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運動與“亞健康狀態”的防治

時間: 2011-06-28

早在1977年,世界衛生組織將健康概念確定爲“不僅僅是沒有疾病和身體虛弱,而是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的圓滿狀態”。80年代以來,我國醫學界對健康與疾病也展開了一系列的研究,發現社會有一龐大的人羣,身體有種種不適.而上醫院檢查又未能發現器質性病變。針對這種狀況,醫學專家把健康劃分爲人體“第一狀態”。把身患疾病稱爲人體“第二狀態”,把介於健康與疾病之間的非病非健康狀態稱爲“第三狀態”,又叫“亞健康狀態”。  

    其中,與健康緊緊相鄰的可稱作“輕度身心失調”,它常表現爲疲勞、失眠、胃口差、情緒不穩定等爲主要症狀,它約佔人羣的25%―28%。但如果放任這種失調繼續發展,可進入“潛臨牀”狀態。處於這類狀態的人已超過1/3,且在40歲以上的人羣中比例陡增。他們的表現被專家歸納爲三種減退[1]:活力減退,反應能力減退和適應能力減退。在城市裏,這類人羣比較集中地表現爲三高一低傾向,即存在着接近臨界水平的高血脂、高血糖、高血粘度和免疫功能偏低。另有至少超過10%的人介於潛臨牀和疾病之間,可稱作“前臨牀”狀態,指已經有了病變,但症狀還不明顯未求診就醫。

1 “亞健康”狀態的表現形式及產生原因

1.1“亞健康”狀態的表現形式

    以WHO四位一體的健康新概念爲依據,“亞健康”狀態可分爲以下幾種類型。

    軀體亞健康,表現爲不明原因或排除疾病原因的體力疲勞、虛弱、周身不適、性功能下降和月經週期紊亂等。

    心理亞健康,主要表現爲不明原因的腦力疲勞、情感障礙、思維紊亂、恐慌、焦慮、自卑以及神經質、冷漠、孤獨、輕率,甚至產生自殺念頭等。

    社會適應性亞健康,突出表現爲對工作、生活、學習等環境難以適應,對人際關係難以協調,即角色錯位和不適應是社會適應性亞健康的集中表現。

    道德方面的亞健康,主要表現爲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上存在着明顯的損人害己的偏差。

1.2“亞健康”狀態的產生原因

    亞健康狀態的產生原因較複雜,主要有環境污染,過度疲勞,不良生活方式和人際關係緊張等原因引起其形式不僅有複雜的生物,心理,社會等綜合因素作用,缺乏適量運動也是導致亞健康狀態產生的重要原因。

    不良生活習慣能導致如腫瘤、心腦血管疾病等疾病。吸菸、過度飲酒、高脂肪或過量飲食、缺少運動、睡眠不足、不吃早飯等不良生活習慣,都會使我們健康的身體逐漸進入“亞健康狀態”,最後導致各種疾病發生.而當今社會是知識信息時代,競爭激烈、工作生活節奏加快,使人們的心理壓力、精神負擔增大。心理壓力過大,將導致心理失衡、神經系統功能失調、內分泌紊亂,引起各種疾病。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提高心理素質,是抵禦疾病的有力武器。我們應該有科學的人生觀、價值觀,淡泊名利,知足而樂。

    日常生活中,每天的膳食必須保證糖、蛋白質、脂類、礦物質、維生素等人體所必需的營養物質的供給。要多吃新鮮蔬菜、瓜果、水產品。同時,如果營養不均衡也容易導致機體“亞健康”狀態出現。還要注意克服兩種不良的膳食傾向:一是食物營養和熱量過剩;二是爲了某種目的而節食,以致某些營養素和熱量不足。這兩種錯誤都足以導致身體出現“亞健康狀態”。另外疲勞是人體的一種生理性預警反應,提示人們應該休息了。短時間的過度活動所產生的疲勞,經過休息可以很快恢復。但長時間的超負荷工作,再加上夜生活過多,休息不好,就會產生疲勞的積累――過勞。過勞會損害身體健康,是健康的“透支”,長期下去,必引發疾病。因此,要注意合理安排工作、學習和生活,勞逸結合,保證睡眠,並有計劃、有針對性地進行身體鍛鍊,防止疲勞的積累,避免滑向“亞健康狀態”。致亞健康發生的一個重要因素。

2 體育運動在預防和改善“亞健康狀態”中的作用  

  通過體育運動,可以正確地幫助、消除心理障礙,增強體質,改善情緒,調節精神狀態,是促進身心健康的有效措施。因此,體育運動在預防和改善“亞健康狀態”有着極其重要作用。 

2.1改善機體健康狀況體育運動最大的特點

  體育運動通過身體運動的方式,直接改變人在安靜狀態下的生理、心理活動方式,促使身體各機能系統進入積極活動狀態,從而使全身循環加快,各器官處於高度興奮和活躍狀態,把安靜時處於長期關閉的毛細血管、肺泡、肌纖維和神經細胞儘可能地激活起來,從而使各器官的血液獲得充足的氧氣和營養物質。健康的機體,良好的神經系統和各部分機能系統是人的心理髮展的生理基礎,也是保證人們心理健康的一種物質前提。因此,體育運動對人的心理保健是不可缺少的,長期的運動不足,不僅直接導致機體發育不良,健康狀況下降,同時也會造成智力、情感、個性障礙。可見,體育運動對人的生長髮育,機體健康和心理健康都十分重要。

2.2體育運動可以培養樂觀、積極開朗的心境

  通過參加體育活動,特別是參加那些自己喜愛和擅長的運動項目,會在身體完成各種練習的過程中,在與同伴默契配合的過程中,在與對手鬥智鬥勇的拼搏過程中,得到一種非常美妙的快感和心理上的滿足,並加強了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同時,各種運動項目的不同特點,使人在運動中獲得不同的體驗。如跑步使人向着目標勇往直前,打球使人機智靈活,體驗着羣體協調配合的愉快等,特別是對於那些心情抑鬱、悲觀或患有神經衰弱的人來說,體育運動更具有改善心境,醫治心理創傷的作用。

2.3體育運動可以協調人際關係,提高人的社會適應能力

  體育活動使人與人產生親近感,特別是在競爭活動中,使個人之間、集體之間的相互交流和協調更加頻繁,是對個人心理品質更爲嚴峻的考驗。如長跑到了“極點”時,是堅持下去還是半途“落荒”;犯規時是“以牙還牙”,還是不作計較;裁判時,是大度寬容還是斤斤計較;集體配合不佳而使比賽失利時,是互相鼓勵,還是互相抱怨,所有這些既是對個人心理品質的考驗,也是對個人品質的磨鍊,使人學會正確處理人際關係,提高適應社會的能力。

  體育運動具有凝聚力,可以加強集體之間的團結。在體育活動中,不論相識與否,都可以找到相互交流的手段,一個手勢、一套動作都可以交流信息,即使是那些性格不善交際的人,也可以在運動中很快互相理解。

2.4體育運動可以培養高尚的情操與堅強的意志品質

  在體育活動中,人的情感體驗表現得鮮明強烈,豐富多彩,緊張多變,而且兩極性的情感交織發生,情緒的發生和變化直接影響到身體各部分能力的發揮,從而影響到運動成績。在運動中體驗到的輕鬆感、獲得勝利的喜悅感不僅可以引起運動的強烈動機,而且有利於激發勇敢拼搏的精神,使運動技術得到充分的發揮,從而取得良好的成績。因此,在體育運動中,有意識地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衝動,克服主客觀方面的困難,不僅可以集中注意力以取得運動的好成績,而且可以鍛鍊個人堅持實現目標、克服困難的意志品質。體育運動需要吃苦耐勞,既要戰勝外部氣候條件的酷暑嚴寒,又要戰勝自身身體疲勞所產生的不適應。

2.5體育運動可預防和治療生理心理疾病

  體育運動對預防和治療高血壓、心臟病、胃下垂、肺病、腰背疼痛、肌肉操作等軀體疾病以及手術或病後恢復都有明顯作用,它也是治療和預防各種心理疾病的有效手段。例如,對神經衰弱、憂鬱症、恐懼症、焦慮症等多種神經官能症和心身疾病有治療作用。運動是一種肌肉體操,實際上它還是神經系統的體操、心理體操。它不僅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體內落差物質的運輸能力,使大腦得到更多的氧氣和養料,有助於消除疲勞,恢復腦的正常功能,而且能夠加強神經系統對全身各部分的調節,從而使人精神振奮,心情愉快,減輕症狀,同時也是預防和改善“亞健康狀態”的妙藥。

3 體育運動對“亞健康”狀態的干預措施

    如何控制和預防亞健康是當今社會急需解決的問題,而有氧運動是世界上公認的最經濟,最簡便,最有效的健身運動,是促進人體從亞健康到健康的最佳途徑,進行有氧運動必須制定合理的運動處方。

3.1 運動方式

    有氧運動可以提高人體心肺功能,增強人體有氧工作能力,能有效的促進亞健康狀態的好轉。這類項目主要有:散步,慢跑,游泳,遊戲,自行車,爬山,跳繩等。另外,乒乓球,網球,羽毛球等運動項目對改善心血管功能也有良好的作用,對健身非常有益,也可以作爲亞健康者的健身項目。

3.2時間

亞健康者可以根據自身情況堅持每天10-20分鐘的有氧運動,可顯著改善心血管功能。現代運動生理學研究表明,人體體力的最高點和最低點受機體“生物鐘”的控制,一般在傍晚達到高峯。比如,身體吸收氧氣量的最低點在下午6:00;心臟跳動和血壓的調節在下午5:00到6:00之間最平衡,而身體嗅覺、觸覺、視覺等也在下午5:00到7:00之間最敏感。因此,綜合來看傍晚鍛鍊效果比較好。3.3頻率

建議每週進行3-5次運動,運動時長以每次30分鐘~60分鐘爲最佳,同時時間間隔可根據每次運動量的大小而定。如果運動量較大,間歇宜稍長。如果運動量較小,且身體條件較好,運動後又不疲勞,可堅持每天運動。同時根據自身情況進行相應調整。

3.4 運動強度

運動強度是運動處方四要素中最重要的一個因素,也是運動處方定量化與科學性的核心問題。運動強度可根據鍛鍊時的心率、主觀用力感覺(RPE)進行定量化。

(1)心率:心率是確定和監控運動處方強度的最常用指標,主要有:

①年齡減算法(Jungmann標準)

運動適宜心率=180(或170)-年齡

②淨增心率計算法

按體質強、中、弱三組分別控制運動強度。

運動後心率-安靜時心率<60次/分爲強組;

運動後心率-安靜時心率<40次/分爲中組;

運動後心率-安靜時心率<20次/分爲弱組;

此法適用於心臟病、高血壓、肺氣腫等慢性病人。

③運動量百分比分級法

計算公式:(運動後心率-運動前心率)/運動前心率×100%

評定:運動後淨增心率達71%以上者爲大運動強度;

運動後淨增心率在51~70%者爲中等運動強度;

運動後淨增心率爲50%以下者爲小運動強度。

此法在運動療法中廣泛應用,尤其適用於高血壓、冠心病和體質較差學生。

(2)主觀用力感覺(RPE)  RPE用於運動處方中強度的確定,用這一指標可反映人體在進行工作時感覺到真正用力程度,給定的數值與相對運動強度呈正相關,當RPE直接被採用時,證實這一指標用於監測運動強度是非常準確的。

4 結論與建議

  健康是人類孜孜不倦的追求,人體健康的內涵已擴展到心理學、社會學等範疇。健康,體現着人類對自身前途和命運的基本關懷,而體育則是這種關懷的良好執行者。參與體育鍛煉,在發展身體素質、促進身體健康的同時,對心理素質的完善、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以及改善人際關係都有着獨到而顯著的功能。到目前爲止,尚未有消除“亞健康狀態”的特效藥物。專家們認爲,擺脫“亞健狀態”不是靠醫生的診治,藥物的療效,而是要靠自己採取積極主動的措施,堅持體育運動。

    對“亞健康”狀態以及與體育鍛煉關係的研究已成爲國內外醫療保健研究的一個重點和熱點,讓更多的人進行體育鍛煉,尤其是有氧運動項目,對預防和控制亞健康,培養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全民健身的開展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