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狀動脈造影

時間: 2011-02-06

目前對冠心病的診斷只侷限於臨牀的診斷程度已遠遠不能滿足臨牀上對冠心病患者病情的判定,治療方法的選擇及預後估測的需要。冠狀動脈造影可以從病理及病理生理的角度評價冠狀動脈病變,是目前臨牀用於診斷冠心病的最佳的方法。最早在1945年是採用非選擇性冠狀動脈造影的方法來評價冠狀動脈病變,但是這種方法影象不清晰,造影劑用量較大,不能重複多角度造影,臨牀應用受到較大的限制。真正的冠狀動脈造影技術廣泛的應用起源於1967年,由Judkins採用Seldinger 技術經股動脈穿刺法行選擇性冠狀動脈造影,使得這一技術簡單易行,成功率高,併發症少,實用而可靠,並可重複進行。在此技術的基礎上,冠狀動脈疾病的外科治療以及冠狀動脈疾病的介入治療開創了冠心病治療的新領域。我國在 1973年首次開展冠狀動脈造影,我院1985年在陳長熙教授的帶領下首次開展冠狀動脈造影術。冠狀動脈造影術的主要目的可以評價冠狀動脈血管的走行、數量和畸形;可以評價冠狀動脈病變的有無、嚴重程度和病變範圍;可以評價冠狀動脈功能性的改變,包括冠狀動脈的痙攣和側支循環的有和無;同時可以兼顧左心功能評價。在此基礎上可以根據冠狀動脈病變程度和範圍進行介入治療;評價冠狀動脈搭橋術和介入治療後的效果;並可以進行長期隨訪和預後評價。

一、冠狀動脈造影的適應證和禁忌症

 冠狀動脈造影的適應證非常寬,在發達國家,住院的冠心病患者具備冠狀動脈造影的診斷資料幾乎成必備,有人說只要操作醫生職稱合格,設備完善,對患者的危險性在可接受的範圍內,凡是需要顯示冠狀動脈才能解決臨牀問題的都有冠狀動脈造影的適應證。但也應切記盲目無指證及不考慮造影的時機及利弊擴大冠狀動脈造影的範圍。冠狀動脈造影的適應症大致分爲兩大類,第一大類爲冠心病臨牀診斷不清,以診斷目的爲主,包括如下幾項;

1) 不明原因胸痛,無創性檢查不能確診,臨牀懷疑冠心病,需要按冠心病進行治療,這種病人精神負擔較重,工作和生活壓力較大,經常四處就醫花費也較大,而真正是冠心病的機會並不高,對此類患者行冠狀動脈造影檢查,明確診斷,非常有價值;

2) 不明原因的心律失常,如頑固的室性心律失常及傳導阻滯;有時需冠狀動脈造影除外冠心病;

3)不明原因的左心功能不全,主要見於擴張性心肌病或缺血性心肌病,兩者鑑別往往需要行冠狀動脈造影;

             4)先心病和瓣膜病手術前,年齡>40歲,易合併有冠狀動脈的畸形或動脈粥樣硬化,可以在手術的同時進行干預;

    5)無症狀但可疑冠心病,在高危職業如飛行員、汽車司機、警察、運動員、消防隊員等或醫療保險需要。

     第二大類是以治療目的爲主,臨牀冠心病診斷明確,行冠狀動脈造影爲進一步明確冠狀動脈病變的範圍,程度,來選擇治療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幾項內容;    1)穩定性心絞痛,內科治療效果不佳,影響工作和生活;

    6)不穩定性心絞痛,首先採取內科積極強化治療,一旦病情穩定,積極行冠脈造影;內科藥物治療無效或症狀不緩解,一般需緊急造影。對於高危的不穩定性心絞痛患者,以自發性爲主伴有明顯ECG的S-T段改變及梗塞後心絞痛,也可直接行冠狀動脈造影。

    冠狀動脈造影一般無絕對禁忌症,但臨牀上主要考慮的是相對禁忌症,包括以下幾點;         

1) 未控制的嚴重的室性心律失常;        

2) 未控制的高血壓;          

3) 未控制的心功能不全

4) 未糾正的低鉀血癥、洋地黃中毒、電解質紊亂;

5) 發燒性疾病;

6) 出血性疾病;

7) 造影劑過敏;

8) 嚴重的腎功能不全;

9) 急性心肌炎。

二、設備和器材及術前準備

    進行冠狀動脈造影所必須的設備要求是必須具有高質量的X光機,要求影象清晰,能明確冠狀動脈病變的基本特點,並且具有記錄及實時回放系統。多導生理記錄儀,具有多組心內壓力及電生理信號記錄系統。同時還需必備有搶救復甦設備,包括心臟除顫儀、心電圖機、呼吸機、主動脈內氣囊反搏及各種必備的搶救藥品。

    冠狀動脈造影的導管及相應器材主要包括;動脈穿刺針、動脈殼、各種型號和規格的冠狀動脈和左室造影的導管,主要有Judkins、Amplatz、Pigtail導管等。另外還需備有測壓管、不同的鋼絲、三聯三通、環柄注射器等。

    在行冠狀動脈造影術前,醫生要把患者將進行的冠狀動脈造影術的相關內容,向患者極其主要親屬交代清楚,包括造影的適應症和目的,可能解決的問題,造影的過程及患者及家屬所必需的準備和配合,尤其重要的是將可能發生的相關併發症要一一交代清楚,並簽署知情協議書。

此外需作的準備工作包括相應部位的備皮、必要時造影劑過敏試驗(進口非離子型造影劑多數不需要行過敏試驗)、抗菌素應用的準備工作、可適當應用鎮靜藥、術前8小時禁食水(可服藥)、離開病房前(返病房後)記錄重要的生命體徵。

 三、股動脈穿刺點的選擇及穿刺

 準確的選擇穿刺點是冠狀動脈造影術成功的基礎,也是減少外周血管併發症出現的關鍵。股動脈穿刺點選擇的主要標誌是腹股溝韌帶、韌帶下皮膚皺褶、股動脈搏動最強點和恥骨梳,腹股溝韌帶位於恥骨梳上方,多數爲股動脈搏動最強點的部位。皮膚進針處應選擇腹股溝韌帶下2-3cm處,多數在皮膚皺褶下1cm左右,切不可將皮膚皺褶誤認爲是腹股溝韌帶。皮膚進針處與血管的穿刺點還有一段距離,進針角度爲45度,應儘量保證血管的穿刺點位於恥骨梳的骨性平臺上方,血管穿刺點過高易引起腹膜後出血,穿刺點過低,導絲易進入股淺動脈,並且其深部無骨性平臺支撐,術後拔管壓迫止血困難,易產生局部血腫。穿刺點確定後首先進行1%Lidocain的局部麻醉,一定要先做皮丘然後逐層麻醉,一般需要3-8ml左右,才能保證減少患者的痛苦。然後行皮膚切口,不宜過小,儘量用蚊氏鉗分離皮下。切口太小時,術後出血易滯留在皮下,不宜發現,易導致血腫,切口相對大出血可流出體外,易發現及時處理。穿刺針應選擇動脈穿刺針,進針時要注意緩慢,當穿刺針接觸到股動脈前壁時,可感覺到動脈搏動,然後再稍用力進入到血管腔內,應儘量避免穿透股動脈後壁,減少術後血腫的發身率。然後插入鋼絲和動脈殼要保證在絕對無阻力的條件下向裏推進。目前冠狀動脈造影以選擇股動脈入徑爲主,另外還有經撓動脈途徑及其他途徑,其技術尚有特別之處,不在此講述。

四、左冠狀動脈造影

    左冠狀動脈造影首選JL4.0導管,可滿足95%以上的絕大部分患者。當然,一般女性年輕較瘦,可選用JL3.0。男性伴有明顯的主動脈硬化,高血壓病,主動脈疾病的患者,可選用JL4.5或JL5.0,但是最主要的還是要根據影象的狀態來調整所用的導管,以保證成功率。所有的推進導管的操作,要嚴格遵循J型導絲引路的原則,既導絲在前,導管在後,無阻力前進,特別避免盲目進管。導管達主動脈弓水平時,一定要在X線下操作,儘量避免導管反覆進入頭臂動脈系統,減少不必要的併發症的發生。最常用的X線體位是取正位投照下推送進管,當導絲達升主動脈水平時,由助手固定導絲,術者推送導管達主動脈根部,撤除導絲,連接好壓力監測系統,緩慢推送,當發現管尖明顯的跳動向前時,提示導管進入左冠狀動脈口內。正位X線下,導管尖端一般要達脊柱的左側1-2cm左右,此時實驗推造影劑證實導管在冠狀動脈開口內,採用不同體位進行造影。在緩慢推進導管進入冠狀動脈開口內時,有時需要緩慢逆順時針旋轉導管,以保證導管尖端指向左冠狀動脈開口。

    左冠狀動脈造影投造體位常用4-6個,依次選擇1)正位+頭15 °,主要顯示左冠狀動脈前降支(LAD)的中遠段,及對角支(D)和間隔支(S)極其開口處;2)左肩位(左前斜45°+頭15-20°),主要顯示左主幹(LMT),LAD的中遠段,迴旋支(CX);3)蜘蛛位(左前斜45°+足30°),主要顯示LMT,LAD的近段及開口部和CX。主要的目的是充分顯示前三叉口的分支情況。對於無力型或者說是垂位心者,需要調整體位,減少左前斜的角度,有時甚至改成正位+足位,方能將前三叉開口處顯示清楚;4)右肝位(右前斜30°+足30°),主要顯示LMT,LAD近段和CX及其分支;5)右肩位(右前斜30°+頭30°),主要顯示LAD的近中段及近段的分支,個別時可應用。投造體位的選擇原則上是以最少的體位,最小的X線量能達到最滿意的影響效果,在造影時一定要把病變看清楚爲原則,否則沒有機會進行補救。頭位主要顯示LAD的中遠段,而足位主要顯示LMT,LAD,CX的近段。右前斜位對LAD的判斷其縮短率較小,而左前斜位對LAD的判斷其縮短率則較大。手推造影劑,用力要均勻,速度要一致,用量一般在3-8ml,用量的多少取決於冠狀動脈血管牀的大小。小血管牀注入過多的造影劑,會引起心肌的反應,大血管牀造影劑少則影象不清晰,注入造影劑的力度還與導管尖端的穩定性有密切關係,管尖不穩定,力度要小,否則稍用力將會使管尖移位。

五、併發症

冠狀動脈造影的併發症不多,且隨着該技術的發展和提高,併發症逐年下降,    現代比較先進的冠心病介入治療的中心,冠狀動脈造影的死亡率以降至萬分之一,但外周血管的併發症仍然不少見,有時需要外科處理。發生併發症的相關因素與術者的經驗密切相關,操作粗暴,造影劑入量及推法,術中合適的應用肝素以及術後恰當的拔管及壓迫,術後的密切觀察局部血管的情況和及時的處理異常的情況,均有助於減少併發症的發生。除與操作技術相關外,病人的自身情況也於併發症的發生密切相關,  左主幹病變>50%、左室功能異常,有2-3個階段運動異常、EF<30%、心絞痛3-4級以及女性老年患者,均屬併發症高發人羣,冠狀動脈造影時要格外注意。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