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健康的中醫中藥治療

時間: 2011-12-02
隨着社會的迅速發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自己的健康狀態日益重視,同時受生活節奏 加快、空氣污染、工作壓力及不良生活方式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也越來越大,導致身體出現亞健康狀態。據調查顯示,處於亞健康狀態的人羣比例近年來呈不斷上升趨勢,亞健康已經成爲影響我國國民生活質量的醫療和社會問題。在亞健康狀態的調治方面,中醫學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現就中醫對亞健康狀態的認識及調治進行探討。
l 亞健康狀態的概念
亞健康狀態是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一組臨牀症狀,又稱“次健康狀態”,是指機體雖無明確的疾病,但在軀體上、心理上出現種種不適應的感覺和症狀,表現出活力和對外界適應能力降低,是介於健康與疾病之間的一種生理狀態。20世紀80年代中期,前蘇聯N.Berhman首先發現並提出“第三狀態”概念。隨後,許多國家的學者紛紛提出類似的名稱,如:亞健康狀態、中間狀態、中介狀態、亞 疾病狀態、淺病狀態等。“亞健康狀態”是我國學者提出的“中國式”名稱。1984年,世界衛生組織(WHO)給健康下的定義是:“一種身體上、精神上和社會上的完滿狀態,而不只是沒有疾病和虛弱現象。
2 亞健康狀態的成因
2.l 環境污染 人與自然界息息相關,人和環境 是統一的整體,兩者相互影響,環境破壞導致大氣污染、水質污染,粉塵、噪音、微波、電幅射、農藥污染、各種促生長激素的應用等因素,超過了人體所能承受的正常範圍,便成爲環境致病因素。
2.2 心理因素 目前社會競爭日益激烈,生活節 奏快,工作壓力大,貧富懸殊等導致心理失衡,出現 負性情緒,長期抑鬱、低沉等,實驗研究表明:長期的負性情緒如低沉、悲哀等,可明顯的削弱機體的 免疫監視功能和DNA基因的修復功能,促使單癌基因轉化,誘使腫瘤的發生,長期的高度緊張和心理壓力又可促進交感神經張力增加;長時間的血管 痙攣,促使冠心病、高血壓、中風的發生和發展。
2.3 行爲生活方式因素 飲食不節、起居無常,如經常吸菸、飲酒,過多的進食高脂、高熱量食物,夜生活過度,逆生物鐘運作,缺乏體育鍛煉等不良生活方式,都會導致亞健康的發生。
2.4 機體生物學因素 亞健康狀態的發生與個體的遺傳因素及個性特徵有關。
3 亞健康狀態的主要表現
3.1 軀體方面 身疲力倦、容易疲勞、頭痛、頭暈、頭重、失眠、多夢、耳鳴、健忘、胸悶、氣短、胃納欠佳、腰痠腿軟、肌肉酸楚、性慾減退、容顏蒼老灰暗無光澤、毛髮脫落等。
3.2 心理方面 精神萎靡、情緒低落、反應遲鈍、抑鬱寡歡或急躁易怒、緊張、焦慮、猜忌、恐懼、嫉妒、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心中懊惱、悲觀厭世、感情淡漠、孤獨空虛、精力不足等。
3.3 社會表現 最常見的表現爲社會適應能力差和人際關係不穩定,如工作不適應,學習困難,人際關係緊張,家庭關係不和諧,難以進行正常的社會交往等。
4 中醫學對亞健康的認識
4.1 病因 中醫學認爲健康是人與自然環境及社會環境之間處於一種動態平衡,即所謂“陰平陽祕,精神乃治”。而亞健康狀態則是陰陽氣血發生了輕度的偏盛偏衰。何以蓓等”’認爲,七情所傷,加之勞倦、飲食生活不節等導致體內陰陽平衡失調、升降失常及氣血津液、臟腑經絡功能紊亂是其主要原因。
4.2 病證 健康人無證無病,亞健康人常有證無病,或有潛證無病,如面色少華,或萎黃,口脣色淡,或黯紫及舌象、脈象變化,但無明顯特徵性疾病的診斷依據或依據不足。這些人常因抗病力低下,易感染多種疾病;又因這些人抗挫折能力低下,適應社會的能力或社交能力不強,從而對人們工作、學習產生一定影響。
4.3 病機 亞健康主要是由於外因七情六淫,內生五邪,或耗傷正氣而導致臟腑、經絡、氣血、陰陽失調。如飲食不節而致腸胃受傷,或過食油膩,溼熱中生,或嗜食生冷,寒溼內停,以致脾失健運,痰飲中生,日久虛弱,中土不足導致臟腑虧損。又如情志不遂而致肝失條達,氣鬱不暢則致氣滯血瘀;或氣鬱日久而化火,火灼津液爲痰,以致痰瘀內阻。
4.4 辨證分型 亞健康狀態的證候分型主要有以下幾種:(1)脾虛溼困型:身倦乏力,容易疲勞,口淡不渴,四肢困重,氣短面白,納呆,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膩,脈濡或滑。(2)肝鬱脾虛型:心情煩躁,焦慮易怒,或抑鬱寡歡,胸悶善太息,脅肋脹痛,乏力,噯氣,腹脹,納呆,大便不實甚或腹痛泄瀉,舌淡苔白,脈弦。(3)心脾兩虛型:心悸,神疲乏力,少氣懶言,動則氣喘,汗出,健忘,失眠多夢,頭暈,飲少便溏,面色萎黃,女性可見月經色淡量多,舌質淡嫩苔白,脈細弱。(4)肝腎陰虛型:頭暈目眩,耳鳴,腰膝痠軟,記憶力減退,失眠,消瘦,咽乾口燥,五心煩熱,顴紅盜汗,男子遺精,女子月經量少,舌紅少苔,脈細數。(5)溼熱中阻:身重睏倦,口苦粘膩,胸悶脘痞,納呆,口渴不欲飲,尿赤,苔黃膩,脈滑數。(6)脾腎陽虛:腰膝痠軟,頭暈耳鳴,少氣懶言,神疲思睡,形寒肢冷,納差便溏,舌淡苔白,脈沉細弱。
5 亞健康狀態的中醫調治 5.1 心理疏導 中醫認爲“形神合一”,神情之傷是形體病變發生的先導。因此,中醫非常重視心理的養生保健。認爲“百病皆生於氣”,“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主張以“恬愉爲務”。保持樂觀條達的心情,榮辱不驚,使情感波動不過於激烈,保持氣血調暢,臟腑功能不受影響。要進行自我修養方面的鍛鍊,自我提高調控能力,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要淡化和鬆馳自己的情緒,正視現實,多找樂趣或改變環境,與人交談等多種方法,正確處理好鄰里關係、家庭關係等,家庭和睦對情緒的影響很大。總之,保持心理健康的關鍵有四個方面:樂觀、寬容、淡泊、善良,目的就是要達到心理平衡。
5.2 改善生活方式 保持健康的前提是生活起居有規律。凡高壽老人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生活規律。使自己的生物鐘與大自然周而復始的生息變化規律和諧合拍,中醫在幾千年前就告訴我們生活起居要有規律。如“以酒爲漿,以妄爲常,醉以人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告訴我們人的壽命長短決定於自己是否保護自己,是否遵循自然規律,是否能剋制不良的生活方式。因此,要保持身體健康,一定要保證正常的生活規律,保證基本的睡眠和休息,戒菸、限酒避免夜生活過度等。
5.3 飲食調養 通過飲食調養可以起到健脾益胃、調和陰陽、補益氣血、調養臟腑等作用。遵循“謹和五味”、“飲食有節”的原則,忌飢飽失常、飲食不潔與偏嗜過度。尤其是脾胃虛弱者,更宜節制飲食,注意飲食規律,食量適中,冷熱軟硬適宜,勿偏嗜五味,勿貪食肥甘、厚膩、生冷、燥熱之品。
5.4 動干預 堅持運動是調治亞健康狀態非常有效的方法,根據個體差異,可選擇跑步、游泳、健身、武術、氣功等,關鍵在於堅持,每週2—3次,每次半小時一1小時爲宜。現代研究發現:慢跑、走 路、打太極拳等可以使人心情舒暢,消除消極情緒,脫離病態心理,改善微循環,提高白細胞的吞噬能力,調節內分泌,對中樞神經系統、呼吸系統、消化 系統和心血管系統有明顯的保健作用。
5.5 鍼灸按摩療法 鍼灸、按摩是通過刺激經絡和輸穴,調節臟腑組織功能,瀉其有餘,補其不足, 以寧心安神、健脾和胃、調和氣血、平衡陰陽爲主,辨證取穴,尋找治療亞健康的有效穴位如:印堂、頭維、太陽、風池、大椎、關元、足三裏、三陰交等。
5.6 藥物調治 亞健康狀態經過8述方法調節與保健,大部分人可以調整恢復,還有一部分人必須用藥物輔助治療纔可以恢復健康。適宜的中藥治療既可以預防亞健康的發生又可以治療已發生的亞健康狀態。根據中醫辨證論治原則,可以採用以下幾種治法:脾虛溼困證選用健脾利溼藥,如參苓白朮散; 肝鬱脾虛證選疏肝理氣健脾藥,如逍遙散加減;心脾兩虛宜益氣補血、健脾寧心,用歸脾丸、天王補心丹;肝腎陰虛宜滋陰清熱,用六味地黃丸、大補陰丸;溼熱中阻證選清熱利溼化痰藥,如三仁湯、甘露消毒丹等;脾腎陽虛用附子理中丸、金匱腎氣丸。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