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傑以補虛泄濁法治療老年性高血壓經驗

時間: 2011-01-27

唐勇1  張曉娟1  張傑2

(1. 安徽省創新中醫藥研究院,安徽  合肥,;

 2. 安徽中醫學院,安徽  合肥,)

【摘  要】 老年性高血壓病在臨牀表現方面具有以下特點:血壓波動大;體位性低血壓;脈壓差大;併發症多且嚴重。此病在中醫多屬於“眩暈”的範疇,由於發生於老年羣體,其病因病機,治法方藥,又有不同於其他眩暈症的特殊性。本文從病因病機,治則治法,遣方用藥,驗案介紹等方面總結了張傑老中醫的臨證經驗。老年性高血壓病,以臟腑虧虛爲本,尤以肝腎之虛多見,痰瘀濁邪爲標,尤以濁邪形影相伴。治當以補腎養肝化痰祛瘀泄濁爲大法,臨牀辨證亦辯病,用藥據法不據方,功效甚著。

【關鍵詞】 老年性高血壓;張傑;名老中醫經驗;補腎養肝化痰祛瘀泄濁

老年性高血壓發病年齡60歲以上,血壓值持續或非同日3次以上超過高血壓診斷標準,稱爲老年性高血壓。多屬中醫“眩暈”範疇。大部分由於動脈粥樣硬化引起大動脈彈性減退而產生。是冠心病、腦卒中的主要危險因素。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人導師,張傑老中醫從醫數十年,經過臨牀長期觀察和實踐,對老年性高血壓病形成了獨特理論觀念和治療方法,吾等侍診左右,獲益匪淺,現將其經驗總結如下。

病因病機

眩暈一證,前人論述頗著:《景嶽全書?眩運》指出:“眩運一證,虛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過十中一二耳。”《靈樞》:“上氣不足,腦爲之不滿,耳爲之苦鳴,頭爲之苦傾,目爲之眩。”;又有丹溪雲:“無痰不作眩”;《脾胃論》:眼黑頭旋,虛風內作。王清任論治疾病重視氣血,指出若元氣既虛,血氣不暢也會發生“瞀悶”,故又有“因瘀致眩”說。

張傑老中醫認爲:老年性高血壓病最廣泛的發病類型和發病原因都在於“虛”―即肝腎虧虛;致病之邪根本在於“濁”―即代謝產物。其病機乃年事漸高,精氣日衰,氣化失常,濁邪內聚;腎水不足,虛火內生,灼津爲痰;水不涵木,肝失所養,陽亢火燔,生風內擾。中氣不足,氣虛血滯,久滯致瘀;命門火衰,氣血不行,清空失養。臨牀亦多本虛標實,虛實夾雜,亦虛亦實等。

治則治法

故治療大法以補腎養肝固其本;用化痰祛瘀泄濁治其標。簡而言之:補虛,可提高人體機能,促進精微的攝納;泄濁,改善局部循環,可促進多種病理產物的排泄。因此,在傳統化痰,祛瘀,平肝,熄風等基礎上,着重以補腎養肝與化痰祛瘀泄濁爲法。

遣方用藥,辨證施治

3.1 基本方藥

張傑老中醫認爲,遣方用藥必須以臨牀辯證爲依據。老年性高血壓病,以肝腎虧虛,濁邪內聚爲特點。並以此結合臨牀,遴選藥物,組成基本方:

生地30山萸肉20 當歸15 白芍15 懷牛膝15 杜仲15 天麻15 丹蔘30 澤瀉20 焦大黃8。

方中生地味甘苦性涼,功能爲清熱生津,滋陰補腎。《飲膳正要》亦載:“補精髓,壯筋骨,和血氣,延年益壽”。懷牛膝味苦酸性平。歸肝、腎經,能補肝腎,強筋骨,引火下行,《醫學衷中參西錄》載:牛膝,原爲補益之品,而善引氣血下注。。。故善治腎虛腰疼腿疼;《別錄》又謂其除腦中痛。。。引其氣血下行,並能引其浮越之火下行。杜仲,甘微辛,溫。《本經》雲:“主腰脊痛,補中益精氣,堅筋骨,強志”。《五臟苦欲補瀉》雲:“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杜仲辛甘具足,正能解肝腎之所苦,而補其不足者也”。三者共奏填精補腎之功;又以當歸,白芍,山萸肉養血柔肝。當歸味甘辛性溫,功能補血活血和血。王海藏言:當歸血藥,其味辛散,乃血中氣藥也,有陰虛陽無所附者,用血藥補陰,則血和而氣降矣。白芍味苦酸而性涼,善養血柔肝。《滇南本草》謂白芍可“收肝氣逆疼,調養心肝脾經血,舒經降氣”。山萸肉味酸澀微溫,歸肝、腎經,能補益肝腎,澀精固脫,清代《本草新編》載:“山萸肉既無寒熱之偏,又無陰陽之背,實爲諸補陰之冠。”;丹蔘味苦微寒,歸心、肝經,善治血分,通脈絡,去滯生新,活血化瘀之用也;天麻味甘性平,入肝經,平肝息風,《本草匯言》雲:“主頭風,頭痛,頭暈虛旋。。。一切中風風痰等證。澤瀉歸腎、膀胱經,《綱目》雲:澤瀉,氣平,味甘而淡,淡能滲泄,氣味俱薄,所以利水而泄下。脾胃有溼熱,則頭重而目昏耳鳴,澤瀉滲去其溼,則熱亦隨去,而土氣得令,清氣上行,天氣明爽,故澤瀉有養五臟、益氣力、治頭旋,聰明耳目之功。大黃據《本經》記載,其味苦,寒。主下瘀血、血閉、寒熱,破症瘕積聚,留飲宿食,盪滌腸胃,推陳致新,通利水殺,調中化食,安和五臟。本方用熟大黃,去其峻利之氣,取其降濁之力。全方標本兼顧,不偏不倚,緩補緩瀉,而獲全功!

3.2 加  減

肝腎陰虛,虛風上旋者,加女貞子,鉤藤,桑寄生,龜板,菊花等

命門火衰,陰陽兩虛者,加仙靈脾,巴戟天,肉蓯蓉等

痰濁鬱阻者,加蒼白朮,半夏,茯苓,陳皮等

瘀血阻絡者,加川芎,三七參,生蒲黃,澤蘭,桃仁,紅花等

典型病例

   郭某,女,70歲,2008年11月6日初診。患者2005年發病,曾先後服過多種西藥降壓藥,療效均不理想,血壓無明顯改善。刻下血壓170/100mmhg,頭暈目眩,健忘神疲,腰膝痠軟,耳鳴如蟬,伴四肢欠溫,形寒肢冷,苔薄白,脈沉弦。此肝腎陰虛,陰損及陽,虛風上擾,痰濁內聚。治當補腎養肝,溫陽泄濁爲法。擬方:

仙靈脾20  巴戟天20  菟絲子30  炮附子(先煎)15  生地20  生白芍30  天麻15  懷牛膝15  丹蔘30  桑寄生30  制何首烏20  澤瀉20  熟大黃8  焦白朮15  杜仲15 川斷15  鉤藤(後下)30。上藥以水煎服,早晚各服一次,連服兩週。

2008年11月22日複診,頭暈目眩明顯好轉,血壓降至150/95mmhg,前方加菊花10  枸杞子30  繼續服用兩週。

2008年12月6日再次複診,血壓138/88mmhg,臨牀症狀明顯減輕,後以原方化裁,調養三月,血壓平穩,症狀消失。

體  會

從西醫理論而言,老年性高血壓產生的原因與動脈硬化、血管彈性降低、血液粘度增大、迴流受阻有密切關係。張傑老中醫認爲,西醫學的部分觀念及實驗室檢查結果與中醫學的理論實踐不謀而合。本病的發生以肝腎虧虛,臟腑功能退化爲本;濁邪內聚、風、痰、淤互結爲標。

濁―痰之初,瘀之漸,毒之源也。《老子》雲:“渾兮其若濁”,人以清爲常,以濁爲妄。人體日常之生理代謝物質,形態萬千,不可具狀,若失調或受邪而失於輕清,至若渾濁,則成“濁邪”,積聚日久,可聚痰,致瘀,蘊毒。如西醫學範疇內的“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尿酸”等症,血脂,血糖,血尿酸存在於人體內,並參與體內代謝,是生命活動的物質組成的一部分,當由於攝入過多或體內臟器功能失常等原因,導致此類代謝物質出現積聚,甚至進一步加劇影響身體內環境和臟腑功能,進入惡性循環的過程。因此,適時適度排泄,使其不致積聚爲患,即所謂“泄濁”也。

年老之人,臟腑既虛,氣血不行,以致濁邪積聚,爲患臟腑經絡血脈之間,使虛者愈虛。另一方面,濁之爲邪,性多滯重,聚痰致瘀蘊毒,或助痰助瘀爲病,害之大也。故,泄濁之法,其利有二:其一,扶正,以助臟腑氣血功能恢復;其二,祛邪,可清痰瘀諸邪生化之源。

張傑老中醫一貫強調:治病求本,辨證論治。認清“虛”與“濁”的本質和關係,不但對於諸多老年性疾病,代謝性疾病具有指導意義,在其他疾病辨證施治時亦可借鑑。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