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與人體亞健康

時間: 2015-03-20
脊柱與人體亞健康

許多人都有這樣的經歷:頭昏、頭沉重、眩暈、易疲倦、心悸、胸悶氣短、哮喘、失眠、頭痛、耳鳴、心動過速過緩、多夢、早晨戀牀、無精打采、情緒緊張、體虛多汗、猛起立時眼前一片黑、易感冒連綿不愈、心煩氣燥、身體發熱、脫髮、白髮、月經不調、性功能減退、腦供血不足、心肌供血不足、視力模糊、嗜睡、鼻塞、打噴嚏、噁心、呃逆、落枕、血壓波動、胃腸功能失調、四肢冷涼、雙腿雙膝打軟無力、頸肩腰背胸腿痠、手足麻木、後頭麻木、記憶力減退、全身處處痛不重亦不輕等症狀,到醫院去化驗,檢查都很正常,這種尷尬的現象往往讓人們不知所措,其實這就是亞健康症狀。

大家都知道上述亞健康症狀是由於人體組織缺血、缺氧,脊髓神經系統反應能力減低、人體的生理機能減低、下降、腺體分泌、淋巴免疫系統失衡引起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導致五臟六腑經絡循環不暢和代謝機能障礙所致,那麼又是什麼病因導致上述症狀的發生呢?

目前人類有85%的疾病源於脊椎,爲脊椎關節錯位而導致,使脊椎平衡失穩,導致脊神經、交感副交感神經、椎動脈等造成壓迫和牽拉的刺激,引發各種病症,即脊椎病變。如:

第一、二頸椎錯位,就會出現眩暈、頭痛、全身無力等。

第二、三腰椎錯位,就會出現骨股頭壞死及婦科疾病。

第三、四頸椎錯位,就會出現面、牙、三叉神經痛、心動過速等疾病。

第五、六頸椎錯位,就會出現高血壓、低血壓、肩痛等病症。

胸三、四椎錯位,就會出現乳腺增生、胸悶、氣短等病症。更不用說頸椎病、椎管狹窄、椎間盤脫出、椎體側彎等椎體的直接病症了。可以說“百病皆由脊椎生”。

脊椎病是常見病和多發病,是指頸椎、胸椎、腰骶椎、骨盆、椎間盤及椎周韌帶、軟組織,遭受損傷或蛻化性改變。在一定誘因條件下(如輕微扭傷挫傷,過度疲勞,姿勢不良,感受風寒,內分泌失調,其它疾病等),發生脊椎關節錯位,椎間盤突出,韌帶鈣化或骨質增生,直接或間接地對脊神經根、椎動脈、脊髓等產生壓迫而引起臨牀多種病症。

1.椎間盤蛻化變矮、椎間隙變窄、椎關節過伸、椎周韌帶鬆弛,造成椎間關節錯位、半脫位而發病。

2.頸、肩、腰、背部軟組織慢性損傷導致的脊柱失穩,使椎間關節運動範圍失控,而在一定誘因作用下,發生椎間關節錯位、關節滑膜嵌頓而發病。

3.脊椎骨質增生突入椎孔,椎管或橫突孔直接壓迫神經根、椎動脈、脊髓而發病。

4.椎間盤突出:多有急性外傷史,腰段脊椎負重大,較好發。

5.先天性畸形:先天性椎體融合、頸肋及椎管狹窄等。

6.頸部及咽部炎症、感冒:可使關節囊及其周圍韌帶充血鬆弛,在一定誘因條件下,即發生椎關節錯位。

從整體觀認識脊椎,一個椎體錯位,可導致一段椎曲改變;一段椎曲改變,可導致整個脊柱變異,所以,臨牀整脊,需從整個脊柱進行。

脊椎是人體中的支柱,有保護神經的作用,但是由於脊椎損傷、錯位、蛻變造成督脈經絡不通、陽氣減弱、氣血運行受阻、壓迫通往內臟的神經,引起生理功能紊亂,進而影響臟腑功能,導致各種臟器病症的發生。近年來,不少學者已注意到,植物神經功能失調可誘發心血管疾病;脊椎關節錯位可導致心電圖異常、早搏、心絞痛、心律失常、腹脹、腹痛、腹瀉、胃痛、頭昏、頭痛、腦供血不足、耳鳴耳聾、失眠等症狀。頸椎型血壓高、心臟病已逐步引起人們的重視,據對頸椎研究中發現,很多腦中風、腦梗塞與椎動脈、頸動脈狹窄病變有關,如不能早期治療有可能導致癱瘓。古代醫家對中風也有論述:“平人手指麻木,不時眩暈,乃中風先兆。”所以早期有效地治療頸椎病是預防中風發生的重要措施之一。

人體是在中樞神經系統的控制下,按一定結構和功能組成縱橫交錯,相互聯繫和相互制約的有機整體。任何細小結構的變動必將累及全身系統的調整。脊柱是人體的支柱,他們能繞多個垂直軸作各種複雜組合運動,又要經常負荷,受到不同程度地擠壓、擴張、剪切、彎曲、旋轉等應力,這種既需要保持平衡,又經常處於不平衡的狀態,就需要椎骨本身的幾何形狀、周圍的韌帶、肌肉共同協調,維持相對穩定。長時間經常固定做某一動作,必將導致局部肌肉、肌腱、韌帶的慢性疲勞,使骨與骨的連接變得鬆弛或緊張,關節的微小移動根據woiff定律必然導致各個椎體形態不同程度的改變。骨贅的形成,韌帶的增生將刺激周圍肌肉神經組織,引起附着肌肉的疲勞,血供不足,代償性增粗或萎縮,更有外來損傷,軟組織神經末稍受到創傷性無菌性炎症化學刺激,形成肌肉、筋膜、關節囊腫脹、肥厚、痙攣、鬆弛、皺摺等一系列慢性損傷症狀。

我們知道,人體神經系統分爲中樞神經和周圍神經兩大體系。中樞神經系統包括位於顱腔的腦和位於椎管內的脊髓,周圍神經系統則由12對腦神經,31對脊神經和內臟神經組成。因此,整條脊柱是中樞神經和周圍神經的樞紐。另外,中醫經絡的督脈和足太陽膀胱經也循行於脊柱區,所以脊柱是機體信息網絡的主幹道。脊柱由26塊椎骨組成,是人體中最容易錯位的部位。椎骨關節錯位常常對脊髓或周圍神經(尤其是脊神經根)造成一定的壓迫或刺激,甚至造成信息通道的遲滯或中斷,從而致使信息傳導功能(興奮或抑制)受到影響,使血液和淋巴循環受阻,結果可引起許多相應或相關的疾病。

現代神經學告訴我們,人體的一切感覺和運動都是在神經支配下進行的,人體神經系統的組成爲中樞神經和中樞神經外圍的三種神經:感覺神經、運動神經、植物神經。感覺神經負責視覺、嗅覺、痛覺等的傳導。運動神經支配肢體的運動。植物神經,又稱“自律神經”或“內臟運動神經”,人體的所有內臟器官的工作,如:肺的呼吸、心臟的跳動、腸胃的蠕動、膽汁的分泌以及免疫機能、內分泌機能和血管的收縮舒張都是在內臟運動神經的支配下工作的。它支配着人體生命的活動,又稱“生命維持神經”。“內臟運動神經”是在其臟腑的脊椎骨中導出的。因此在脊椎骨和脊椎骨兩側各臟腑就近處都存在着相應臟腑的神經敏感點,這些神經敏感點與相對應的臟腑在生理功能、病理變化方面同樣存在着密切的聯繫,刺激這些神經敏感點可調節相應臟腑的機能。

世界醫學界已確認,能夠通過矯正脊椎來達到治療內臟器官的病種已達八十餘種,且大多是與脊柱力學平衡失調(失穩)有關。然而,由於多數患者沒有脊椎本身的症狀,而突出表現爲頭面、胸背、四肢及某些內臟器官等各種各樣似乎與脊椎毫無關係的病症。因此,在臨牀上常常誤診、誤治,所以採用對症治療方法亦往往達不到預期的效果。

在治療上,採取復位整脊手法和相關的信息刺激方法,可使脊柱的生物力學結構和生物信息聯繫得以調整,並恢復其正常的動態平衡。即古醫籍所稱“骨合縫”、“筋入槽”。現在逐步形成和完善的“中醫脊椎病學”,就是在總結祖國傳統中醫學、中醫骨傷學、脊柱與疾病相關理論、神經整脊學、脊椎病因治療學、生物信息學、信息控制論、信息網絡原理等的基礎上提出來的一門新學科。

人體亞健康症狀的本質不屬於質變疾病,不屬於醫療範圍,屬於中醫“不治已病,治未病” 的預防、保健範疇。把亞健康症狀解決在量變過程中,把脊椎關節錯位壓迫脊神經的局面解決在萌芽之中,將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脊椎健康工程”要像刷牙一樣科學普及,呵護人類挺拔的脊椎,是中西醫的天職是社會責任、是人性化的具體體現,同時也是功在千秋、普度衆生的慈善事業。

相關文章
評論
第1樓 熱心網友 2015-03-21
~!人體的空間是細胞運動、能量調節的場地,只有這些空間純淨,能量流通順暢,人體才能迴歸自然,恢復和保持健康。細胞的運動與細胞的周圍環境有密切關係,細胞周圍空間能量的壓力與濃度的變化,直接影響細胞的開合與輻射。周圍空間能量濃度越高,壓力越大,其細胞內的物質越積聚,即形成傳統中醫所謂的氣血淤滯,它是造成細胞功能失調的主要因素。臟腑疾病的起因是物質、能量不能疏散,從而形成淤滯所致,即氣血不通而形成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