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規範化診治專家共識(3)

時間: 2012-04-19

2009-06-23 11:32
3 原發性肝癌的診斷肝癌的早期診斷
    肝癌的早期診斷
    原發性肝癌(PLC,以下簡稱肝癌)的早期診斷至關重要。從20世紀70~80年代起,由於血清甲胎蛋白(AFP)、實時超聲顯像和CT的逐步普及和廣泛應用,大大促進了肝癌的早期診斷。由於早期診斷率明顯提高,手術切除率隨之提高,預後亦獲得明顯改善,肝癌的診斷,尤其是早期診斷,是臨牀診療和預後的關鍵。
    就早期診斷而言,對於患者的肝病背景應予充分重視。我國95%的肝癌患者具有乙肝病毒(HBV)感染的背景,10%有丙肝病毒(HCV)感染背景,還有部分患者HBV和HCV重疊感染。
    對下列危險人羣應特別加以關注:中老年男性中HBV載量高者、HCV感染者、HBV和HCV重疊感染者、嗜酒者、合併糖尿病者以及有肝癌家族史者。此類人羣在35~40歲後,每6個月應定期進行篩查(包括血清AFP檢測和肝臟超聲檢查);當出現AFP升高或肝區“佔位性病變”時,應立即進入診斷流程,嚴密觀察,力爭早期作出診斷。
    肝癌的實驗室診斷方法
    目前,在我國肝癌的定性診斷仍以檢測血清AFP爲主,應高度重視:
     1. 在我國,60%以上肝癌病例的血清AFP>400 μg/L;
     2. 目前還沒有其他腫瘤標誌物的特異性可與AFP相媲美;
     3. AFP檢測較少依賴影像學設備和新技術。
    肝癌的影像學診斷方法
    近年來,醫學影像學檢查手段的進步明顯,爲臨牀上肝癌的“四定”(定位、定性、定量、定期)和制定治療方案提供了可靠的依據。
     超聲檢查
    超聲檢查爲非侵入性檢查,對人體組織無任何不良影響,其操作簡單、直觀準確、費用低廉、方便無創、廣泛普及,可用於肝癌的普查和治療後隨訪。
    實時超聲造影對於小肝癌的鑑別診斷具有重要的臨牀價值,常用於肝癌的早期發現和診斷,對於肝癌與肝囊腫和肝血管瘤的鑑別診斷較有參考價值,而術中超聲直接在開腹後的肝臟表面探查,避免了超聲衰減和腹壁、肋骨的干擾,可發現術前CT、超聲檢查皆未發現的肝內小病竈。但是,超聲檢查容易受到檢查者經驗、手法和細緻程度的影響。
     多層螺旋CT
     CT的分辨率遠遠高於超聲,圖像清晰而穩定,能全面客觀地反映肝癌的特性,用於肝癌常規診斷檢查和治療後的隨訪檢查。
     CT有以下方面的優勢:CT增強掃描可清楚地顯示肝癌的大小、數目、形態、部位、邊界、腫瘤血供豐富程度,以及與肝內管道的關係;對門靜脈、肝靜脈和下腔靜脈是否有癌栓,肝門和腹腔淋巴結是否有轉移,肝癌是否侵犯鄰近組織器官都有重要的診斷價值;還可通過顯示肝臟的外形、脾臟的大小以及有無腹水來判斷肝硬化的輕重,因此CT已經成爲肝癌診斷的重要常規手段。特別是CT動態增強掃描可以顯著提高小肝癌的檢出率;肝動脈碘油栓塞3~4周後進行CT掃描也能有效發現小肝癌病竈。
     磁共振成像(MRI)
     MRI具有很高的組織分辨率和多參數、多方位成像等特點,而且無輻射影響,因此MRI是繼CT之後的又一高效而無創傷性的肝癌檢查診斷方法。
    應用肝臟特異性MRI造影劑能夠提高小肝癌檢出率,對肝癌與肝臟局竈性增生結節、肝腺瘤等的鑑別亦有較大幫助;另外,對於肝癌患者肝動脈化療栓塞(TACE)療效的跟蹤觀察,MRI較CT有更高的臨牀價值,對肝內小病竈的檢出、血管的情況以及腫瘤內結構及其壞死狀況等的顯示有獨到之處,可以作爲CT檢查的重要補充。
     正電子發射計算機斷層掃描(PET)-CT
     PET-CT是將PET與CT融爲一體而成的功能分子影像成像系統,既可由PET功能顯像反映肝臟佔位的生化代謝信息,又可通過CT形態顯像進行病竈的精確解剖定位,並且同時全身掃描可以瞭解整體狀況和評估轉移情況,達到早期發現病竈的目的,同時可瞭解腫瘤治療前後的大小和代謝變化。
     選擇性肝動脈造影
    選擇性肝動脈造影是侵入性檢查,同時進行化療和碘油栓塞還具有治療作用,可以明確顯示肝臟小病竈及其血供情況,選擇性肝動脈造影適用於其他檢查後仍未能確診的患者。
參與執筆 楊秉輝、從文銘、周曉軍、陳孝平、楊甲梅、樊嘉、王建華、楊仁杰、李槐、蔣國 、曾昭衝、陳敏華、陳敏山、樑萍、呂明德、羅榮城、劉魯明、秦叔逵、葉勝龍 等
    整理 葉勝龍、秦叔逵
    審閱 吳鏈接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