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幾招應對亞健康

時間: 2011-06-24

  症狀:大把掉髮,髮色乾枯,毫無光澤。

  方法:用手指肚敲打頭部,又稱“鳴天鼓”,可健腦護髮。還可用手指肚梳頭養髮,每次只需兩分鐘,一天兩次,堅持兩週,就會有效。

  症狀:整體不胖,局部臃腫,尤其是大腿、臀部和腰部,由於加班、疲勞、懶惰等原因,

無法按時運動。

  方法:消除腰部“游泳圈”可於睡前平躺,用空拳敲打腰側贅肉,每次三百下。減腿和臀部贅肉,可跪地板上爬,堅持一月,效果明顯。

視力下降

  症狀:由於常盯電腦,看東西模糊,眼睛乾澀發癢,眼裏有血絲。

  方法:耳垂上戴耳環的小孔,是“明目穴”,平常多用手指揉捏此穴,每次兩分鐘,揉時要閉眼睛。

  症狀:事情多、任務重時,容易氣血上涌,明明知道此刻需要平心靜氣,卻越想越着急。

  方法:宣泄。選擇你愛聽的音樂,隨着音樂的節奏,用十個手指肚敲打你的電腦桌。敲到手微痛即可。十指連心,“十宣”穴位於此處,可宣泄心中鬱結之氣。 安神補腦湯製作方法:

  1.桂圓蓮子湯:取桂圓、蓮子各二兩煮成湯,具有養心、寧神、健脾、補腎的功效,最適合於中老年人、長期失眠者服用。

  2.靜心湯:龍眼肉、川丹蔘各三錢,以兩碗水煎成半碗,睡前30分鐘服用。可達到鎮靜的效果,尤其對心血虛衰的失眠者,功效較佳。

  3.安神湯:將生百合五錢蒸熟,加入一個蛋黃,以200毫升水攪勻,加入少許冰糖,煮沸後再以50毫升的涼開水攪勻,於睡前一小時飲用。

  4.酸棗仁湯:酸棗仁三錢搗碎,水煎,每晚睡前一小時服用。酸棗仁能抑制中樞神經系統,有較恆定的鎮靜作用。對於血虛所引起的心煩不眠或心悸不安有良效。

  5.三味安眠湯:酸棗仁三錢,麥冬、遠志各一錢,以水500毫升煎成50毫升,於睡前服用。以上三種藥材均有寧心、安神、鎮靜的作用,混合有催眠的效果。

6.養心粥:取黨蔘35克,去核紅棗10枚、麥冬、茯神各10克,以2000毫升的水煎成500毫升,去渣後,與洗淨的米和水共煮,米熟後加入紅糖服用。對於心跳加快、健忘、失眠、多夢者有明顯療效。

世界食療養生九法 

 

    現如今,人們越來越崇尚健康天然的治療方法,比如通過飲食來治療疾病。下面是世界上最流行的九種食療方法。食療須長期堅持纔有用。

  1.紅蘿蔔治痛風:東北一種特殊的紅蘿蔔富含大量的鉀、磷、硒、活性酶、維生素c、維生素k等物質,對人體的酸鹼平衡的調節具有很好的效果。紅蘿蔔分爲雌性大紅蘿蔔和雌雄同株兩種,其中雌性蘿蔔的功效要優於雌雄同株的。

  2..紅茶防治流感 日本科學家用比一般紅茶水濃度淡的紅茶液在病毒感染區浸泡5秒,該病毒就會失去感染力。爲此,研究人員提出:在流感高發季節,人們常飲紅茶或堅持用紅茶水漱口可以預防流感。

  3.維生素B6防治糖尿病 法國、意大利及日本均有報道,維生素B6低於正常值的糖尿病患者,每日供給100毫克維生素B6,6周後四肢麻木及疼痛等症狀會減輕或消失。平時多吃糙米、麪粉、蛋、白菜、乾酵母等富含維生素B6的食物,同樣對防治糖尿病有效。

  4.牛奶防治支氣管炎 美國學者最近的一項調查統計發現,吸菸者患慢性支氣管炎的人有31.7%是從來不喝牛奶的,而每天喝牛奶的吸菸者中患支氣管炎的人卻低於20%。牛奶中所含的大量維生素A可保護支氣管和支氣管壁,使之減少發炎的危險。牛奶雖然好處多多,但是小心哦!

  5.蜂王漿防治關節炎 英國科學家對200名關節炎患者進行研究後得出一個新結論:每天服用一次蜂王漿的關節炎患者,其疼痛減輕程度高達50%,關節靈活度也改善了17%。

  6.橘汁防治尿道感染 美國婦產科醫生研究認爲,易患尿道感染的人,每天喝300毫升的橘汁,有助防治尿道感染,其效果比單純飲水要好。

  7.南瓜子防治前列腺病 美國研究人員最近發表的一篇科研論文指出,每天堅持吃一把南瓜子(50克左右),可治療前列腺肥大,明顯改善第三期病情。因爲南瓜子中的活性成分可消除前列腺初期的腫脹,同時還有預防前列腺癌的作用。

  8.澱粉類食物防治腸癌 英國劍橋大學的研究表明,澳大利亞結腸癌發生率是中國人的4倍,其主要原因就是澳大利亞人攝入的澱粉少。專家們指出,香蕉、土豆、豌豆等富含澱粉類食物中的丁酸鹽能直接抑制大腸細菌繁殖,是癌細胞生長的強效抑制物質。

  9.菠菜防治視網膜退化 美國哈佛大學最近的一項研究表明,每週吃2~4次菠菜,可降低視網膜退化的危險。據稱,菠菜保護視力的關鍵是類胡蘿蔔素,此化合物存在於綠葉蔬菜中,可防止太陽光對視網膜的損害。

  低鹽飲食是食療基礎

  可以說,低鹽飲食是絕大多數的腎臟疾病患者飲食治療的基礎。低鹽飲食嚴格講就是限制鈉的飲食。因此所有含鈉高的食物都應限制。高鈉食物主要有兩大類:一是食鹽、味精、醬油、醬等調味品;二是各種鹽脯制食品,如各式脯菜、鹹菜、臘肉、臘魚、板鴨、香腸、紅腸等。每日食鹽量控制在2~3克(中號牙膏蓋爲1克)或醬油10~15毫升。低鹽飲食禁用第二類食物。味精的含鈉量是食鹽的一半,也必須注意限量使用。此外,各種面制食品中一般也含有一定量的鈉(小蘇打),因此也應限量食用。由於各種天然新鮮食物的含鈉量都很低,因而只要注意限制調味品的使用,即少用鹽、味精和醬油,多用糖、醋,低鹽飲食是不難做到的。此外,中藥"秋石"和市售低鈉鹽都可以用來增加鹹味。但是,它們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鉀,因此應當諮詢醫師。在少尿或無尿、腎功能衰竭晚期時應慎用或不用,以免導致高鉀血癥。低鹽飲食主要適用於有腎病綜合徵、高血壓和少尿的腎臟病患者,是臨牀上最常用的腎臟病飲食。但是,以腎小管損害爲主的腎臟病患者一般不能採用低鹽飲食。因爲這些疾病時可能會發生鈉在尿液中丟失過多,導致低鈉血癥和血容量不足等問題出現。故此時應注意補充鈉,宜進食高鈉食物。

健康養生之道:對頸椎有益的保健運動

不良睡姿,包括俯臥、半俯臥、將上下段身體扭轉而睡、偏愛睡某一側等,都對頸椎有害。

  蛙泳、羽毛球等鍛鍊方式對頸椎有益,工作學習間歇還可做做頸部的保健操。

  蛙泳:需要擡頭換氣、頸部後伸,不但鍛鍊了頸項部的肌肉,還可把突出的椎間盤壓回去,長期堅持甚至可以治癒輕度的頸椎間盤突出。

  羽毛球:在打高球時經常要擡頭看球,腰部後伸,也有類似蛙泳的治療效果。

  頸保健操:每工作或學習一個多小時左右,就要放鬆一下頸椎:雙手抱頭,頭部向後用力,頸部後伸,抱頭的雙手向前用力對抗,堅持幾秒鐘後放鬆,然後再做下一次,持續2~3分鐘;然後再做頭部的後伸、側屈和環轉運動,持續2~3分鐘。

日常生活中引起偏頭痛的常見原因

 現代人經常出現緊張性頭疼或偏頭痛。如下總結幾種常見的誘發原因。

  天氣過熱。當氣溫升高時,各種頭疼發作的可能性明顯增高。快下雨時,頭疼發作率會有輕微下降。

  氣味過濃。即使好聞的氣味,濃度過高也會引發偏頭痛,如油漆、粉塵、香水和某些花。

  頭飾不當。如果馬尾辮梳得過緊,會對頭皮施加壓力從而引發頭疼。頭巾、髮卡和過於緊繃的帽子也會造成頭疼。解決的辦法就是讓頭髮自然垂落。

  不良體態。包括聳肩、坐在沒靠背或靠背過低的椅子上、電腦顯示器的位置過低或過高,或是接電話時把聽筒夾在肩膀上。

  奶酪、紅酒、冷葷菜。奶酪放置過久會引起蛋白質分解,釋放出酪胺,食用之後會引發頭疼。紅酒和冷葷菜(如涼肉卷)中也含有酪胺,不應過量食用。

健康生活小常識:中醫養生的常見誤區

 對於中醫養生,人們常會有各種各樣的誤解,以下來看看生活日常生活中人們對中醫養生

常見的三大誤區。

誤區一:養生不關年輕人的事

切勿認爲養生僅是爲了長壽,或認爲養生只是老年人的事。養生在於調和陰陽,流通氣血,保證人體的健康,同時也提高心理的調適能力。現代人的壓力大了,亞健康狀態越來越呈現年輕化,因此對於任何年齡的人來講,養生是必不可少的。

誤區二:看中醫就是吃中藥

西醫將人體當做機器,如某個部件損壞,就更換維修。而中醫則將身體與精神當做一體,陰陽二氣互立互存,因此中醫在治療疾病時,往往是將身體恢復到陰陽平衡的狀態,疾病也就治癒了。所以預防疾病中醫更有效。主要調整途徑有內服和外敷,及各種中醫養生方法。

誤區三:輕微不舒服就趕緊吃藥

“是藥三分毒”,中藥也不例外,頻繁吃藥會降低人體自身的免疫力。而人體免疫功能有很強的抗病毒能力及自我恢復能力,因此要健康,增強自己抵抗能力非常重要。要懂得一些中醫保健知道,既能防患於未然,也可自行調養恢復。嘉道國際提醒:養生方法因人而異,切不可盲目亂試。

中醫保健知識:如何預防夏季上火症狀

傳統中醫認爲,夏季是一年之中陽氣最旺盛的季節,也是最容易出現“上火”的症狀。炎熱的天氣,“上火”主要表現爲頭暈、頭痛、食慾不振、喉嚨腫痛、牙齦腫痛、全身無力等症狀。

  “火”是中醫所講的內火。現代醫學解釋爲各種地熱能引起身體代謝產物和有毒物質在體內積滯所產生的病症。原因有:1、夏季溫氣高,人體水分通過出汗、呼吸而大量流失,造成組織失水過多、腎臟排毒功能及肝臟解毒功能減弱,從而引起各類有毒物質積累在體內;2、飲食不當,吃過多的油炸、燒烤等富含脂肪的食物;3長期吃補品而造成的副作用;4、各類因素引起身體免疫功能下降,從而引起細菌及病毒的感染。

  夏季如何預防“上火”呢?應注意四點:

1、學會調情志,中醫認爲心主血脈、思維、神情,因此在夏季,應調暢情聲,才能心神安寧、思維敏捷,應正面看待事物,擁有陽光心態;

2、注意飲食搭配適當,少吃辛辣、油炸食品,多吃蔬菜、水果,多飲水或清熱飲料如綠茶、桑菊沖劑等,保證足夠的有效循環量,達到活血化瘀,清火排毒的目的;

3、要建立合理科學的生活規律和良好的生活習慣,注意勞逸結合,保障機體的平衡,維持正常免疫功能;

4、如已“上火”應注意休息,多飲水,必要時應在醫師的指導下服用牛黃解毒丸等消炎抗菌藥物。

上一篇:秋季養生@護膚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