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間盤突出的醫學教程

時間: 2013-07-14
什麼是腰椎間盤突出
腰椎間盤突出症是西醫病名,準確的講,應該稱“腰椎間盤纖維環破裂、髓核脫出症”,中醫學中屬於腰痛範疇。痹症範疇
由於各種原因(如扭傷、勞損等)使腰椎間盤受到擠壓、牽拉和扭轉導致腰椎間盤的纖維環部分或全部破裂,造成髓核向後或後外側脫出,產生腰腿痛等綜合症候羣,稱之爲腰椎纖維環破裂髓核突出,簡稱腰椎間盤突出症。該症多發於中青年人,發病部位以腰4~5椎間盤多見,腰5骶1椎間盤次之,有時上下兩個椎間盤同時發病。
腰椎間盤突出症又稱腰椎間盤破裂症、腰椎間盤脫出症、腰椎軟骨盤突出等等。本病是常見的腰腿痛病之一,本病以青壯年居多,男性多於女性,體力勞動者多於腦力勞動者。腰椎間盤突出症對人體健康危害較大,重者可致人喪失工作能力乃至生活自理能力,給患者帶來很大痛苦。因此,在本病早期就須及時治療,這樣不僅減少病人痛苦,而且療效多佳。
椎間盤的生理作用
腰椎間盤與頸段、胸段椎間盤的功能基本相似,在介入脊柱承受軀幹重量,聯繫肢體,保持整個身體正常的生理姿勢,進行軀幹的各種運動時,腰椎間盤發揮着特殊的功能,具體的功能如下:
(1)保持脊柱的高度,維持身高,隨椎體的發育,椎間盤增長,以此增加了脊柱的長度。
(2)聯結椎間盤上下兩椎體,並使椎體間有一定活動度。
(3)使椎體表面承受相同的力,即使椎體間仍然有一定的傾斜度,但通過髓核半液狀的成分使整個椎間盤承受相同的應力。
(4)緩衝作用。①由於彈性結構特別是髓核具有可塑性,在壓力下可變扁平,使加於其上的力可以平均向纖維環及軟骨板各方向傳遞;②是脊柱吸收震盪的主要結構,起着彈性墊的作用,使由高處墜落或肩、背、腰部突然負荷時,起着力傳導的緩衝作用,起到保護脊髓及腦部重要神經作用。
(5)維持側方關節突一定的距離和高度。
(6)保持椎間孔的大小,正常情況下椎間孔的大小是神經根直徑的3~10倍。
(7)維持脊柱的曲度,不同部位的椎間盤厚度不一,在同一腰椎間盤其前方厚,後方薄,使腰椎出現生理性前凸曲線。
腰椎在人們日常勞動生活中活動度最大,承受來自上肢及軀幹的重力,是最容易產生勞損與外傷的部位,腰椎的椎間盤也最易受到損害。一般認爲腰椎間盤突出症是在椎間盤退變的基礎上發生的,而外傷是發病的重要誘因。
(1)腰椎間盤的生理性退變因素:正常的椎間盤富有彈性和韌性,具有強大的抗壓能力。但隨着年齡的增長,椎間盤組織易產生退變,這種退變即老化的過程。一般認爲人在20歲以後,椎間盤即開始退變,髓核的含水量逐漸減少,椎間盤的彈性和抗負荷能力也隨之減退。其中纖維環、軟骨終板、髓核均產生病理性退變。
(2)外傷因素:當椎間盤有了生理性退變或纖維環有了裂隙時,外傷是引起纖維環破裂的主要誘因。若腰椎間盤突然受到擠壓或扭曲,造成髓核壓力增高,可使髓核從纖維環的裂隙突出到椎管內。
(3)站立姿勢不良,特別是脊柱不正,會造成椎間盤受力不均勻,也是造成椎間盤突出的隱伏根源之一
高發人羣

1)年齡方面:本病多發於25~50歲的人羣,佔整個發病人數的75%以上。雖然這個年齡段是人的青壯年時期,但是椎間盤的退化已經開始了。
(2)性別方面:腰椎間盤突出症多見於男性。這是由於男性在社會工作中從事體力勞動的比例大於女性,腰椎負荷亦長期大於女性,從而導致誘發腰椎間盤突出症的機會也較多。
(3)職業方面:本病爲常見病多發病,廣泛地存在於各行各業中,但仍以勞動強度較大的產業多見。此外,長期處於坐位工作的人員亦有相當大的比例患病。
(4)環境方面:長期工作或居住於潮溼及寒冷環境中的人,比較容易發生腰椎間盤突出症。據統計長年從事礦井井下作業的人,患本病的比例較高。
(5)其他方面:腰椎間盤突出症是否與遺傳因素有關呢?目前尚沒有最後結論,但可以肯定的是某些腰椎先天性發育不良的人,如患脊椎側彎、先天性脊椎裂等疾病的人,同時併發腰椎間盤突出症的機會也較多。此外,如孕期婦女,由於特殊的生理原因,導致體重突然增長,加之肌肉相對乏力及韌帶鬆弛,亦是誘發本病的危險時期。
根據髓核的病理階段分爲三期:
突出前期:髓核因退變或損傷可變成碎塊狀物或瘢痕樣的結締組織,變形的纖維環可因反覆的損傷而變薄變軟或產生裂隙。此期病人有腰痛或腰部不適。
突出期:當椎間盤壓力增高時,髓核從纖維環薄弱處或裂隙處突出。突出物壓迫或刺激神經根而產生放射性下肢痛。壓迫馬尾神經時可出現大小便障礙。
突出晚期:腰椎間盤突出後病程較長時,椎間盤本身和鄰近結締組織發生一系列繼發性病理改變,如:椎間盤突出物鈣化;椎間隙變窄,椎體邊緣骨質增生;神經根損害變性;繼發性黃韌帶肥厚;關節突間關節增生;繼發性椎管狹窄。
發病分型
一 根據髓核突出的形態分爲三型:
隆起型:突出物多呈半球狀隆起,表面光滑。
破裂型:突出物不規則,呈碎片狀或菜花樣,常與周圍組織粘連。
遊離型:常因纖維環完全破裂,髓核碎片經破裂處突出,遊離到後縱韌帶下並進入椎管。
二根據髓核突出的方向和部位分五型:目前臨牀上根據髓核突出的方向和部位分爲前方突出、後方突出、側方突出、四周突出、椎體內突出,以後方突出多見。後方突出又分爲旁側型和中央型。
旁側型:髓核突出後位於椎管後側,突出物壓迫神經根,引起下肢根性放射痛。根據突出物的頂點與神經根的關係,旁側型又分爲根肩型、根腋型、根前型。
中央型:髓核從椎間盤的後方中央突出,通過硬脊囊壓迫神經根和馬尾神經而引起神經根或馬尾經的損害。根據髓核的位置,中央型又分爲偏中央型和中央型。
症狀
  腰椎間盤突出症爲腰腿痛常見原因之一,其主要症狀爲腰痛及下肢痛。腰椎間盤突出多見於壯年男性體力勞動者,以工人爲最多,易發於20~40歲之間,平均年齡爲30歲左右,男女之比約爲10~30:1。發病的部位以腰4、5之間最多,腰5骶1次之,腰3、4較少見。腰間盤突出病人多數在開始有腰痛,不久腰痛減輕,下肢出現放射痛。這是因爲當髓核進一步後突後,原來處於緊張狀態的纖維環破裂,使其上的痛覺神經纖維張力減低,故疼痛減輕;也可因髓核進一步突出,經過後縱韌帶直接壓迫神經根,故腿痛加重。疼痛往往自臀部開始,逐漸伸展至小腿後側,後外側及足底外側。當行走、站立或咳嗽時,也同樣加劇放射痛,多數患者經臥牀後可減輕。個別病人由於巨大的椎間盤後突壓迫整個馬尾,出現不完全性雙下肢癱瘓,會陰部麻木和大小便功能障礙。病程較久的患者,常常有主觀的麻木,多數侷限於小腿、足背外側、足跟和足底外側。腰間盤突出急性發作時,椎旁肌肉緊張,可引起步態僵硬,身體向前傾、前屈10~20度及不同程度側傾。患者有腰肌痙攣,患側骨盆向上移,下腰多呈略屈姿勢,常用足尖着地。患者用手扶住臀部,緩慢跛行。腰椎間盤突出症還有一個很重要的體徵是脊柱偏斜。多數患者的腰椎生理前突減少或消失。脊柱側彎產生的原因是一種保護性反應,其目的是減少神經根壓迫和緊張。若後突的髓核處於神經根的外側,則患者軀幹多斜向健側。如果後突髓核處於神經根的內下方,則軀幹多斜向患側,因受壓神經根可離開突出的髓核,從而減輕其症狀。臥位時,由於同樣原因,患者常喜歡臥左側或右側,同時屈曲兩腿,使神經根放鬆。90%以上的腰間盤突出患者脊柱運動受限。這是因爲腰部運動,如站立、走路、彎腰和負重等,都可增加椎間盤的壓力,加重腰腿痛。臨牀症狀明顯的患者大多數在纖維環破裂處有明顯壓痛點。重壓後可沿坐骨神經向下肢放射。壓痛點的發生是由於髓核將神經根推向黃韌帶。如在椎旁施加壓力於黃韌帶,神經根則前後受擠壓,產生局部壓痛和放射痛。坐骨神經壓痛:沿坐骨神經的經路,自臀部至大腿後方過月國窩,沿腓骨頭前下方,至內外踝後方。這些部位可有壓痛,因爲椎間盤的髓核壓迫在神經根上,坐骨神經變得比較敏感,有時壓於有神經的相關分支,也可引起疼痛。
病理徵體檢
直腿高舉試驗:直腿高舉陽性是本病常見的重要體徵。這是因爲髓核突出壓迫神經根或髓核與神經根有粘連。因腰5與骶1神經孔較直,故神經的活動範圍較小。所以在直腿高舉時,均有不同程度的受壓,但並不意味凡是陰性者均能排除椎間盤突出。反之,直腿高舉試驗爲陽性也並不意味都是髓核突出,在這種情況下進行足背屈試驗,具有一定鑑別診斷意義。擡健腿有時也可引起患側小腿疼痛,此椎間盤突出屬腋下型,是因牽拉健側坐骨神經時,椎管骨馬尾神經下降,患側椎間盤壓住神經根所致,故患肢有放射痛,這在臨牀上有意義。
屈頸試驗:患者仰臥,兩下肢伸直,術者一手托住病人枕部,將頭頸前屈至完全屈曲位,再極度屈曲。若腰腿痛加劇,則爲屈頸試驗陽性。這是因爲屈頸時牽拉脊髓或粘連的神經根所致。
下肢痛覺檢查:多數病人在臀部,大腿外側,足背外側或足底外側,疼痛明顯減低或麻木。
膝、跟腱反射:腰椎間盤突出壓迫在神經根上可使感覺遲鈍、運動無力、肌肉萎縮,腱反射減弱或消失,這對定位也有一定意義。L3-L4腰間盤突出往往表現爲膝反射減弱或消失。L5-S1腰椎間盤突出則跟腱反射減弱或消失。L4-L5腰椎間盤後突則膝反射,跟腿反射常正常。有時因突出髓核較大,偏向內側,也可使跟腱反射減弱。
大小便障礙及廣泛的感覺運動影響:如中央型突出,有時由於馬尾神經受壓,常有鞍區感覺減退,甚至消失,有尿頻尿急、大便祕結、腹脹等症狀,甚至產生截癱。如及時處理,可望恢復,否則可能產生嚴重後果。
股神經牽拉試驗:患者取俯臥位,屈膝向上提拉大腿,若出現疼痛即爲陽性,爲牽拉股神經所致。
相關x線檢查
X線檢查爲腰椎間盤突出的診斷有一定意義,結合臨牀可明確診斷。在X線片上可發現腰椎的正常生理前突消失。陳舊的腰椎間盤後突後,間隙也往往有所變狹,椎體邊緣有脣樣增生,有時間隙前狹後寬,這對診斷與定位也有一定幫助。
CT可顯示出三度空間的關係,正常椎間盤後方是凹或平的;椎間盤突出的病人在CT上則明顯可見椎間盤突出。另外CT還可明顯的顯示出椎間盤突出伴有椎管狹窄的病例。
症狀的診斷要點
一)腰痛和一側下肢放射痛是該病的主要症狀。腰痛常發生於腿痛之前,也可二者同時發生;大多有外傷史,也可無明確之誘因。疼痛具有以下特點: 1.放射痛沿坐骨神經傳導,直達小腿外側、足背或足趾。如爲腰3-4間隙突出,因腰4神經根受壓迫,產生向大腿前方的放射痛。 2.一切使腦脊液壓力增高的動作,如咳嗽、噴嚏和排便等,都可加重腰痛和放射痛。 3.活動時疼痛加劇,休息後減輕。臥牀體位:多數患者採用側臥位,並屈曲患肢;個別嚴重病例在各種體位均疼痛,只能屈髖屈膝跪在牀上以緩解症狀。合併腰椎管狹窄者,常有間歇性跛行。(二)脊柱側彎畸形:主彎在下腰部,前屈時更爲明顯。側彎的方向取決於突出髓核與神經根的關係:如突出位於神經根的前方,軀幹一般向患側彎。(三)脊柱活動受限:髓核突出,壓迫神經根,使腰肌呈保護性緊張,可發生於單側或雙側。由於腰肌緊張,腰椎生理性前凸消失。脊柱前屈後伸活動受限制,前屈或後伸時可出現向一側下肢的放射痛。(四)腰部壓痛伴放射痛:椎間盤突出部位的患側棘突旁有侷限的壓痛點,並伴有向小腿或足部的放射痛。
症狀的解釋
。本病主要是由於腰椎間盤各部分(髓核、纖維環及軟骨)尤其是髓核有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變後,在外界因素的作用下,椎間盤的纖維環破裂,髓核組織從破裂之處突出(或脫出)於後方或椎管內,導致相鄰的組織,如脊神經根、脊髓等遭受刺激或壓迫,從而產生腰部疼痛,一般下肢或雙下肢麻木、疼痛,馬尾神經受壓會出現會陰部麻木,刺痛,大小便功能障礙,女性可出現尿失禁,男性出現陽萎,嚴重者出現大小便失控及雙下肢不全性癱瘓等一系列臨牀症狀。
腰椎間盤突出繼發病變
椎間盤突出症可繼發發下發改變:
後關節退變與骨質增生
腰腿痛病史較長的腰椎間盤突出症多合併有後關節的退變和骨質增生。一方面腰椎間盤突出及退變致椎間隙變窄、椎間盤松弛;另一方面,上關節突的骨質增生可使椎間孔進一步狹窄,增加神經根受壓機會。
黃韌帶肥厚、鈣化
慢性勞損可使黃韌帶肥厚>1CM,椎板間黃韌帶肥厚可使椎管狹窄而壓迫硬脊膜囊,關節囊部黃韌帶肥厚可壓迫神經根,產生類似椎間盤突出的徵象。
退行性腰椎管狹窄
腰椎間盤突出或退變造成的椎間隙狹窄、纖維環鬆弛後突、黃韌帶肥厚、椎體後緣和椎間關節的骨質增生都可造成椎管變小,使原來較小的椎管產生狹窄,屬繼發性椎管狹窄。長期反覆的腰痛,酸困,繼而出現間竭性跛行。
退行性腰椎滑脫症
椎間盤突出和退變可導致腰椎不穩和關節突骨關節炎,這兩者是退行腰椎滑脫症的主要原因,都會出現各種腰、腿症狀。
腰椎骨贅形成
骨贅多發生在退變椎間盤的相鄰邊緣,在椎間孔的骨贅和後縱韌帶上的較大的骨贅可壓迫神經根而出現腰椎間盤突出症徵象。
腰椎不穩
腰椎的三關節複合體中的椎間盤的後關節退變,均可導致相互間的影響,使得腰椎出現不穩,無法維持脊柱的穩定,椎體和關節突關節出現增生,最終出現纖維性或骨性強直。所以說腰椎不穩是腰椎間盤退變過程中的一個階段。
椎間盤變窄
在成人隨着髓核含水量的減少,可出現侷限性的椎間盤高度變窄,在腰椎間盤突出時可能加速其進展,椎間隙變窄又可造成後關節的半脫位、關節突過過度移位,引起側隱窩和椎間孔狹窄,從而導致腰間盤突出症的徵象。
腰椎間盤突出症是西醫病名,準確的講,應該稱“腰椎間盤纖維環破裂、髓核脫出症”,中醫學中屬於腰痛範疇。痹症範疇
由於各種原因(如扭傷、勞損等)使腰椎間盤受到擠壓、牽拉和扭轉導致腰椎間盤的纖維環部分或全部破裂,造成髓核向後或後外側脫出,產生腰腿痛等綜合症候羣,稱之爲腰椎纖維環破裂髓核突出,簡稱腰椎間盤突出症。該症多發於中青年人,發病部位以腰4~5椎間盤多見,腰5骶1椎間盤次之,有時上下兩個椎間盤同時發病。
腰椎間盤突出症又稱腰椎間盤破裂症、腰椎間盤脫出症、腰椎軟骨盤突出等等。本病是常見的腰腿痛病之一,本病以青壯年居多,男性多於女性,體力勞動者多於腦力勞動者。腰椎間盤突出症對人體健康危害較大,重者可致人喪失工作能力乃至生活自理能力,給患者帶來很大痛苦。因此,在本病早期就須及時治療,這樣不僅減少病人痛苦,而且療效多佳。
椎間盤的生理作用
腰椎間盤與頸段、胸段椎間盤的功能基本相似,在介入脊柱承受軀幹重量,聯繫肢體,保持整個身體正常的生理姿勢,進行軀幹的各種運動時,腰椎間盤發揮着特殊的功能,具體的功能如下:
(1)保持脊柱的高度,維持身高,隨椎體的發育,椎間盤增長,以此增加了脊柱的長度。
(2)聯結椎間盤上下兩椎體,並使椎體間有一定活動度。
(3)使椎體表面承受相同的力,即使椎體間仍然有一定的傾斜度,但通過髓核半液狀的成分使整個椎間盤承受相同的應力。
(4)緩衝作用。①由於彈性結構特別是髓核具有可塑性,在壓力下可變扁平,使加於其上的力可以平均向纖維環及軟骨板各方向傳遞;②是脊柱吸收震盪的主要結構,起着彈性墊的作用,使由高處墜落或肩、背、腰部突然負荷時,起着力傳導的緩衝作用,起到保護脊髓及腦部重要神經作用。
(5)維持側方關節突一定的距離和高度。
(6)保持椎間孔的大小,正常情況下椎間孔的大小是神經根直徑的3~10倍。
(7)維持脊柱的曲度,不同部位的椎間盤厚度不一,在同一腰椎間盤其前方厚,後方薄,使腰椎出現生理性前凸曲線。
腰椎在人們日常勞動生活中活動度最大,承受來自上肢及軀幹的重力,是最容易產生勞損與外傷的部位,腰椎的椎間盤也最易受到損害。一般認爲腰椎間盤突出症是在椎間盤退變的基礎上發生的,而外傷是發病的重要誘因。
(1)腰椎間盤的生理性退變因素:正常的椎間盤富有彈性和韌性,具有強大的抗壓能力。但隨着年齡的增長,椎間盤組織易產生退變,這種退變即老化的過程。一般認爲人在20歲以後,椎間盤即開始退變,髓核的含水量逐漸減少,椎間盤的彈性和抗負荷能力也隨之減退。其中纖維環、軟骨終板、髓核均產生病理性退變。
(2)外傷因素:當椎間盤有了生理性退變或纖維環有了裂隙時,外傷是引起纖維環破裂的主要誘因。若腰椎間盤突然受到擠壓或扭曲,造成髓核壓力增高,可使髓核從纖維環的裂隙突出到椎管內。
(3)站立姿勢不良,特別是脊柱不正,會造成椎間盤受力不均勻,也是造成椎間盤突出的隱伏根源之一
高發人羣

1)年齡方面:本病多發於25~50歲的人羣,佔整個發病人數的75%以上。雖然這個年齡段是人的青壯年時期,但是椎間盤的退化已經開始了。
(2)性別方面:腰椎間盤突出症多見於男性。這是由於男性在社會工作中從事體力勞動的比例大於女性,腰椎負荷亦長期大於女性,從而導致誘發腰椎間盤突出症的機會也較多。
(3)職業方面:本病爲常見病多發病,廣泛地存在於各行各業中,但仍以勞動強度較大的產業多見。此外,長期處於坐位工作的人員亦有相當大的比例患病。
(4)環境方面:長期工作或居住於潮溼及寒冷環境中的人,比較容易發生腰椎間盤突出症。據統計長年從事礦井井下作業的人,患本病的比例較高。
(5)其他方面:腰椎間盤突出症是否與遺傳因素有關呢?目前尚沒有最後結論,但可以肯定的是某些腰椎先天性發育不良的人,如患脊椎側彎、先天性脊椎裂等疾病的人,同時併發腰椎間盤突出症的機會也較多。此外,如孕期婦女,由於特殊的生理原因,導致體重突然增長,加之肌肉相對乏力及韌帶鬆弛,亦是誘發本病的危險時期。
根據髓核的病理階段分爲三期:
突出前期:髓核因退變或損傷可變成碎塊狀物或瘢痕樣的結締組織,變形的纖維環可因反覆的損傷而變薄變軟或產生裂隙。此期病人有腰痛或腰部不適。
突出期:當椎間盤壓力增高時,髓核從纖維環薄弱處或裂隙處突出。突出物壓迫或刺激神經根而產生放射性下肢痛。壓迫馬尾神經時可出現大小便障礙。
突出晚期:腰椎間盤突出後病程較長時,椎間盤本身和鄰近結締組織發生一系列繼發性病理改變,如:椎間盤突出物鈣化;椎間隙變窄,椎體邊緣骨質增生;神經根損害變性;繼發性黃韌帶肥厚;關節突間關節增生;繼發性椎管狹窄。
發病分型
一 根據髓核突出的形態分爲三型:
隆起型:突出物多呈半球狀隆起,表面光滑。
破裂型:突出物不規則,呈碎片狀或菜花樣,常與周圍組織粘連。
遊離型:常因纖維環完全破裂,髓核碎片經破裂處突出,遊離到後縱韌帶下並進入椎管。
二根據髓核突出的方向和部位分五型:目前臨牀上根據髓核突出的方向和部位分爲前方突出、後方突出、側方突出、四周突出、椎體內突出,以後方突出多見。後方突出又分爲旁側型和中央型。
旁側型:髓核突出後位於椎管後側,突出物壓迫神經根,引起下肢根性放射痛。根據突出物的頂點與神經根的關係,旁側型又分爲根肩型、根腋型、根前型。
中央型:髓核從椎間盤的後方中央突出,通過硬脊囊壓迫神經根和馬尾神經而引起神經根或馬尾經的損害。根據髓核的位置,中央型又分爲偏中央型和中央型。
症狀
  腰椎間盤突出症爲腰腿痛常見原因之一,其主要症狀爲腰痛及下肢痛。腰椎間盤突出多見於壯年男性體力勞動者,以工人爲最多,易發於20~40歲之間,平均年齡爲30歲左右,男女之比約爲10~30:1。發病的部位以腰4、5之間最多,腰5骶1次之,腰3、4較少見。腰間盤突出病人多數在開始有腰痛,不久腰痛減輕,下肢出現放射痛。這是因爲當髓核進一步後突後,原來處於緊張狀態的纖維環破裂,使其上的痛覺神經纖維張力減低,故疼痛減輕;也可因髓核進一步突出,經過後縱韌帶直接壓迫神經根,故腿痛加重。疼痛往往自臀部開始,逐漸伸展至小腿後側,後外側及足底外側。當行走、站立或咳嗽時,也同樣加劇放射痛,多數患者經臥牀後可減輕。個別病人由於巨大的椎間盤後突壓迫整個馬尾,出現不完全性雙下肢癱瘓,會陰部麻木和大小便功能障礙。病程較久的患者,常常有主觀的麻木,多數侷限於小腿、足背外側、足跟和足底外側。腰間盤突出急性發作時,椎旁肌肉緊張,可引起步態僵硬,身體向前傾、前屈10~20度及不同程度側傾。患者有腰肌痙攣,患側骨盆向上移,下腰多呈略屈姿勢,常用足尖着地。患者用手扶住臀部,緩慢跛行。腰椎間盤突出症還有一個很重要的體徵是脊柱偏斜。多數患者的腰椎生理前突減少或消失。脊柱側彎產生的原因是一種保護性反應,其目的是減少神經根壓迫和緊張。若後突的髓核處於神經根的外側,則患者軀幹多斜向健側。如果後突髓核處於神經根的內下方,則軀幹多斜向患側,因受壓神經根可離開突出的髓核,從而減輕其症狀。臥位時,由於同樣原因,患者常喜歡臥左側或右側,同時屈曲兩腿,使神經根放鬆。90%以上的腰間盤突出患者脊柱運動受限。這是因爲腰部運動,如站立、走路、彎腰和負重等,都可增加椎間盤的壓力,加重腰腿痛。臨牀症狀明顯的患者大多數在纖維環破裂處有明顯壓痛點。重壓後可沿坐骨神經向下肢放射。壓痛點的發生是由於髓核將神經根推向黃韌帶。如在椎旁施加壓力於黃韌帶,神經根則前後受擠壓,產生局部壓痛和放射痛。坐骨神經壓痛:沿坐骨神經的經路,自臀部至大腿後方過月國窩,沿腓骨頭前下方,至內外踝後方。這些部位可有壓痛,因爲椎間盤的髓核壓迫在神經根上,坐骨神經變得比較敏感,有時壓於有神經的相關分支,也可引起疼痛。
病理徵體檢
直腿高舉試驗:直腿高舉陽性是本病常見的重要體徵。這是因爲髓核突出壓迫神經根或髓核與神經根有粘連。因腰5與骶1神經孔較直,故神經的活動範圍較小。所以在直腿高舉時,均有不同程度的受壓,但並不意味凡是陰性者均能排除椎間盤突出。反之,直腿高舉試驗爲陽性也並不意味都是髓核突出,在這種情況下進行足背屈試驗,具有一定鑑別診斷意義。擡健腿有時也可引起患側小腿疼痛,此椎間盤突出屬腋下型,是因牽拉健側坐骨神經時,椎管骨馬尾神經下降,患側椎間盤壓住神經根所致,故患肢有放射痛,這在臨牀上有意義。
屈頸試驗:患者仰臥,兩下肢伸直,術者一手托住病人枕部,將頭頸前屈至完全屈曲位,再極度屈曲。若腰腿痛加劇,則爲屈頸試驗陽性。這是因爲屈頸時牽拉脊髓或粘連的神經根所致。
下肢痛覺檢查:多數病人在臀部,大腿外側,足背外側或足底外側,疼痛明顯減低或麻木。
膝、跟腱反射:腰椎間盤突出壓迫在神經根上可使感覺遲鈍、運動無力、肌肉萎縮,腱反射減弱或消失,這對定位也有一定意義。L3-L4腰間盤突出往往表現爲膝反射減弱或消失。L5-S1腰椎間盤突出則跟腱反射減弱或消失。L4-L5腰椎間盤後突則膝反射,跟腿反射常正常。有時因突出髓核較大,偏向內側,也可使跟腱反射減弱。
大小便障礙及廣泛的感覺運動影響:如中央型突出,有時由於馬尾神經受壓,常有鞍區感覺減退,甚至消失,有尿頻尿急、大便祕結、腹脹等症狀,甚至產生截癱。如及時處理,可望恢復,否則可能產生嚴重後果。
股神經牽拉試驗:患者取俯臥位,屈膝向上提拉大腿,若出現疼痛即爲陽性,爲牽拉股神經所致。
相關x線檢查
X線檢查爲腰椎間盤突出的診斷有一定意義,結合臨牀可明確診斷。在X線片上可發現腰椎的正常生理前突消失。陳舊的腰椎間盤後突後,間隙也往往有所變狹,椎體邊緣有脣樣增生,有時間隙前狹後寬,這對診斷與定位也有一定幫助。
CT可顯示出三度空間的關係,正常椎間盤後方是凹或平的;椎間盤突出的病人在CT上則明顯可見椎間盤突出。另外CT還可明顯的顯示出椎間盤突出伴有椎管狹窄的病例。
症狀的診斷要點
一)腰痛和一側下肢放射痛是該病的主要症狀。腰痛常發生於腿痛之前,也可二者同時發生;大多有外傷史,也可無明確之誘因。疼痛具有以下特點: 1.放射痛沿坐骨神經傳導,直達小腿外側、足背或足趾。如爲腰3-4間隙突出,因腰4神經根受壓迫,產生向大腿前方的放射痛。 2.一切使腦脊液壓力增高的動作,如咳嗽、噴嚏和排便等,都可加重腰痛和放射痛。 3.活動時疼痛加劇,休息後減輕。臥牀體位:多數患者採用側臥位,並屈曲患肢;個別嚴重病例在各種體位均疼痛,只能屈髖屈膝跪在牀上以緩解症狀。合併腰椎管狹窄者,常有間歇性跛行。(二)脊柱側彎畸形:主彎在下腰部,前屈時更爲明顯。側彎的方向取決於突出髓核與神經根的關係:如突出位於神經根的前方,軀幹一般向患側彎。(三)脊柱活動受限:髓核突出,壓迫神經根,使腰肌呈保護性緊張,可發生於單側或雙側。由於腰肌緊張,腰椎生理性前凸消失。脊柱前屈後伸活動受限制,前屈或後伸時可出現向一側下肢的放射痛。(四)腰部壓痛伴放射痛:椎間盤突出部位的患側棘突旁有侷限的壓痛點,並伴有向小腿或足部的放射痛。
症狀的解釋
。本病主要是由於腰椎間盤各部分(髓核、纖維環及軟骨)尤其是髓核有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變後,在外界因素的作用下,椎間盤的纖維環破裂,髓核組織從破裂之處突出(或脫出)於後方或椎管內,導致相鄰的組織,如脊神經根、脊髓等遭受刺激或壓迫,從而產生腰部疼痛,一般下肢或雙下肢麻木、疼痛,馬尾神經受壓會出現會陰部麻木,刺痛,大小便功能障礙,女性可出現尿失禁,男性出現陽萎,嚴重者出現大小便失控及雙下肢不全性癱瘓等一系列臨牀症狀。
腰椎間盤突出繼發病變
椎間盤突出症可繼發發下發改變:
後關節退變與骨質增生
腰腿痛病史較長的腰椎間盤突出症多合併有後關節的退變和骨質增生。一方面腰椎間盤突出及退變致椎間隙變窄、椎間盤松弛;另一方面,上關節突的骨質增生可使椎間孔進一步狹窄,增加神經根受壓機會。
黃韌帶肥厚、鈣化
慢性勞損可使黃韌帶肥厚>1CM,椎板間黃韌帶肥厚可使椎管狹窄而壓迫硬脊膜囊,關節囊部黃韌帶肥厚可壓迫神經根,產生類似椎間盤突出的徵象。
退行性腰椎管狹窄
腰椎間盤突出或退變造成的椎間隙狹窄、纖維環鬆弛後突、黃韌帶肥厚、椎體後緣和椎間關節的骨質增生都可造成椎管變小,使原來較小的椎管產生狹窄,屬繼發性椎管狹窄。長期反覆的腰痛,酸困,繼而出現間竭性跛行。
退行性腰椎滑脫症
椎間盤突出和退變可導致腰椎不穩和關節突骨關節炎,這兩者是退行腰椎滑脫症的主要原因,都會出現各種腰、腿症狀。
腰椎骨贅形成
骨贅多發生在退變椎間盤的相鄰邊緣,在椎間孔的骨贅和後縱韌帶上的較大的骨贅可壓迫神經根而出現腰椎間盤突出症徵象。
腰椎不穩
腰椎的三關節複合體中的椎間盤的後關節退變,均可導致相互間的影響,使得腰椎出現不穩,無法維持脊柱的穩定,椎體和關節突關節出現增生,最終出現纖維性或骨性強直。所以說腰椎不穩是腰椎間盤退變過程中的一個階段。
椎間盤變窄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