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姿百態頸椎病是亞健康的元兇

時間: 2011-04-21

1、椎動脈型頸椎病的診斷診據是什麼?
  (1)中年以上的病人,經常因爲頭頸部體位的改變而致眩暈,噁心,頭痛及視力減退。另外,病人可以伴有神經根刺激症狀。
  (2)發病時病人頸部活動常常受限;作頸部較大的旋轉、後伸活動時引起眩暈症狀。
  (3)作後頸部觸診檢查時,可以發現部分病人上頸椎或其他患椎有移位,相應的關節囊部腫脹和壓痛。
  (4)頸椎正側位及斜位X線平片可以發現患椎病理性移位。
  (5)部分病人在患側鎖骨上部可以聽到椎動脈血流受阻的聲音。

2、椎動脈型頸椎病有什麼典型症狀?
  (1)眩暈
  眩暈是椎動脈型頸椎病病人的常見症狀。病人因爲頸部的伸展或旋轉而改變體位誘發眩暈症狀。前庭神經核缺血性病變引起的眩暈,一般持續時間較短,數秒至數分鐘即消失,發病時病人可有輕度失神及運動失調,表現爲行走不穩或斜向一方;迷路缺血性病變引起的眩暈不伴意識障礙。前庭神經病變引起的眩暈性屬中樞性眩暈症;迷路缺血性病變屬周圍性眩暈症。部分病人噁心感,急性發病時病人不能擡頭,少數人有複視、眼顫、耳鳴及耳聾等症狀。

  在體徵方面,發病時病人頸部活動受限,作頸部旋轉或活動可引起眩暈、噁心或心慌等症狀;部分病人在患側鎖骨上聽診檢查能聽到椎動脈因爲扭曲、血流受陰引起的雜音。後頸部拇指觸診能摸及患椎向一側呈旋轉移位,同時棘突及移位的關節突關節部有明顯壓痛。

  (2)頭痛
  椎動脈型頸椎病的病人在發病時,頭痛和眩暈症狀一般同時存在。其中枕大神經病變是引起頭痛的主要原因。因爲椎動脈分支枕動脈供給枕大神經,臨牀上椎動脈痙攣引起枕大神經缺血而出現枕大神經,臨牀上椎動脈痙攣引起枕大神經缺血而出現枕大神經支配區頭痛症狀,爲間歇性跳痛,從一側後頸部向枕部及半側頭部放射,並有灼熱感,少數病人有痛覺過敏,摸及部即感疼痛明顯。另外,副神經周圍支配的斜方肌,其根性的病變或該肌外傷後可引起斜方肌痙攣,而從斜方肌穿出的枕大神經支受到擠壓誘發臨牀症狀,寰椎或樞椎發生移位時出可刺激從中穿出的枕大神經而發頭痛。
3、如何認識椎動脈型頸椎病的生理病理?
  (1)骨刺的影響
  因爲頸6以上有增生的骨刺時,如椎間盤病變,可以刺激椎動脈痙攣,也可以壓迫使其管腔狹窄。

  (2)血管的變異
  在正常情況下,椎動脈管徑大小是頸動脈的二分之一。約爲4mm,且左右動脈相等,保證腦部正常的供血量,在病理情況下,如椎動脈受到刺激。發生痙攣或狹窄,可以出現供血不足的症狀。

  (3)血管的病變
  頸椎病與動脈硬化的發病年齡相同,均在中年以上,動脈硬化的粥樣斑好於椎動脈從鎖骨下動脈的分支處即第一段見於兩橫突之間;第三段、第四段更次之。基底動脈中間不拐彎,在其起點、終點及分支處由於血液匯流、形成旋渦,容易損傷血管的內膜而形成粥樣斑。這樣,動脈粥硬化之後很容易受到頸椎病骨刺的影響而產生供血不足的症狀。另外,因爲頸椎間盤發生變性而椎間隙變窄時,頸椎變短而椎動脈相對變長,當椎動脈有畸形或動脈硬化時,無論是頸部活動的牽拉,還是血流的衝擊,都可以使頸動脈變長而扭曲影響正常血液循環。
4、頸部活動與椎動脈型頸椎病發病有何關係?
  (1)在正常情況下,轉頭時雖可使一側椎動脈的血運減少,但另一側椎動脈可以代償,因而不會出現症狀,在病理情況下,關於轉頭使一側椎動脈的血運減少有兩種解釋。
  ①同側供血減少:當向右側時,左側的寰椎下關節面則向前向下方滑動,右側椎動脈扭曲變窄。
  ②對側供血減少:由於椎動脈繞經寰椎橫突,由枕骨大孔穿人硬腦膜,因此它相對固定。當轉頭時,寰椎也隨之活動,將對側椎動脈推出橫突孔而阻礙血流。

1、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臨牀症狀
  (1)頸肩部疼痛和手指麻木感
  疼痛爲根性病變的主要症狀。急性期病人活動頭頸部可以引起頸、肩、臂部痛,或呈上肢放射痛,常伴手指麻木感,晚間痛重,影響休息。少數病人爲防止觸碰頸部加重症狀,用手保護患部。對急性發病病人,需注意檢查是否爲頸椎間盤突出病變。慢性發病病人多感頸部或肩背部痠痛,上肢根性疼痛或指端有麻木感。此外尚有上肢肌力減弱、肌肉萎縮。部分病人患肢可呈現腫脹,皮膚呈暗紅或蒼白色。風寒及勞損可爲發病的誘因,部分病人無明顯誘因而逐漸發病。臂叢神經根部不同病變部位引起不同的疼痛區:頸5神經根病變其疼痛區爲三角肌分佈區,頸6神經根病變,其向三角肌部及前臂橈側及拇指放射;頸7神經病變,沿上臂及前臂後方向中指放射;頸8神經根病變,沿上臂及前臂內側向無名指、小指放射;而胸襟的神經根病變引起上臂內側疼痛。

  (2)肌力減弱
  上肢肌力減弱爲運動神經受損引起的症狀,表現爲病人持物時費力,部分病人持物時易脫落。肢體骨骼肌由2根以上的神經共同支配,單獨神經受損表現爲輕度肌力減弱,主要的神經根受累可出現明顯的運動功能障礙。

  (3)頸部肌肉緊張
  頸椎病病人常有頸部發板的症狀。頸神經根受到刺激,可反射地引起所支配的頸、肩部肌肉張力增高或痙攣。在急性期,檢查多可現病人後頸部一側或雙側甩肉緊張,局部有壓痛。

2、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診斷
  診斷神經根型頸椎病,主要根據病人主訴中的根性症狀、上肢腱反射及痛覺改變等體徵、後頸部棘突位置等觸診及頸椎X線片,大部分病人可以得到及時診斷。
  (1)症狀及體徵
  一般患者都主訴頸、肩、臂部的疼痛和手指的麻木。急性期會出現頸肌緊張,頸部活動受限。頸部體位改變可以誘發或加重症狀。部分病人前臂及手部肌肉出現萎縮現象。椎間孔壓迫試驗陽性,臂叢神經牽拉試驗可呈陽性。部分病人伴有眩暈症狀。

  (2)後頸部觸診檢查
  患椎的棘突大多數都有病理性移位、壓痛,相應的關節突關節腫脹,明顯壓痛,這是重要的診斷依據。

  (3)頸椎X線平片檢查
  通過觀察患者的正側位片和斜位片,除發現椎體後緣及Luschka關節部骨質增生外,部分病例可郵患椎移位而引起的頸椎位置改變。臨牀醫生可以依據頸椎病的症狀和體徵,而對其頸椎病的定位作出診斷。 
3、頸椎神經根型的發病機理
  (1)神經根局部的刺激和壓迫因素
  頸椎因爲退行性病理變化,在病程較長時,病人的頸椎容易引起頸椎骨質增生,而轉變爲神經根病變的因素之一,在椎間孔部Luschka關節或關節突部骨質神經根硬膜袖部可繼發炎症反應導致局部血管滲透性增加和循環障礙,根袖部繼發肥厚,粘連及纖維化病變。神經根可呈扭曲變形,爲引起神經根性頸椎病的重要因素。

  (2)患椎移位
  因爲頸椎間盤、關節突關節、關節囊及其周圍的韌帶等軟組織勞損,常可促使一部分頸椎失去其穩定性。頸、肩部肌肉部組織損傷,導致雙側軟組織肌力失去平衡,而引起頸椎發生移俠,臨牀上常見患椎向一側呈旋轉移位,使椎間孔橫徑變小,因而刺激和壓迫神經根而產生症狀。

  (3)神經根動脈供血不足
  頸神經根動脈是一根營養動脈,可以因爲Luschka關節產生肌贅或患椎的旋轉和後移,而使椎間孔橫徑變小,使其神經根前面的前根動脈受壓,這樣,因爲神經根的缺血性病變而出現症狀。

  (4)頸部前斜角肌痙攣
  前斜角肌收縮時,位於前、中斜角甩間的臂叢神經和鎖骨下脈受壓,病人有自肩部至上肢的放射痛症狀,尺神經支配區有麻木感,上肢皮溫較低,並因爲肌肉的痙攣而頸部活動受限。

1、什麼是頸型頸椎病  
  頸型頸椎病臨牀上極爲常見,是最早期的頸椎病,也是其他各型頸椎病共同的早期表現。 以頸部症狀爲主,故又稱局部型。由於症狀較輕,往往重視不夠,以致反覆發作而使病加重,不少反 復落枕的病人多屬此型。以往不少人不承認此型.因而在文獻中提到的較少。

  頸型頸椎病,又稱韌帶關節囊型頸椎病,急性發作時常被俗稱落枕。該型頸椎病多因睡眠時枕頭高度不合適或睡姿不當,頸椎轉動超過自身的可動限度,或由於頸椎較長時間彎曲,一部分椎間盤組織逐漸移向伸側,刺激神經根,而引起疼痛。落枕也不排除非頸椎因素。如頸部股肉受寒出現風溼性肌炎、項背肌勞損或頸部突然扭轉等,亦可導致落枕樣症狀。

2、頸型頸椎病症狀

  以頸部本能、痛、脹及不適感爲主,常在清晨醒後出現或起牀時發覺擡頭困難,患者常訴說頭頸不知放在何種位置爲好。約半數以病人頸部活動受限或強迫體位,個別病人上肢可有短暫的感覺異常。活動時疼痛加劇,休息可以緩解。

  此型頸椎病病程較長,可持續數月甚至數年,且常反覆發作或時輕時重。慢性病程患者主訴頭部轉動時發生奇異的響聲。發作時,患者頭部偏向患側,以緩解疼痛及不適。

  從大量的臨牀觀察證實, 此型實際上是頸椎病的最初階段,也是治療的最有利時機。因而這個類型的提出,對於頸椎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義。

  本病緣於頸椎退變的開始,由於髓核與纖維環的脫水、變性與張力降低,進而引起椎間隙的鬆動與不穩。椎節的失穩不僅引起頸椎局部的內外平衡失調及頸肌防韌性痙攣,且直接刺激分佈於後縱韌帶及兩例根袖處的竇椎神經末梢,並出現頸部症狀。

  臨牀上以青壯年發病居多,少數人可在45歲以後才首次發病。主要表現爲局部疼痛,頸部不適感及活動受限等。常訴說不知把頭部放在什麼位置爲好,症狀常於晨起,勞、姿勢不正及寒冷刺激後突然加劇。早期可有頭頸、肩背部疼痛,有時疼痛劇烈.不敢觸碰頸肩部,觸壓則痛,約有半數病人頭頸部不敢轉動或歪向一例,轉動時往往和軀幹一同轉動。頸項部肌肉可有痙攣,有明顯的壓痛。急性期過後常常感到頸肩部和上背部痠痛。病人常自訴頸部易於疲勞。不能持久看書、看電視等;有時可感頭痛,後枕部疼痛,或晨起後脖子發緊、發僵,活動不靈或活動時頸部出現響聲,少數病人可出現短暫的反射性上肢和手部疼痛.脹麻。

3、X線檢查診斷

       X線檢查除頸椎生理曲度變直或消失外,正位片可見相鄰鉤椎關節間隙不等寬,兩側應力位片上約有l/3病例椎間隙鬆動。少數病例可看到椎體邊緣增生和項韌帶鈣化等表現,但也有的病人X線片上沒有改變或僅有頸椎生理曲線的改變。頸椎病亞健康--早衰--情緒不穩--嚴重影響生活工作質量。
  頸椎病隱襲發作,早中期易被忽視,晚期有致癱危險。
  頸椎病是引起血壓不穩、心腦血管病及慢性五官科疾病的重要原因。
  頸椎病引起頭痛、眩暈、耳鳴、視物模糊、記憶力差、反應遲鈍等。
  頸椎病引起心慌、胸悶、氣短、呃逆、心率失常、房顫等。
  頸椎病90%以上有更年期綜合症、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的各種症狀。
  頸椎病可引起慢性胃痛、胃腸功能紊亂。
  脊柱相關病症多達40餘種,約佔各類慢性病的80%以上,易被誤診。
  凡病因不明反覆發作久治不愈的慢性病可考慮--脊柱病的可能。

頸椎病的定義

  由頸椎間盤、小關節退變或(和)頸椎椎管內外軟組織病變引起的各種病症,稱之爲頸椎病。頸椎病是一綜合症,由於病變組織和部位的不同,綜合症的表現大不相同。因此頸椎病千姿百態多種多樣,這就給我們的診斷帶來了困難,許多頸椎病病人因被誤診而長期得不到有效治療。

頸椎病的病因

  頸椎介於頻繁活動和重量較大的頭顱與缺少活動而比較穩定的胸椎之間,其活動度很大,負重也多,在解剖上又相對比較薄弱,四周缺乏其他骨性保護,易發椎間盤突出,下頸椎及其周圍軟組織容易發生勞損性病變。
  1、勞損:長期使頭頸部處於單一姿勢位置,如長時間低頭工作,易發生頸椎病。小於30歲的頸椎病人,多從事低頭工種。
  2、頭頸部外傷:50%髓型頸椎病與頸部外傷有關。一些病人因頸椎骨質增生、頸椎間盤突出、椎管內軟組織病變等使頸椎管處於狹窄臨界狀態中,頸部外傷常誘發症狀的產生。
  3、不良姿勢:如躺在牀上看電視、看書、高枕、坐位睡覺等;臥車上睡覺,睡着時肌肉保護作用差,剎車時易出現頸部損傷和椎間盤突出。
  4、慢性感染:主要是咽喉炎,其次爲齲齒、牙周炎、中耳炎等。這些部位的炎症刺激頸部軟組織或通過豐富淋巴系統引起頸枕部軟組織病變。有人認爲,慢性咽喉部感染是頸椎病重要發病因素,這可能與軟組織慢性勞損炎症相互影響而加重病情之故。
  5、風寒溼因素:外界環境的風寒溼因素可以降低機體對疼痛的耐受力,可使肌肉痙攣、小血管收縮、淋巴迴流減慢、軟組織血循環障礙,繼之產生無菌性炎症。因此,風寒溼因素不僅是誘因,也可作爲病因引起病變產生症狀。
  6、頸椎結構的發育不良:先天性小椎管、頸椎退變等是一些頸椎病發病基礎。國外統計4050歲有退變者佔25%,55歲以上有退變者佔85.5%。頸椎中央椎管、神經根管狹小者頸椎病的發病率比正常人高1倍。

症狀與分型

  頸椎病的症狀十分複雜,曾有專家稱之爲千姿百態頸椎病,輕者表現爲頸項痛;重者癱瘓。不同類型頸椎病症狀不同。頸椎病分:神經根型(30%),脊髓型(8%)、椎動脈型(8%)、軟組織型(又稱頸型,約佔40%)、交感型(8%)、其他型(4%)。臨牀常見兩型以上混合存在,這時要按主要病變來歸類分型。交感型頸椎病概述

  頸椎病症狀:

  (1)頸枕痛或偏頭痛、頭暈、目眩、視物模糊、咽喉不適或有異物感、耳鳴、聽力下降,可出現共濟失調症。

  (2)心率不正常(心動過速或心動過緩),部分頸椎病病人有心前區疼痛而誤診爲冠心病,但心電圖檢查往往正常,血壓欠穩定。

  (3)多汗,少汗,肢體麻木疼痛。

  (4)胃腸功能紊亂:腹瀉或便祕。

  頸椎病體徵:

  不典型。有些頸椎病病人可出現霍納氏徵(瞳孔縮小,眼瞼下垂,眼球下陷)。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