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馬達人
地址 132廠宿舍
最感人細節 筆記本上,日、俄、英、漢4種不同語言的對照記錄密密麻麻,已經完成了打頭字母從A到M的編寫
昨(20)日下午3時,成都市黃田壩。
合上記錄國事家事的第41本日記,83歲的馬達人出門坐上了公交車。在車上,他不時在草稿本上寫下行車經過的站名及行車時間;晚上,這位自創“每天十個一工程”的老人還要背誦日、俄、英語單詞,“編一本中、日、俄、英各有1500個常用詞的四國詞典,是我這一生最大的願望。”
奇事之一
70年天天背單詞
家住132廠宿舍的馬達人先後在25個單位工作過,1985年退休。走進他飄滿書香的房間,案頭厚厚的《四國詞典筆記本》最引人注目。筆記本上,日、俄、英、漢4種不同語言的對照記錄密密麻麻,已經完成了打頭字母從A到M的編寫。
“我每天都要在睡覺前背單詞。”馬老說,這個習慣在少年時就養成了,至今已有70年的時間。“最初只是想借此能夠儘快入睡,慢慢地就成了每天的必修課:用4種不同的語言寫一段‘四國文紀’短文,記下每天靈光一現的感悟。”對馬老而言,背英語單詞很容易,日語、俄語單詞卻越背越難入眠,“我只學過3個月的俄語,日語從來沒摸過。”
至於編四國詞典的用處,馬老說他並不想出版,而是寫短文忘記單詞時方便些―――“從厚厚的字典中去查多費事兒呀!”
奇事之二
寫了41本日記
“《坎坎何所懼》是我原來爲日記起的名,現在要改成《笑傲蒼天》了。”馬老的日記有41本之多。馬老從1970年開始寫日記,分“國家大事”和“家庭瑣事”兩個欄目,內容與《四國文紀》毫不相同。“這41本日記算得上是我後半輩子的自傳了。最初,我只是把這當成一種娛樂。隨着年齡的增長,我越寫越捨不得放手,總覺得這是給自己一次反思的機會,從而悟出些人生的真諦。”
順手翻開其中的一本,家事欄寫着“2002、9、6,陰,購買大電視機及新冰箱Electrolux”;國事欄記着“亞洲盃日,失敗引起國民憤慨”。昨天尚未寫完的日記,時間記錄到了中午12時:“成都有媒體來採訪,我在家裏等着。”
奇事之三
硬要自繪交通圖
“成都的地圖上沒有黃田壩的公交路線,這裏的上萬居民乘車很不方便。”馬老說,2001年這裏只有13路車,現在有8條線路的公交車,很多人都不知道他們經過的具體站點,於是他萌發了自制公交示意圖的想法,以彌補成都地圖的不足。
“我一趟一趟地去坐公交車。”馬老在8條線路車的每一個站點,都用指南針校正方向,然後記下來。此外,對兩個站點之間公交車所需的行駛時間,馬老也要計算,“下一次坐車時就不會浪費時間了。”
下車回家,馬老將草稿本工整地抄一遍,然後繪製成一份份公交示意圖直至彙總,“我把圖複印下來送給廠退休辦和朋友們,雖然它與真正的地圖有差距,但用起來方便。”
馬達人的“每天十個一”
一字:每天寫一頁24個毛筆字,經歷了擱腕、提腕、提肘懸空3個訓練歷程。
一畫:以《幼兒簡筆畫》入門,每天畫一頁花鳥樹蟲,車船房舍。
一影:每天必看中央臺新聞聯播、天氣預報,此外還要看一檔電視節目,並作好筆記。
一談:“三人行,必有吾師焉”。每天至少找一個人交談(家人除外)。
一事:每天做一件好事或一件想了很久而沒能做成的事。
一詞:利用原有的外語知識,編出一冊有1500個常用詞的四國詞彙。
一求:每天寫一段“求知錄”。
一寫:每天寫一節自傳體歷史。
一段:每天寫一段英語短文,以當天發生的一件事爲題材抒發感想。
一記:每天寫一段“四國文紀”短文,第一天用漢語繁體字,第二天用英語,第三天用日語,第四天用俄語。 杜鈺 楊應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