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怎樣克服“亞健康狀態”

時間: 2011-03-15

    在長期的探索與實踐中,人們逐步認識到,健康並非非此即彼的特徵,而是一個動態的、相對的、連續變化的過程,“亞健康狀態”是由前蘇聯學者N?布赫曼提出的,即介於健康與非健康之間的中間狀態,是機體在內外環境不良刺激下引起心理、生理髮生異常變化,但尚未達到明顯病理性反應的程度。從生理學角度來講,就是人體各器官功能穩定性失調尚未引起器質性損傷。“亞健康狀態”主要表現爲:各項身體指標無異常,但與健康人相比,生活質量低、學習工作效率低、注意力分散、生活缺乏動力、學習沒有目標、有些茫然不知所措,感覺生活沒勁。軀體反映爲睡眠質量不高,容易疲勞,身體乏力,食慾不振。儘管亞健康狀態並非嚴重的心理問題,如果不引起高度重視,極易引發相應的心理問題。         導致大學生亞健康狀態的原因很多,除由於過度疲勞造成的精力、體力透支,人體生物週期中的低潮時期,身體疾病等因素外,心理疾病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人體若處於亞健康狀態時,容易患病,身心感到不適,對學習、生活和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響,不能很好發揮體力和心理上的潛力。因此應重視大學生的亞健康狀態,採取有效的措施使有缺陷或障礙的身心功能得到改善、增強或補償,從亞健康狀態轉歸到健康狀態。爲預防與消除亞健康狀態,大學生應做好以下方面:
  1、適度運動。“生命在於運動”,大學生應堅持適宜的活動內容和活動方式,或者選擇參加各項能延緩人體各器官的衰退老化的健身運動,如游泳等。
  2、全面均衡適量的營養。人體對各種物質的需求量都有一個度,過量攝入將會適得其反,高糖、高鹽、高脂肪食物的長期過量進食,尤其是飽和脂肪酸過量會導致亞健康狀態。因此均衡適量的營養是維護健康的基本手段之一。
  3、保持心理健康。長期的精神刺激和壓力以及長期的壓抑憤怒等負性情緒,也是導致亞健康的一個方面的因素。保持良好的心態、樂觀豁達、奮發進取的精神,是防治亞健康的精神基礎。大學生可適當培養業餘愛好,如讀書、聽音樂、練字畫等有益於身心健康的活動。
  4、提高自我保健意識。日常生活中戒除不良習慣和嗜好如吸菸、酗酒、偏食,做到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過度勞累,提高自我保健意識,自覺構築控制亞健康發生的第一道防線。克服不良生活方式是防治亞健康狀態的身體基礎。
  5、適時干預。採取藥物預防、保健品調理、體育鍛煉相結合的干預措施,對失眠多夢、口腔潰瘍、消化不良和軀體疼痛等症狀,可適當用藥或理療或心理治療等,使機體能轉歸健康。

啓明心 13:41:47   1、嚴和鋟(1980)提出6條心理健康的標準:(1)有積極向上、面對現實和環境的能力;(2)能避免由於過度緊張或焦慮而產生病態症狀;(3)與人相處時,能保持發展融洽互助的能力;(4)能將其精力轉化爲創造性和建設性活動的能力;(5)有能力進行工作;(6)能正常進行戀愛。
  2、王效道(1990)提出,正常心理應具備下列8項標準:(1)智力水平在正常範圍以內,並能正確反映事物;(2)心理行爲特點與生理年齡基本相符;(3)情緒穩定,積極與情境適應;(4)心理與行爲協調一致;(5)社會適應,主要是人際關係的心理適應協調;(6)行爲反應適度,不過敏,不遲鈍,與刺激情景相應;(7)不背離社會規範,在一定程度上能實現個人動機,並結合生理要求得到滿足;(8)自我要求與自我實際基本相符。他還認爲心理水平可從適應能力、耐受力、控制力、意識水平、社會交往能力、康復力、道德愉快甚至於道德痛苦等七個方面加以評量。
        3、王極盛等認爲,人的心理健康標準應包括6個方面:(1)智力正常;(2)情緒健康:情緒穩定與心情愉快是情緒健康的重要標誌;(3)意志健康:行動的自覺性和果斷性是意志健康的重要標誌;(4)統一協調的行爲:一個心理健康的人,他的行爲是一致的、統一的,思想與行動是統一的、協調的,他的行爲有條不紊,做起事來按部就班;(5)人際關係的適應。
  4、樊富珉提出大學生心理健康的7個標準:(1)能保持對學習較濃厚的興趣和求知慾望;(2)能保持正確的自我意識,接納自我;(3)能協調與控制情緒,保持良好的心境;(4)能保持和諧的人際關係,樂於交往;(5)能保持完整統一的人格品質;(6)能保持良好的環境適應能力;(7)心理行爲符合年齡特徵。
  5、王希永等認爲,心理健康的標準可以概括爲:(1)智力正常,思維方式正確,能唯物辯證地看待社會,看待自己,看待一切事物;(2)具有高尚的情感體驗,能控制自己的情緒;(3)正確對待困難和挫折,不苛求環境,不推卸責任,有戰勝困難的信心、勇氣、毅力,有創新意識和開拓精神,順利時不驕傲自滿;(4)需要是合理的,動機是可行的,有理想、有追求、有社會責任感,精神生活充實;(5)具有自覺的社會公德,具有社會所讚許的道德品質,能恰當地處理好人際關係;(6)經常處於內心平衡的滿足狀態,出現心理不平衡時,自己可以及時地、成功地進行調整。
  6、李百珍提出7條標準:(1)心理健康者瞭解自我、接納自我,能體驗自我存在的價值;(2)心理健康者正視現實、接納他人;(3)心理健康者能協調、控制情緒,心境良好;(4)心理健康者有積極向上的、現實的人生目標;(5)心理健康者對社會有責任心;(6)心理健康者心地善良,對他人有愛心;(7)心理健康者有獨立、自主的意識。
  7、黃珉珉認爲,心理健康的標準有:(1)能進行正常的學習、生活和工作;(2)能與他人和睦相處,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3)具有健全的人格;(4)具有良好的情緒體驗;(5)具有正常的行爲;(6)有正常的心理意向;(7)有良好的適應能力及對緊急事件的適應能力;(8)有一定的安全感,有信心和自立性。
  8、鄭日昌認爲:心理健康包括:(1)正視現實;(2)瞭解自己;(3)善與人處;(4)情緒樂觀;(5)自尊自制;(6)樂於工作。

下一篇:亞健康知識之一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