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與對策研究綜述[1]

時間: 2011-12-27

山西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翟晨曦

摘要:隨着社會主義市場濟濟的發展以及加快城市化進程的需要,越來越多的農民涌入城市經商、務工,但由於城鄉二元體制等多方面原因,絕大多數農民工子女無法進入城市接受教育,留守兒童羣體應運而生,由此產生的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更是不容忽視。本文主要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之上,對留守兒童教育問題以及解決策略進行綜述,以期對此問題有更深層次的理解。

關鍵詞:留守兒童  教育  教育問題  對策

一、             留守兒童產生的背景及現狀

(1)“留守兒童”的界定及產生背景

葉敬忠等認爲:留守兒童是指父母單方或雙方長期(一般指外出務工超過6個月)在外務工而由父母單方或長輩、他人來扶養、教育和管理的兒童。還有研究者將留守兒童的上限界定爲16週歲,即16週歲以下因父母雙方或單方在外務工而被留在家鄉,需要他人照顧的孩子均爲“留守兒童”。

誠然,留守兒童的產生是有着深刻的社會背景的。一般認爲,留守兒童產生是由我國社會轉型時期,改革開放深入發展與城鄉二元結構體制的矛盾產物。在我國現代化的加快促使大規模的農村勞動力在向城市轉移的同時,由於城鄉二元結構體制使得大多數農民工無力解決孩子進城讀書的問題,只好將其留在農村,於是便產生了教育學領域的“留守兒童”。

(2)我國現有留守兒童的地區分佈及規模

從多項研究成果來看,留守兒童大多聚集在勞動力輸出規模較大的省份,以四川省爲首,還包括安徽、河南、廣東、湖南、湖北、重慶、江蘇、浙江等省份。其中由於廣東、江蘇等省內勞動力流動較大,也產生了一定規模的留守兒童。

關於留守兒童的具體規模,各項研究成果之間略有差異。2003年11月,國務院婦女兒童工作委員會和全國婦聯根據2000年人口普查資料估計,全國農村留守兒童規模多達2000萬人,而且這個數字每年都在增長。根據全國2005年1%人口抽樣調查的抽樣數據推斷,全國農村留守兒童約5800萬人,其中14週歲以下的農村留守兒童約4000萬。另外據全國婦聯2006年提供的數據,在一些農村勞動力輸出大省,留守兒童在當地兒童總數中所佔比例已高達18%~22%。由此可見,留守兒童的規模已相當之大,而且有越來越大的趨勢,不得不引起我們的關注。

(3)留守兒童家庭結構分析

根據兒童的監護狀況,研究者將留守兒童的家庭結構分爲以下幾種類型:a.兒童單獨留守家庭。分兩種情況,其一是父母流動外出後,年齡較大的兒童獨自生活;其二是父母流動外出後,家中兒童雖獨自留守,但由居住臨近的親屬鄰居提供幫助。b.“單親”留守家庭。即留守兒童僅和父母中的一方共同生活。c.隔代留守家庭。即留守兒童同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一同生活。d.其它監護家庭。即留守兒童由其它親屬或非親屬監護人代爲監護。

(4)留守兒童受教育結構分析

由留守兒童的年齡特徵可以看出,他們接受教育的層次主要集中在學前教育和義務教育階段,涉及部分大齡留守兒童的高中教育。從研究結果來看,學齡前留守兒童接受學前教育的機會很小,而且長期得不到父母親情的呵護,早期教育嚴重確實。大部分留守兒童能夠較爲順利地接受義務教育,在此階段主要面臨學業和心理健康的挑戰。大齡留守兒童接受高中教育的比例較小,大部分隨父母外出務工。

二、             留守兒童教育問題列舉及成因分析

(1)       家庭教育長期缺失

由於留守兒童父母雙方或一方長期在外務工,與子女接觸的機會較少,因此留守兒童普遍缺乏相應的家庭教育,即使有隔代親人或其他人監護,也無法彌補留守兒童在親子感情上的缺失。主要表現爲:

早期教育缺位。在農村,55%的0~5歲留守兒童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缺少父母親情呵護與親子交流,認知、情感以及社會性發展都會受到持久而深刻的影響。對於他們而言,接受學前教育的機會很少,在家庭教育上的不足得不到正規學前教育的補償,早期發展受到侷限。

親情教育缺乏。由於留守兒童長期得不到父母的關愛,享受不到家庭的溫暖,與父母的直接情感交流及其缺乏,造成留守兒童羣體中很大一部分具有隻單向地接受愛,不去施愛,想不到如何感恩回報,整天得過且過,不思進取;對他人缺乏誠信,片面強調個人利益,依賴性強;對家庭、朋友、鄰居、社會冷漠少情,缺乏社會責任感和情感體驗。

行爲教育架空。留守兒童由於失去父母的監管,再加上隔代監護或他人監護的缺陷,他們的許多不良行爲長期得不到糾正,以致放任自流,拉幫結派,小偷小摸,抽菸、酗酒等,更有甚者破壞社會治安,走上違法犯罪之路。

(2)       學校教育問題重重

學校是留守兒童學習生活的最主要場所,也是能夠對留守兒童施加影響的最佳機構,學校教育的不足同樣會加劇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嚴峻性。學校教育問題主要表現爲:

學校體系的不完整。近年,義務教育在我國農村得到普及,但由於教育經費等原因,許多原有的村級中小學被合併,而且學前教育在農村普遍較弱,這樣由於農村學校體系的不完整性給留守兒童就近接受教育帶來挑戰。

學業成績方面。有研究表明,大部分農村留守兒童的學業成績較差或呈下降趨勢,僅有少部分留守兒童學業成績較好或呈上升趨勢。我想學業成績的好壞直接和父母的學習監管程度有關,留守兒童由於長期在學業上得不到父母較好的監管,因此往往自暴自棄,破罐子破摔,導致較爲拙劣的學業成績。而部分寄宿制學校留守兒童由於增加了同老師和同學交流的機會,他們遇到學習上的問題更願意尋求老師或同伴的幫助,由此彌補了父母文化水平較低無法進行直接輔導的缺陷,其學習成績往往會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道德發展方面。由於留守兒童長期缺乏來自家庭的道德教育,往往在道德情感和道德行爲上較爲缺失,因此農村留守兒童的德育問題成爲學校不得不直面的嚴峻挑戰。而在我國農村學校,往往更看重學生學業上的進步,應試、升學壓力較大,甚至無暇從事道德教育,家庭道德教育的缺失根本無法從學校得到彌補。由此導致部分留守兒童缺乏社會甄別能力,面對良莠不齊的社會現象,很有可能接收一些錯誤的道德觀念,並在這些錯誤的道德觀念的影響下產生行爲偏差,甚至走向犯罪道路。

人格養成方面。心理學諸多研究表明:未成年人人格的形成與發展和父母及家庭生活有着極爲密切的關係。農村留守兒童長期或暫時處於“親子離散”狀態,加之伴隨外出務工出現的父母離異狀況,常常導致他們產生孤獨感、社會焦慮、缺乏安全感和社會認同感,這一系列感受往往造成留守兒童自信缺失、自尊受挫,人格發展走向畸形。因此,如何促進農村留守兒童的人格健康發展成爲學校面臨的重大任務。教育是使人成人的事業,學校是使人成人的地方。

寄宿制學校的建設和管理問題。目前,建立寄宿制學校成爲解決留守兒童問題的一種有效手段,但由於種種原因,寄宿制學校的作用未得到充分發揮。首先,在我國中西部尤其是偏遠落後地區,受經濟條件限制,寄宿制學校數量有限,設施較差,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大規模農村留守兒童的寄宿問題。其次,即使建立寄宿制學校的地區,由於管理不力,只管不教,留守兒童面臨的社會心理等問題的不到解決,寄宿制學校作用發揮十分有限。

(3)  社會教育任重道遠

由於農村留守兒童所處的特殊環境,社會教育往往被忽略,具體表現爲:

留守兒童社會活動方式單調。由於農村缺乏相應的活動設施,因此對倡導留守兒童參加有益社會活動造成限制。

農村環境對留守兒童的不利影響。賭博、遊手好閒等社會環境往往深刻影響留守兒童,使他們放棄學業,整天在外遊蕩,甚至參與賭博、盜竊等不良社會活動,走上違法犯罪道路。

下一篇:三歲兒童教育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