造成了巨大的衝突。社會物質再豐富,但人們的心理還是不能完全適應。以致出現財富增加了,但人們的滿意感下降;擁有越來越多而快樂越來越少;溝通工具越來越多,深入交流卻越來越少;認識的人越來越多,真誠的朋友卻越來越少的社會現象,致使心靈依然痛苦。可見,生活方式疾病已成爲當今疾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

 面對上述情況,我們如何應對?也就是說我們怎樣運用健康的生活方式來主動掌握影響健康可控因素的90%?這裏簡要歸納以下六個方面二十個字,供各位參考。

 想得開

 想得開,就是指保持心理健康。現代醫學證明,持續的心理緊張和心理衝突會造成精神疲勞,免疫功能下降,容易發生疾病。精神損傷、精神刺激可引起人體許多生理變化,如持續波動可使心跳顯著增快,血壓急劇上升,紅細胞激增,血粘度增高。有的中老年人在盛怒或高度興奮下腦血管突然破裂而死。保持心理健康這對一個人健康的來講具有十分重要意義。怎樣保持心理健康?歸納起來有三條:

一、增強健康心理    人的一生難免會有喜怒哀樂,生離死別,有歡樂也有悲傷,要學會正確對待已經發生的種種心理衝突,並採取有效方法,從複雜的心理憂鬱中走出來,例如悲痛煩惱時去公園走走,聽聽音樂,做些體力活動,有助減輕心靈創傷;或者投身於工作之中,以沖淡不快情緒和悲傷心情,或者讓不快情緒發泄出來,向親友或可信朋友訴說,不讓怒氣積壓在心中等等。

二、培養樂觀情緒   要樹立“知足常樂”、“助人爲樂”、“自得其樂”的三樂精神,這是人生最難得,也是最重要的一條。因爲對自己充滿信心,才能自我感覺健康,纔有歡樂。一個人具有“知足常樂”、“助人爲樂”的人生觀,才能“自得其樂”充滿勃勃生機。現代醫學證實,精神心理狀態對健康長壽的影響是顯著的,精神情緒對人體健康和衰老起着關鍵性作用。保持心理健康是中老年人常葆青春、延年益壽的精神營養。古人曰:“憂則傷身,樂則長壽”。要學會自我珍重,努力培養安定而樂觀的情緒,不要因爲一些瑣碎小事而引起情緒波動。多體諒別人,多看別人優點,不要苛求別人,要心胸開闊,心境平靜,歡樂的情緒不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而且能推遲衰老。

三、尋找歡樂情緒   良好情緒靠自己主動去尋求。現在60歲以上的老人,經歷了不同時代,回憶往昔,都能感到“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道理,國家不強,就沒有老人的幸福。老年人言教、身教,以老有所爲的責任感,教育後代,把完成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看成是一項社會責任,這樣,就會感到晚年生活豐富而充滿樂趣,不至於產生失落感。老年人患病是常事,要用唯物主義觀點來對待。只要順應自然,相信科學,正確對待生老病死,必然能處之泰然。

當然,比較好記好理解的是洪昭光提出的保持心理平衡的三個“三”:

第一是“三個正確”,這是科學的世界觀。一是正確對待自己,人貴有自知之明;二是正確對待他人,心中常有愛心;三是正確對待社會,常懷感激之情。這樣在社會交往和事業追求中才能給自己準確定位,不要自卑不到位,也不要自傲常越位。只要自我定位客觀準確,基本上處事就能得心應手,心理壓力就小。

第二是“三個既要”,這是科學的價值觀。一是既要全心全意奉獻社會,又要盡情享受健康人生;二是既要有片殷殷報國志,工作中力爭一流,又要有顆淡淡平常心,在生活上甘於平淡;三是既要有精益求精的事業追求,又要有多姿多彩的休閒愛好。這樣人的心境的情緒、認知的感覺纔能有充分的深度和廣度,才能“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常“坦蕩蕩”而不“常慼慼”。                                                                                                                     

第三是“三樂精神”,這是科學的人生觀。一是春風得意時要助人爲樂;二是比上不足時要知足常樂;三是身處逆境時要自得其樂。助人是人生快樂之本。在助人的過程中,自己的人格得到了昇華,心靈也得到了淨化。

睡得着

就是指充足睡眠,不熬夜,生活有規律。當今社會是信息萬變、知識爆炸的時代,人們處在劇烈的競爭中,工作和生活節奏明顯加快,接踵而來的是疲勞也就容易發生。有專家指出,疲勞,特別是腦力疲勞,是現在和未來一個世紀危害人體健康的主要因素。科技人員英年早逝的原因是複雜的,其中重要的一條是科技人員的勞動方式與工人、農民不同,科技人員往往是不分上班和下班,不分白天和黑夜,持續不間斷的工作着,生活節奏很不規律,尤其是事業心強的一些科技人員甚至連做夢也在思索着問題,極易產生疲勞。可是,在日常生活中,人們比較重視體力疲勞,而忽視腦力疲勞。體力疲勞、腦力疲勞都是人體一種保護性反應,它提醒人們疲勞了應當休息,使體力和精力得以恢復。若無視腦力疲勞,長此以往,日積月累,同樣會導致過勞而危及生命。因此,預防和消除腦力疲勞,對中老年人,特別是科技人員來說顯得更爲重要。

那麼,如何預防、消除腦力疲勞呢?重要的一條是生活節奏要有規律。怎樣生活纔算是有規律呢?一般講,除了飲食起居外,還要注意目標定位要確切,不管工作多忙,任務多重,無論如何要給自己留出一定“喘息”時間,學會交替使用人體各部分,充分發揮各部分功能,培養一項或幾項業餘愛好,連續一週的緊張工作、學習,週末娛樂半天,尤爲重要的是要有充足的睡眠不熬夜,要牢記“健康的體魄來自睡眠”,沒有睡眠就沒有健康。

吃得下

吃得下,就是指全面均衡適量營養。人是鐵,飯是鋼。營養是保證人體健康長壽的物質基礎。人體器官的功能和組織的正常代謝,依賴着必需營養。營養對疾病防治以及衰老過程有着相當大的影響,尤其對晚年的健康狀況更爲密切,營養良好的人能有效地延緩衰老,有些人60歲就表現出虛弱,行動不穩,容易疲勞,感覺遲鈍;而有些人,年過八旬仍像“年輕人”,因此,可以這麼說,決定生命後期生理性或機能衰老程度,在某種意義上講取決於營養狀況,也就是說吃得下才長壽。科學的態度是:全面均衡適量營養。也就是說,樣樣都吃,不挑食,不偏食。一定要明白任何一種天然食物都不能提供人體所需要的全部營養素。因此,合理膳食必須由多種食物組成,才能達到平衡膳食的目的。調整膳食結構,防止營養不足和過多,避免重蹈西方國家之覆轍,防止和控制肥胖、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冠心病等富裕型疾病的發生和流行。

走得動

走得動,是指運動。“生命在於運動”是一句名言,一言道出了生命活動的一條規律。保持腦力和體力協調的適宜運動,是預防、消除疲勞,健康長壽的另一個要素。體育鍛煉對中老年人來講尤爲重要,中老年人好靜不好動,傾向安靜生活,是導致肥胖、心血管病、糖尿病和骨質疏鬆發生的危險因素。所以,中老年人體育鍛煉與營養具有同等重要意義。

體育鍛煉貴在堅持,重在適度。對待體育鍛煉有兩種情況應當注意:一種是工作忙,鍛鍊顧不上,常常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有空做做,忙了不做。想到了就去參加,想不到就不參加;另一種情況是要麼不做,一做就是滿頭大汗、氣喘、心跳。這兩種情況都是對健康不利,甚至有害。我們提倡有氧代謝運動。如果是步行,每週應走3次,每次走3200米,時間爲20分鐘內。如果達不到這個速度,3200米40分鐘走完也可以,但需每週走5次。堅持10年,就可使心肌梗減少50%。這是因爲長期堅持鍛鍊,可改變心臟功能,促進血液循環,增加心搏出量,使心臟冠狀動脈管腔舒展,增加心肌供血,又能使高密度脂蛋白升高,低密度脂蛋白相對減少,甘油三脂明顯降低,體脂減少,腰圍縮小。經常鍛鍊血液總容量可增加10%或更多,遇到緊張時血壓不至於因此升高,能降低冠心病、腦卒中的危險性。此外,體育鍛煉還能增強免疫力,減少感染性疾病發生。正確的態度是把體育鍛煉作爲一日生活的必修課,雷打不動。至於體育鍛煉的項目,可因人而異,廣播操、太極拳、健身跑、登樓、球類等形式均可,但有一條必須牢記,這就是運動量要適度,一般以鍛鍊完畢,冬天自覺全身暖和,夏日微微出汗,但不覺得心跳爲度。進入老年期後,日常生活的重心不是去做劇烈的體育鍛煉,而是適當體育運動,保持機體安寧,減慢新陳代謝,使生命之樹常青,生活之水常流。

 適當進補

 進補,是指人體缺什麼補什麼,是祖國醫學一大特色。對體質虛弱者尤其必要,是項有益的健康投資。進補的內容繁多,各人情況不一,需要在醫生指導下進行,但就大多數人情況而言,有兩種物質必須加以重視,認真做好進補工作。

 一是抗體。也就是平時大家說的抵抗力。從嬰幼兒起就要給孩子按時接種預防針,以預防乙肝、脊髓灰質炎、腦炎等。中老年人尤其是體質較弱的人及時接種流感疫苗,對預防流感、防止病情進一步加重會大有幫助。

二是補鈣。鈣是人體生命活動調節劑,沒有鈣,生命活動就終止;缺鈣,就會發生疾病。中老年缺鈣會發生面色萎黃、精神不振、腰腿痠痛、小腿痙攣、牙齒鬆動以及骨質疏鬆症。此外,有文獻報告,動脈粥樣硬化、高血壓、結腸癌、老年癡呆症等疾病也可能與缺鈣有關。

牛奶是富鈣食品,爲了健康,要努力改變牛奶是孩子吃的觀念,

人人養成喝牛奶的習慣,儘可能做到每天早餐後,最爲理想的是晚上臨睡前1小時補充一瓶鮮牛奶。至於缺乏乳糖酶不能喝牛奶的人可改喝酸奶,同時還要注意增加豆及豆製品、海帶、紫菜、蝦米、海魚等富鈣食品的攝入,以滿足人體對鈣的需要。對絕經期婦女和老年人來講,僅僅從食物中獲取鈣,還是滿足不了需要。還要額外補充優質鈣製劑和維生素A、B1、B2、C和維生素D,更年期婦女要在醫生指導下補充雌激素以滿足人體生命活動需要。

定期檢查

人生難免生老病死。生病不可怕,可怕的是不以爲然,或者憂心忡忡,惶惶不可終日。正確的態度是定期檢查,發現疾病積極配合醫生,做好自我保健,就能提高生活質量,延緩併發症的發生。

人到中年,要檢查的項目很多,歸納起來有五項:

一、測量身高、體重

 身高體重與健康有着密切關係。據大量流行病學調查證明,體重過高或過低均可引起死亡率增加。評價體重高或低的標準,國際上採用體重指數(BMI)進行衡量。

  體重指數(BMI)=體重(公斤)÷[身高(米)×身高(米)]

  體重指數<18爲消瘦,18~20爲減重,20~24爲正常,24~26爲超重,大於26爲肥胖

 如果發現你的體重超重或肥胖,應適當增加體育活動量,每次活動時間不小於30分鐘,同時適當減少主食、肉類及烹調油的用量,即所謂“開流節源”來達到減少熱量攝入量,消耗體內多餘脂肪。否則,肥胖導致高血脂、高血壓、高血糖和冠心病等富裕型疾病發生,危及健康。反之,減重、消瘦也不利健康,應適當增加熱量的攝入。

 除了注意體重外,還要注意身高。據某市婦女保健所一項調查,50歲的婦女比40歲以前平均矮了1.25釐米。人矮是骨質疏鬆症較爲敏感的一項體徵,經常觀察身高變化能及早發現骨質疏鬆情況,及時治療。

二、測血壓

 高血壓是引起冠心病、心力衰竭、腦中風、腎臟疾病和視網膜疾病的首要危害因素。高血壓病人如能注意自我保健及早進行降壓治療,就能減少危害。可惜的是,有相當一部分高血壓病人,儘管血壓很高,但自己卻沒有不適感覺,一旦發現往往爲時已晚,心、腦、腎器官已經受到損害。因此,中年人應經常測量血壓,發現高血壓要積極治療。

三、測血糖

 高血糖會損害全身大小血管,使管腔變細,發生血栓,減少或中斷對臟器和組織的血液供應,從而造成體內各臟器病變,如白內障、神經功能障礙、心絞痛、腦血栓、心肌梗死等。治療關鍵是儘量控制血糖。所以說,年過40歲以後應定期檢測血糖,特別是直系親屬中有患糖尿病者、肥胖者、脫離體力勞動者就更不能忽視。

四、測血脂

 據醫學觀察,高血脂症患者因脂蛋白分子結構發生了變化,會損害血管壁,導致膽固醇沉積在動脈管壁上,形成動脈粥樣硬化斑塊,使血管內腔變得粗糙,管腔狹窄,容易形成血栓,嚴重時堵塞管腔,血流供應中斷。如果這種情況發生在心臟的冠狀動脈內,就會造成心肌供血不足,發生心絞痛、心肌梗死,甚至發生猝死。如果發生在腦血管內,則容易發生缺血性中風或腦梗塞。據醫學文獻報告,高脂血症發生年齡越小,冠心病發生越早。高脂血症早期常沒有症狀,因此人到中年一定要定期測一測血脂,及早發現及時治療。

五、測甲胎蛋白和做B型超聲波

 四五十歲的中年人是肝癌高發年齡段。肝癌早期往往無症狀,甚至肝癌瘤體直徑達到4至5釐米時,病人仍沒有明顯臨牀症狀。一旦出現症狀,又常已非早期,手術切除的機會甚少。因此年齡在40歲以上,特別是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攜帶者(HBsAg)或慢性肝炎患者等肝癌高危人羣,應每隔半年作一次甲胎蛋白和B型超聲波檢查,這樣就能及時發現早期肝癌,早期治療。

以上介紹六個方面內容二十個字就是:想得開,睡得着,吃得下,走得動,適當進補和定期檢查。實際上也就是維多利亞宣言提出的“健康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適量運動、戒菸限酒、心理平衡)的主要精神,也符合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五快三良好”(五快:快食、快眠、快便、快語、快行。三良好:良好的個人性格、良好的處事技巧、良好的人際關係。)的健康標準,只要我們持之以恆的堅持去做,就可以使高血壓減少55%,腦卒中減少75%,糖尿病減少50%,腫瘤減少33%,平均壽命延長10年,而且生活質量大大提高,這樣我們就能把影響健康可控因素的90%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可以說,人人都能以健康爲本,觀注健康,投資健康,追求健康,擁抱健康,我們的健康之林才能常綠,生命之樹才能常青,生命之水才能長流,“生活富裕,生命陽光”的含義才能得到最佳的體現。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