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脈粥樣硬化臨牀前期病變的無創檢測及其干預

時間: 2011-02-02
 

動脈粥樣硬化性疾病是全球疾病負擔的重要組成部分,不但威脅北美和歐洲等發達國家,而且也是發展中國家的主要疾病負擔。目前臨牀上遇到的無論是猝死、心肌梗死、還是腦卒中患者,都是動脈粥樣硬化性疾病的“終末期”人羣。隨着動脈粥樣硬化性疾病臨牀防治重心的前移,人們開始重視動脈粥樣硬化臨牀前期病變(Preclinical
Atherosclerosis,
PCA)的研究。PCA通常是指已有動脈硬化證據,而尚無重要動脈血管(如冠狀動脈、腦動脈、腎動脈以及外周動脈)嚴重粥樣硬化狹窄而導致明確臨牀症狀的情況,也有人稱爲亞臨牀動脈粥樣硬化病變(Subclinical
Atherosclerosis)。如何在高血壓、血脂異常、肥胖、糖尿病以及吸菸等傳統危險因素上,通過一些無創或者微創的方法加強識別動脈粥樣硬化性疾病患者,在他們發展爲“終末期”患者之前,採取有效措施進行干預,無論對於羣體社會疾病負擔的減輕還是個體心血管事件風險的減少都具有重要意義。
    目前無創動脈硬化的檢測主要包括以下兩個部分即對動脈功能和結構的評估。動脈功能檢測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三種:1)動脈的脈搏波傳導速度(Pulse Wave
Velocity, PWV);2)通過進行脈搏波波形分析(Pulse contour analysis),計算反射波增強指數(Augumentation
Index,AI);3)使用超聲成像手段,直接檢測某個特定動脈管壁的可擴張性和順應性(Compliance)。動脈結構檢測主要有以下二種方法:1)使用超聲、EBCT、螺旋CT和MRI等影像學手段,檢測某個動脈的管壁內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 IMT)、粥樣斑塊形成情況以及冠狀動脈鈣化積分等;2)踝臂血壓比值,即Ankle-Brachial
Index(ABI),評估下肢動脈血管的開放情況。此外,各種生物標記物如血同型半胱氨酸、LP(a)、tPA、PAI-1、纖維蛋白原、微量白蛋白尿和CRP等和內皮功能的檢測,也有助於診斷動脈血管結構和功能病變。

   
在以上指標中IMT是研究相對較多的無創動脈粥樣硬化評價指標。既往許多研究表明頸動脈IMT(CIMT)可以作爲全身動脈粥樣硬化的“窗口”,提供粥樣硬化斑塊存在,管腔狹窄和血管重塑的信息。CIMT增厚與心血管危險因素,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冠脈鈣化,動脈造影證實的冠脈粥樣硬化以及血管內超聲證實的斑塊負擔等相關。而在臨牀流行病學研究中,CIMT常常作爲PCA的觀測指標以及動脈粥樣硬化干預研究的中間指標。動脈IMT是指動脈腔-內膜界面與中膜-外膜界面之間的距離。超聲波難以分辨內膜與中膜之間的界面,只能測得內膜和中層的總厚度。事實上動脈粥樣硬化性疾病可以影響內膜和中膜,測量IMT反映動脈粥樣硬化程度正是基於以上觀點。根據2003年歐洲高血壓治療指南,頸總動脈IMT≥0.9mm確定爲增厚。超聲還可以看到頸動脈斑塊並且對斑塊性質進行一定程度上的判斷。 一些研究提示CIMT增厚可以預測無症狀人羣的心血管事件,而在既往有心血管事件人羣可以預測事件再發。社區動脈粥樣硬化危險研究(ARIC)以及心血管健康研究(Cardiovascular
health
study,CHS)均提示IMT增加心血管事件增加。有研究提示CIMT每增加0.1mm,心肌梗死增加11%,在調整了一些傳統心血管危險因素後上述相關性仍然具有統計學意義。無症狀人羣IMT每年增長≤0.03mm,但有心血管危險因素者增長速度大於0.03mm。增長速度增加與心肌梗死以及卒中風險的增加相關,而且連續測量能夠提供更多的預後信息。既往研究提示頸動脈斑塊的面積和體積比CIMT能更好的預測心血管事件,特別是在糖尿病患者中。不同性別和年齡人羣CIMT正常值有所不同,但一般而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出現在動脈粥樣硬化的晚期,因此一旦發現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通常認爲是異常的。頸動脈斑塊對於既往已經存在心血管疾病者預測意義可能更爲強烈而CIMT對於無症狀者則更有預後意義。最近在瑞典完成的一項研究表明了在中年健康人羣中,即使調整了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和傳統危險因素後,CIMT與腦卒中發生率相關。AHA建議對於45歲以上的人在有經驗的中心測量CIMT可以在傳統危險因素外提供更多的預後信息,特別對於那些中危者。 IMT反映的是動脈結構的變化,而PWV主要是反映動脈僵硬度的指標。動脈僵硬度的增加也是動脈粥樣硬化的一種表現。主要表現爲動脈壁的增厚以及動脈彈性的下降。組織學上則表現爲彈性纖維的損傷和斷裂以及膠原纖維的沉積。動脈僵硬度的增加不僅是血管老化的表現,還提示靶器官損壞和心血管事件的增加。動脈僵硬度增加所導致的血流動力學後果爲收縮壓增高、舒張壓降低、脈壓增加,心血管發病率和死亡率增加。收縮壓增高可以加重心臟負荷,促使心肌肥厚,舒張壓下降則可以誘發心肌缺血。脈壓增大所導致的脈衝應激可以誘發動脈重塑,從而參與斑塊形成和進展,進而促發斑塊破裂。PWV增加與冠心病危險因素、有無冠心病及其程度相關,並且可以提示冠心病的預後。在不同的人羣中包括終末期腎病、高血壓和老年人中,PWV增加與心血管事件獨立相關。有研究表明,PWV能夠在傳統危險因素之外提供額外的心血管疾病信息。在健康人羣中所進行的Rotterdam研究表明,調整了傳統的心血管危險因素、CIMT、ABI以及脈壓後,PWV仍然可以預測冠心病和卒中。在調整了年齡和性別後,PWV上三分之一位數者心血管風險是下三分之一位數者的2.40倍。 許多大規模臨牀試驗已經證實他汀類藥物在心血管疾病一級和二級預防中的重要作用,可以減少心血管事件。除了以心血管事件爲終點指標外,也有研究通過定量冠狀動脈造影和血管內超聲評價了他汀類對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以及CIMT的影響。早先發布的REVERSAl研究表明80mg阿託伐他汀能阻止和延緩已出現的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進展,而去年發表的ASTEROID研究進一步表明40mg瑞舒伐他汀不但能夠阻止冠狀動脈粥樣硬化進展,還能使病變發生逆轉。這些臨牀研究結果引起了臨牀醫生和患者的廣泛關注。由於CIMT可以安全、無創動態觀察動脈粥樣硬化進展過程中血管壁的變化,從而被美國FDA批准可以作爲動脈粥樣硬化病變進展的替代指標。也有一些研究以CIMT作爲終點觀察了他汀類藥物的作用。作爲動脈粥樣硬化的替代指標,CIMT使得在相對小的人羣、相對短的研究期限內評價干預措施對動脈粥樣硬化的影響成爲可能。一項關於十個他汀類藥物對CIMT干預效果的隨機、對照臨牀試驗的薈萃分析發現,與安慰劑相比,標準劑量以及強化劑量的他汀可以使高脂血症及冠心病人CIMT的進展平均降低0.02235mm/年[0.02656,0.01614],其中,標準劑量的他汀可以使CIMT的進展平均降低0.01824mm/年[0.02036,0.01611]   上述研究加深我們關於他汀類藥物對於動脈粥樣硬化病變作用的認識。但是以上研究都是在心血管病患者中進行的。對PCA人羣如何幹預?目前還沒有統一的看法。最近發表的METEOR(The
Measuring Effects on Intima-Media Thickness: an Evaluation of
Rosuvastatin)研究評價了40mg瑞舒伐他汀對Framingham危險評分爲低危但確實存在動脈粥樣硬化臨牀前期病變的患者CIMT的干預效果,旨在評價他汀類治療兩年是否可以減慢甚至逆轉CIMT的進展。該研究是一項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歷時兩年的臨牀研究,主要終點爲最大CIMT的年變化率。共納入研究984人,與既往研究類似,和安慰劑對比,每天40mg的瑞舒伐他汀可以使LDL-C下降49%(p<0.001),雖然沒有發現每天40mg的瑞舒伐他汀對CIMT斑塊的逆轉作用,但確實可以減少最大CIMT的年增長率,而安慰劑組中,CIMT持續增長。 既往研究多是在心血管疾病人羣或LDL-C升高的高危人羣中進行的。因此與以往研究不同的是,METEOR是第一個顯示他汀類藥物對於PCA人羣動脈粥樣硬化干預效果的大規模臨牀研究,而這部分人羣目前不需要他汀類藥物干預。由於是動脈粥樣硬化性疾病的一級預防,所以同樣劑量的瑞舒伐他汀沒有看到在ASTERIOD研究中斑塊消退的結果。但是METEOR研究表明在已經存在動脈粥樣硬化的低危中年人羣中,使用他汀類強化降脂治療,可以減慢CIMT的進展,而且安全性良好。顯而易見的是,由於觀察時間的限制,目前還不能得出在PCA人羣中進行強化降脂治療能否降低心血管事件的結論,還需要進行更長時間的觀察以及進行藥物經濟學的評價。但METREOR研究在動脈粥樣硬化性疾病一級預防中的意義是非常明確的。 巧合的是,在我們將要進行的國家十一五攻關課題“冠心病早期診斷與綜合治療技術體系研究”中也設計了一個與METEOR研究類似的子課題。我們不僅要觀察他汀類藥物對於PCA人羣CIMT的影響,同時還觀察強化生活方式干預以及兩者聯合對於CIMT的影響,另外還要評價上述干預措施對其他兩種無創動脈粥樣硬化指標PWV和ABI的影響。有理由相信,隨着動脈粥樣硬化性疾病防治重心的前移,人們會更加關注PCA人羣的干預,而與之對應的則是應該加強動脈粥樣硬化無創檢測手段的研究,使之適應這一發展需求。

點擊查看全文:

相關文章
評論
第1樓 熱心網友 2013-05-15
無創的早期檢測動脈粥樣硬化的方法是血管病變早期檢測技術。 血管病變早期檢測包括檢測動脈內皮功能、測量動脈彈性和僵硬度、測定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用外周血管超聲檢測肱動脈反應性充血程度來評價動脈的內皮功能;用回波跟蹤技術,通過測量血管內徑的變化來評價動脈的彈性;通過超聲測定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用脈搏波傳導速度和踝肱指數來進行無創和簡便的評估動脈節段僵硬度和動脈阻塞狀況,準確地預測被檢者在未來10年內發生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進而指導被檢者改善不良生活方式或進行藥物干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