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治療5思路

時間: 2011-11-03

糖尿病和高血壓、肥胖,都是伴隨生活水平改善而出現的“富貴病”。我國最早的醫書《黃帝內經》就記載了“消渴症”這一病名,中醫治療糖尿病,對糖尿病及其併發症改善有獨特的療效。中國中醫科學院基礎所研究員周超凡教授擅於將傳統中醫理論同現代藥理相結合,經過多年研究與臨牀實踐,總結出以下5個診治糖尿病的用藥思路。

  思路一

  辨證與辨病相結合

  中醫認爲,消渴病的基本病機是陰津虧損,燥熱偏盛,而以陰虛爲本,燥熱爲標。陰愈虛而燥熱愈甚,燥熱愈盛而陰愈虛,陰虛與燥熱之間常互爲因果。陰虛燥熱常常波及肺、脾、腎三髒,因此中醫治療消渴病常以“三消”立論。處方用藥重在解決陰虛燥熱問題,未能充分利用現代醫學的調整胰島功能、糾正代謝紊亂、降低血糖、消除尿糖的思路。經過多年臨牀實踐,周超凡體會到在治療糖尿病時,以病爲主,病證結合,取中西醫之長,揚長避短,是可以提高治療糖尿病的療效的。周超凡認爲糖尿病的診斷應主要靠西醫診斷,若僅靠“三消”症狀診斷,往往不能及時發現。

  思路二

  中藥理論與藥理、毒理相結合

  周超凡認爲,中藥對改善糖尿病之多飲、多食、多尿等症狀,效果很好,但降糖作用有時不理想,未能充分利用70多種對血糖有影響的中藥。周超凡介紹,降糖的中藥有人蔘、黃芪、白朮、茯苓、黃精、山藥、葛根、白芍、地黃、枸杞子等30多種;升糖的中藥有柴胡、紫蘇、生薑、龍膽草、秦艽、龍葵、瓜蔞、黨蔘、杜仲、鹿蹄草等近20種。周超凡認爲,臨牀用藥時,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應充分發揮中藥降糖作用的科研成果,儘量避免使用升高血糖的中藥。糖尿病人需要長期服藥,對於有毒理報道的中藥應當避免使用,以免加重肝腎的負擔。

  在治療糖尿病主症時,應做到既要符合中醫隨症用藥的原則,又要儘量選擇有降糖作用的中藥,不使用有升糖作用的中藥。在周超凡多年的臨牀實踐過程中,其選用的中藥大多數是既對症又降糖的,少數是隻對症不降糖。

  思路三

  治療糖尿病與改善併發症相結合

  糖尿病如果未得到及時治療或未得到很好控制,就很容易出現各種併發症。心、腦、腎的併發症即冠心病、中風、糖尿病腎病等,往往是糖尿病患者致死的重要原因。周超凡認爲,治療糖尿病要把中醫宏觀的證候與西醫微觀的病理變化結合起來,標本兼顧。中醫認爲,糖尿病陰虛爲本,燥熱爲標。陰虛血少,燥熱傷氣,進而出現“陰虛血必滯”,“氣虛血必瘀”。西醫認爲糖尿病人由於糖代謝紊亂,血液呈濃、黏、凝、聚狀態,其結果是導致毛細血管壁增厚,血液動力學及血液成分改變,出現微循環障礙。這些都與中醫所述血滯、血瘀的狀態是十分相似的。糖尿病的各種併發症包括冠心病、中風、腎病、視網膜病變、白內障、耳聾、周圍神經炎,乃至糖尿病腎病、糖尿病足病,都直接或間接與中醫的瘀血證有關。故中醫常選用益氣養陰、活血化瘀之法爲主要治法。

  思路四

  飲食療法與鍛鍊相結合

  在糖尿病治療過程中,飲食療法、運動鍛鍊與藥物治療具有同等重要的意義與作用。目前許多糖尿病患者飲食不合理,存在着“四高三低” 的特點,即高糖、高脂、高蛋白、高鹽,低鈣、低纖維素、低維生素,沒有采用寶塔型的食物營養模式。適當節制飲食、少食多餐,既可控制餐後血糖過高,還能減輕胰島細胞的負擔。周超凡認爲,每日進食總量及三大營養素所佔比例要根據個人具體情況準確計算、嚴格遵守。當患者腎功能尚好時,爲了保持其精力、體力、免疫力,防止消瘦,可適當提高蛋白質的比例,降低碳水化合物、脂肪的比例,可改善糖耐量和免疫功能。充分利用降糖蔬菜、水果,如苦瓜、葫蘆瓜、冬瓜、蘿蔔、洋蔥、山藥、菠菜、黃鱔等。運動鍛鍊可降低血糖,“飯後百步走,活到九十九”是有道理的,要量力散步,或安步當車,增加活動,以增加葡萄糖的利用與轉化,對降低血糖是有重要意義的。

  思路五

  傳統藥對的應用

  周超凡在臨牀中善用傳統藥對,如煩渴多飲,石膏配知母;陰虛火旺,知母配黃柏;氣陰兩虛,人蔘配麥冬;溼熱下注,黃柏配蒼朮等。

  周超凡認爲,在現有中藥藥理研究的基礎上,醫者應開拓用藥新思路。例如黃芪,有補氣昇陽、益上固表、利水消腫、託毒生肌的功效,同時藥理研究證明,黃芪有降糖作用,用於氣虛的糖尿病人是很合適的。糖尿病病人不僅血糖高,往往血脂也高,而黃芪又有降脂作用。部分患者,尤其是老年糖尿病患者,往往合併高血壓,而黃芪亦有降壓作用。黃芪還有改善冠脈供血、保護心肌的作用,改善腎功能,減少尿蛋白的作用,調節免疫功能,防止皮膚感染的作用等,這就是一藥多用,能在糖尿病患者身上發揮綜合作用。又如三七有化瘀止血、活血止痛的功效,藥理研究發現三七對糖代謝有雙向調節的作用,與人蔘相似,可用於治療糖尿病,能降血脂、降血壓、抗心肌缺血、抗心律失常,還可用於冠心病,並能改善機體免疫功能,對防止感染有―定意義。其他如葛根、澤瀉等,在糖尿病患者身上都可發揮一藥多用的優勢。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