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教育學齡前兒童(圖)

時間: 2016-08-18

家庭是孩子最先受教育的園地,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在入學前,就在父母的影響下,認識了一些事物,初步養成了一些愛好和習慣,爲入學做好了準備。所以,家庭教育的好壞,對孩子學習品質的形成有重要影響,前蘇聯著名教育學家馬卡連柯說“主要的教育是在五歲之前完成的,這就是整個教育過程的百分之九十,以後,教育人改造人的工作,不過是教育過程的繼續罷了。”孩子入學後,仍不能脫離家庭的影響,父母的思想和行爲對孩子仍起着很大的示範作用,那麼,應怎麼樣開展家庭教育呢?

首先,孩子在學齡前和小學低年級時,父母應按馬卡連柯的教育方法去做。我就是這一方法的實踐者和受益者。

馬卡連柯要求父母做到:

一、“吩咐時不應當兇惡、吼叫和激怒,但也不應當類似懇求;”

二、“吩咐應當適合兒童的能力,不應使兒童感到過分吃力;”

三、“吩咐應當合理,即不應當違反常理;”

四、“吩咐不應當跟你另外的吩咐相矛盾,馬不應跟其他家長的吩咐相矛盾。”

我的教育方法是:

一、培養孩子的感覺能力:

感覺是事物個別屬性在頭腦中的反映,是思維活動的基礎。學齡前兒童的思維幾乎全

是感覺思維。就識字來說,學齡前兒童習慣於整體感知字形,而不知分析字形結構。對他們來說,認識筆劃多、結構複雜的字並不比認識筆劃少、結構簡單的字困難多少,因爲每一個字都是一個完整的圖形,要他們區別形近字,就較困難。如:“大”和“太”,我兒子小時就區別不出來,這就要求父母着力培養孩子的感覺能力。可用圖畫和實物來培養。如讓孩子區別蘋果和白梨、橘子和桃子的不同;用色彩鮮明的圖畫,讓孩子區別菊花和荷花的不同,戰士和農民的不同,等等。這樣就可完成對感知能力的培養,並使之持續性得到加強。在培養感知能力的同時,注意培養孩子對形形色色事物的興趣。

二、通過講故事的方式,給孩子灌輸知識(略)。

三、培養孩子的求知慾。

學齡前兒童,有旺盛的求知慾。對所見、所聞、所感的事物由於不理解而感到好奇,

父母首先要做的,就是啓發孩子多問這是“什麼?”那是“爲什麼?”千方百計激發孩子漫無邊際地提出許多意想不到的問題,這是培養兒童求知慾的重要方法。使孩子在受到啓發後產生探索奧祕的興趣。對孩子的問題,要給予解答,萬不可說“等你長大了,就會知道”。這會削減孩子的興趣,撲滅對知識的渴望。要用合適的方式,巧妙又科學地回答他們。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