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成學齡前兒童患語言障礙症

時間: 2012-04-29

一些孩子發音“奶聲奶氣”,一些孩子說話“大舌頭”,只有爸爸媽媽才聽得懂……一些家長認爲這只是孩子小的一種表現,長大自然會好。但記者日前從市兒童醫院語言認知訓練中心瞭解到,這是一種病,屬於學齡前語言障礙症,近年來這種病例大量增加,約有7%-10%學齡前兒童的語言發育存在不同程度的問題―――

  在成立僅半年多的黑龍江省唯一一家兒童語言認知訓練中心―――市兒童醫院語言認知訓練中心主任史文紅介紹,隨着獨生子女的不斷增多,孩子成了整個家庭的重要核心,家長生怕孩子受到一點“不公平”待遇,怕孩子哭、怕孩子不高興、怕孩子吃的沒營養……無論孩子有什麼要求不等孩子開口便最大化給予滿足,結果導致孩子出現到四五歲還不會說話或者說話不清晰的現象。而還有一些家長認爲孩子再大些會好,結果要上幼兒園或者上學了才發現問題的嚴重性,耽誤了最佳語言發育期,還導致孩子的心理壓力不斷增大。

  家長過分溺愛孩子不愛說話

  增增今年4歲,和其他孩子一樣聰明可愛,但唯獨有一點和其他孩子不一樣―――特別多動,總是爬上爬下,不懼危險,不聽勸阻,愛發脾氣,不能遵守課堂紀律,注意力不集中,不能和小朋友參加集體遊戲,智力很好,除了語文什麼都喜歡。經過哈市兒童醫院語言認知訓練中心醫生詳細的評估,增增感覺統合嚴重失調,構音清晰度停留在2歲多,因爲自己說話不清晰,別的小朋友聽不懂,所以自己很少說話,喜歡自己玩,還打小朋友,總是搗蛋,不遵守遊戲規則,起初家長還以爲孩子有自閉症傾向。據醫生了解,增增是在爺爺、奶奶、爸爸、媽媽的呵護下成長的,很多事情都很順着他,所以導致增增的咀嚼和吞嚥困難、舌體不靈活。

  今年7歲的莉莉很可愛,就是不喜歡笑,學習能力差、沒有朋友,很自卑。通過了解,原來莉莉5歲時做過舌繫帶手術,家長以爲這樣就好了,可是沒想到,言語清晰度卻越來越差,爲了能讓莉莉快速從陰影中走出來,家長帶着她來到了市兒童醫院語言認知訓練中心爲莉莉進行語言訓練,讓莉莉的舌穩定下來的同時加強口腔的協調能力,並不斷的鼓勵莉莉讓她找回自信,有時莉莉會在訓練中哭泣,老師就鼓勵她,告訴她勇敢的戰勝困難。

  兒童語言問題日益被關注

  把“耳朵”說成“耳郭”,“公園”喊成“東園”,6歲的明明經過發音測試,智商沒問題,但口腔功能異常,存在構音器官運動功能障礙,導致發音中“d與t”“g與d”多個發音相互替代而模糊。“這是一種很典型的例子,家長最開始不重視,以爲隨着年歲增長問題會自然解決,實際上問題會變得極端。”史文紅說,孩子如果不能夠順暢地構音、理解和表達,小到影響閱讀書寫、交流和社會交往,嚴重則被同學朋友孤立,最終導致自卑、自閉。語言是兒童學習和認識四周事物的媒介,語言能力是否正常,往往會影響兒童的整體發展。近年大衆日益關注兒童語言問題,但是家長往往未能清楚分辨年幼小孩有沒有語言表達或理解的障礙。

  一般來說,幼兒如在兩歲時仍未說單字或在三歲時仍未能說簡單的短句,便可能顯示他們有語言障礙。家長如有疑問,應儘快就醫,這樣纔可大大減少延診的機會。據史文紅介紹,言語治療師進行語言評估前,會先向家長詢問兒童的資料,包括他們是否足月出生和順產,他們有沒有先天性疾病及其病歷和家族病史,及他們過往的語言表現等。標準語言評估包括語言理解和表達兩部份,所得結果會與同齡孩子的語言能力會作比較。如有需要,言語治療師會觀察小孩與家人的溝通模式,發音的表現、社交和玩耍能力等,以進一步瞭解他們的溝通技巧。

  語言治療融合於日常生活

  如何避免像曾曾和莉莉這樣事情發生呢?史文紅說,兒童發展語言的關鍵期是零至五歲。幼兒如被診斷有語言的問題,應該在這個關鍵時間接受治療。幼兒越早得到合適的語言治療,對他們日後的語言發展幫助越大。言語治療師會根據兒童的語言問題及其嚴重程度、年齡、現有能力及家長期望等因素,訂立適合小孩的治療目標。

  良好的家庭養育環境、融融的親情,不但對兒童語言發展至關重要,對兒童智力、情感、性格以及社會適應性的發展又有着不可估量的意義。培養兒童健康的性格、良好的興趣與交流態度。孩子健康性格的首要條件是大人必須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改善對兒童教育方法,有很多家長認爲只要兒童進行教育就會對兒童有所幫助,而不去考慮兒童的年齡特點、學習特點以及兒童的個人愛好興趣。這樣的結果往往適得其反,是兒童對學習和交往產生厭煩心理。

  史文紅說,幫助兒童改善周圍環境,也是改善語言環境的關鍵,孩子生活的環境不僅只有養育他的家庭,長大一點他就會進入社會環境,比如幼兒園、學校以及鄰間的小夥伴等,良好的交流態度和良好的人際關係是語言發展的又一個很重要的條件。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