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在教育孩子時起着高度的作用

時間: 2011-10-05
     “在世間,女性決定着世界的發展;她肩負着教育下一代的光榮使命,下一代決定的世界的發展趨勢……,”在一次學習中,聽到這句話時,不覺得女性這麼大的決定性。可在幾次細節觀察當中,確實如此,如在過紅綠燈的時候,總是媽媽帶着孩子衝向前的相對比較多,(對孩子的原則感、責任感喪失起着關鍵性的作用)在大街上孩子與媽媽發生爭執的事例最多……     “一位女性把孩子培養成才,其意義遠遠超過到工廠去擰幾顆螺絲釘。因爲孩子不是某個人的,孩子將要成爲社會的公民,孩子是全社會的財富,關心孩子和母親就是關心未來,就是關心我們自己。”    你可以不是天才,但你可以成爲天才的母親!女性可以成爲推動世界的手是搖搖籃的手!     縱觀歷史:爲什麼寡母的孩子特別容易成大才;爲什麼雙胞胎的孩子成才率特別低;爲什麼妻生的孩子比妾生的要優秀得多;辦什麼並不出色的父祖突然涌現出許多傑出的後代;爲什麼先天后天俱佳的神童成大才者寡;爲什麼先天不足的早產兒、小樣兒能夠後來居上成就大業……… 
           從母親的角度對人類社會的一些核質問題進行了嚴肅而深入地思考,提出了一系列關乎整個人類命運的重大命題。其研究體系化、前瞻性、深刻內蘊以及對世紀更迭人類文化的建設上,都會使世人在百年人文浪潮中具有卓越的啓蒙地位。這是一個我們不得不需要淨心傾聽地獨特聲音。
  嬰兒出生時都是同母親連體的,因此存在着一個宮外孕期。同父親相比,母親在育兒方面有着本能的優越。人是分兩次誕生的,人是早產三年的動物,人生的頭三年是在組裝大腦。人存在着一個比性本能更爲本質的智本能,一旦錯過便遭閹割,因此,孩子的一年決非普通意義上的一年,孩子的一年等於十年。
  女性的特點適合於人口再生產,男性的特點適合於物質再生產,人口再生產的重要性遠遠高於物質再生產。讓女性放棄育兒去從事他們不擅長的物質再生產是一個大錯誤。女人的名字叫母親,母親能頂半邊天。
  人類目前所強調的教育都是“顯教育”,對於更本質更重要的“潛教育”卻不加關注。道德、勇氣、責任等不是通過教育者的“教”就能起作用,而是要通過教育者的“做“才能達到目的的。過往的教育學是“教”的教育學,以後的教育學將是“做”的教育學。     達•芬奇:同一個靈魂支配着兩個軀體――誇美紐斯:孩子從出生到六歲應當由母親來教育――洛克:教育上的錯誤正和錯配了藥一樣――盧梭:母不母,則子不子――烏申斯基:最初幾年形成的性格將成爲人的第二天性――馬卡連柯:教育的基礎主要是在五歲前奠定的――蒙臺梭利:兒童頭三年的發展可看做人的一生――井深大:教育真正重要的時期是無限接近零歲的時候――老威特:如果教育得法,大多數孩子都會成爲非凡的人才――維納:所有兒童早期的學習都是一個奇蹟――穆勒:由於父母的教導,我開始的時間要比同代人早二十五年問題的重要程度往往同它被忽視的程度成正比。人類社會的發展似乎永遠存在並證明着這樣一個悖論,母親教育便是如此!  早在兩千多年前,幾乎是人類知識文明的肇始處,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就在他的《理想國》裏開始闡述母親的重要。之後,對母親教育的研究與論述代有新論,不絕如縷。文藝復興時更是掀起了一個高潮,這一時期的教育家們無不對母親與兒童教育傾注了自己大量的心血。15世紀意大利教育家威尼斯就寫出了《兒童教育論》,16世紀西班牙教育家比維斯寫出了《基督教女子教育論》,北歐教育家伊拉斯謨也寫出了《幼兒教育論》……   不僅如此,其時許多人文主義大師也都闡述了他們對母親與孩子教育的看法。法國思想家蒙田認爲:“人類科學最大的和最重要的困難就是兒童教育”;而意大利藝術巨匠達•芬奇更是在他的《手稿》中精闢地指出:“同一個靈魂支配着兩個軀體……母親的願望對其腹內的胎兒不斷產生影響……母親的意志、希望、恐懼以及精神的痛苦對胎兒的嚴重影響,大大超過對母親本身的影響,不少胎兒因此喪生。”  時間到了17世紀,傑出的捷克教育家誇美紐斯更進一步地認爲,人的童年在人的個性發展和形成中具有巨大的作用,因此他號召所有的母親要正確地培養和教導兒童,並且斷言,人在長大以後的教育效果是由他在童年裏是否進行了正確合理的與輕鬆愉快的教學與教育來決定的,孩子從出生到六歲應當由母親來教育。爲此他提出了母育學校的構想,並且還特地爲這個時期的母親和孩子編寫出了相應的教材。  與此同時,英國著名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洛克寫出了早期教育的名著《教育漫話》,他在這本書里正確地指出:“教育上的錯誤正和錯配了藥一樣,第一次弄錯了,決不能借第二次第三次去補救,它們的影響是終身洗刷不掉的。”“我們幼小時所得的印象,哪怕極微極小,小到幾乎覺察不出,都有極重大極長久的影響。”  到了18世紀,法國著名思想家盧梭在《愛彌兒》這部教育著作中,以文學的形式闡述了他的自然教育思想。盧梭指出:“最初的教育是最爲重要的,而這最初的教育無可爭辯地是屬於婦女的事情:如果造物主要把這件事情交給男子,那他就會給男子以乳汁去哺育小孩。”針對當時母親們輕視育兒這一頭等責任的狀況,他極爲痛心地指出:“母不母,則子不子。他們之間的義務是相互的,如果一方沒有很好地盡她的義務,則對方也將不好好地盡他的義務。孩子知道了應該愛他的母親,他纔會愛她。如果血親之情得不到習慣和母親關心照料的加強,它在最初的幾年中就會消失,孩子的心可以說在他還沒有出生以前就死了。”  這個時期,西方教育家已經不滿足於經驗性描述性的論述這一問題了。瑞士傑出的兒童教育家裴斯泰洛齊,在1774年對他一個三歲前的孩子,用日記法記下了大約一個月的觀察記錄,並發表了《母親必讀》。  進入19世紀,人類對孩子教育的關注逐漸成爲教育領域中的一個最待開發的領地,教育家們不僅對兒童教育的重要性有了更進一步的闡明,而且對兒童教育的年齡也提出了越來越具體的設定。  俄國傑出的教育家烏申斯基指出:“人的性格大都是在人一生的最初幾年內形成的,而且在這幾年內在人的性格中所形成的東西是很牢固的,它將成爲人的第二天性。”  美國教育家阿諾德•格塞爾說得更具體:“在學齡前階段,大腦發育的速度非常快,六歲前,大腦的大部分幾乎都成熟了……以後人的腦力、性格和心靈將永遠不會再像形成學前發育階段那樣迅速發展了。我們永遠不會再有這樣的機會去奠定智力健康的基礎了。”   中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認爲:“凡人生所需要的重要習慣、傾向、態度,多半可以在六歲以前培養成功。換句話說,六歲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時期,這個時期培養得好,以後只需順勢培養下去,自然成爲社會優良分子;倘使培養不好,那麼習慣成了不易改,傾向定了不易移,態度決了不易變。這些兒童升到學校裏來,教師需費九牛二虎之力去糾正他們已成的壞習慣,壞傾向,壞態度,真是事倍功半。”
    燭光裏的母嬰(2)

  更多的教育家、科學家、作家根據自己的研究或體會,認爲孩子的一切在五歲前就已形成並決定了。  俄羅斯偉大的思想家、文學家列夫•托爾斯泰以自己的親身體會這樣說道:“我難道不是在那一時期裏獲得了我現在賴以生存的一切東西嗎?那時我獲得瞭如此多的東西,並且如此地迅速。在我一生的其餘歲月中所獲得的東西都及不上那時所獲得的百分之一。從五歲的我到現在的我之間只是一步的路程。從新生兒到五歲之間則是巨大得駭人的距離,而從胎兒到新生兒之間卻是無底的深淵。”  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認爲:“教育的基礎主要在五歲前奠定的。它佔整個教育過程的90%。在這以後,還要繼續進行。人的進一步成長,開花,結果,而你精心培植的花朵,在五歲以前就已綻蕾。”   但是,越來越多的教育家認爲,孩子在三歲前的教育甚至已經決定了他的一切。  傑出的意大利兒童教育家蒙臺梭利指出:“兒童出生後頭三年的發展,在其程度和重要性上,超過兒童整個一生中的任何階段……如果從生命的變化,生命的適應性和對外界的征服,以及所取得的成就來看,人的功能在零至三歲這一階段實際上比三歲以後直到死亡的各個階段的總和還要長,從這一點上來講,我們可以把這三年看做是人的一生。”  著名法國兒童教育家洛朗斯•佩爾努說:“孩子三歲以後一直到青春期,在他的生活中,再也不會有像第一次微笑、說第一句話、邁第一步這樣值得注意的事件發生了,再也不會有像智力顯露和自我發現這樣重要的情況出現了。他的主要品質已經形成,基礎已經打好,只要對它們進行精雕細刻(如平衡)和加以發展(如智力)就成了。”  美國著名兒童心理學家,哈佛大學教育研究院教授伯頓•L.懷特甚至斷定:“如果一個三歲的幼兒在與學術上有益的各方面,如語言和解決問題的技能上遲開竅六個月或更多一些時間,那麼他就不可能在以後的學業經歷中獲得成功。這個判斷會有一些例外,但是‘開端與追蹤’處境不利幼兒發展計劃(美國旨在幫助貧困兒童補償社會經濟環境對他們的學習和社會成長所產生消極影響的教育補償計劃。――作者注)和其他補救計劃的研究結果,都明確支持這個適合於美國多數兒童的意見。”  美國教育政策委員會1966年提供的報告指出,到六歲時,大部分孩子已經發展了他們成年後所有的智力的很大一部分,因此過去的那種將六歲視爲正常入學年齡的做法已經過時,“所有的孩子自四歲始都應有公費入學的機會”。與此同時,他們還進一步強調:“生命最初的三年很可能比第四年或第五年更爲關鍵。但是,關於這樣小的孩子如何在家庭以外的環境加以教育,人們所知太少。因而幫助父母或未來的父母改進家庭生活方式的努力可能更爲實用。我們強烈倡導這種努力。”  可是,就是三歲開始進行教育的觀點也同樣被越來越多的教育家、科學家們所擯棄,他們提出了更加絕對的零歲教育。  傑出的日本兒童教育家木村久一,總結出兒童智力發展的遞減規律:如果生下來就在理想的教育條件下培養,兒童可以發展自己智力的100%,但是,如果從五歲開始才進行教育,就是理想的教育,兒童也只能發展自己智力的80%;若從十歲開始教育,就只能發展自己智力的60%,也就是說,教育得越晚,兒童智力發展所受的阻力越大。  美國著名教育家本傑明•布盧姆和他的芝加哥大學同事所做的研究論文指出:人的智力呈現先快後慢的發展趨勢。根據他們對17歲青少年所測得的智力來看,大約50%的智力發展是在胎兒期到四歲之際完成的;30%是在四至八歲時完成的,大約20%是在八至十七歲時完成的。換言之,智力在人生的最初四年中的發展等於隨後十三年中的發展。或者說,到了八歲,不管孩子上什麼學校,處於什麼環境,他心智能力可受影響的餘地,只有20%。  創造出“井深理論”,從而享譽世界教育界的日本兒童教育家、企業家井深大認爲,過去的教育都是從孩子懂話的時候開始,但是這種教育已經遲了,因爲在孩子會講話之前,他就已經獲得了比利用語言傳授的知識更多的東西,因此,教育孩子的最好時機,“既不是‘到了上幼兒園的時候就太遲了’,也不是三歲。真正重要的時期是無限接近零歲的時候。至於妊娠期,更是有許多必須進一步研究的問題。”“如果存在着培育精神、性格或氣質的時期,那麼,這個時期就是在懂語言前這一段時期。”  科學的發展似乎總是比教育家的猜想與實踐還要超前與迫切。在70年代,科學界還認爲母親的大腦和胎兒的大腦之間沒有直接的神經纖維相連,因此,無論母親的大腦受到什麼樣的刺激,對胎兒都不會直接產生影響。    到了80年代,科學就已經表明母親與嬰兒之間傳遞着一種與電信號完全不同的另一種信號,母親一緊張,其內分泌就發生變化,通過臍帶進入嬰兒體內的血液成分的濃度也就發生變化,從而直接對胎兒的狀況產生影響。

     女性在一個國家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位置,於家庭,可以決定男性事業的高度。在人生前行的路上,注意觀察、引導身邊的女性,爲自己同時也是更好的建設國家。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