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齡前兒童的教育要注重的問題

時間: 2011-01-14
小兒出生後經過三年的發育,進入學齡前期,這是人一生中很重要的時期,人的許多基本能力在這個年齡階段形成,如口頭語言、基本動作以及某些生活習慣等,性也在該期初步形成,所以,不能忽視這一時期的教育及心理護理。早期教育包括體、智、德、美四個方面。
體育:是早期教育中的首要任務。培養兒童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和獨立生活能力,發展兒童的基本動作,如走、跑、跳、攀、登等。要完成這些任務,只有保健護理、保育營養還不夠,還必須開展一定的體育活動,以掌握某些技能,使兒童的骨胳、肌肉和各種臟器得到鍛鍊,提高適應能力和各種功能。
智育:早期進行智力教育重要的不是傳授深奧的科學知識,而是要把開發兒童的智力作爲重點即發展兒童的注意力、觀察力、記憶力、思維力和想象力,以及口語表達能力。學齡前期的智力教育,是爲今後的教育打基礎的,錯過這個時期,以後再學習就十分困難了,甚至無法補償,比如口語就是如此。一個人如果在學齡前期沒有練習說話的機會,待到成人後即使花費很大的精力,也達不到正常人的口語水平。我們要從培養兒童智力、學習習慣和學習興趣幾方面做準備,而不能以識多少字,學了幾冊算術作爲兒童智力高低的標準。德育:是指對兒童的品德教育。人的品德的形成分析起來有三種因素,即對品德的認識、情感和行爲。學齡前兒童對事物認識水平比較低,許多抽象的道理還不能理解,只能夠了解比較直接的、簡單的是非標準,並且能夠培養一些待人接物的初步行爲習慣,如禮貌、善良、誠實等。兒童的模仿性強,社會上許多事情都會不知不覺影響他們,如不主動地進行教育,兒童則會自然而然地學會許多不良的行爲習慣。因此,品德教育要靠成人細緻地將教育內容滲透到兒童的全部生活中去,絕不是僅靠說教、講大道理所能奏效的。美育:是指對兒童的審美教育。生活中有許多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會使人產生美的感受,某些藝術形式就是將這些美的內容加以提煉、昇華的結果。對兒童進行審美教育,就是要培養他們有意識地體驗生活中的美、並教給他們初步的技能技巧,來表現出自己美的感受,甚至進行某些創造。藝術形式具有形象、生動的特點,大都用聲音、色彩或動作姿態來描繪,這正符合學齡前兒童的心理特點。所以,藝術形式能夠引起兒童的注意和興趣,易使之受到藝術的感染和薰陶,如歌曲、樂曲、舞蹈、詩歌、美工、文學作品等都是對兒童知識經驗少,理解和欣賞水平低,生理上還不成熟所以只能選擇那些淺顯易懂的作品。我們周圍的環境,以及人的行爲、語言對培養兒童的美感都有着深刻的影響,所以,幼兒園和家庭環境的美化、成人的舉止、行爲、服飾都很重要。學齡前兒童,在心理護理上應注意心理特徵。此時的兒童抽象思維已經產生,能夠對抽象的數概念有所認識;創造想象也已出現,個別兒童還能畫出很新穎的畫面,編出有情趣的小故事。因此,家庭生活環境和社會生活環境都要給兒童創造一個良好的氛圍,要讓兒童從日常的生活中,感受真善美的陶冶,通過耳濡目染,培養兒童良好的品質,使其心理在一種健康、向上、友愛的環境中得到發展。在心理護理上,要十分注意方法,對兒童切忌採用粗暴簡單的訓斥,這樣容易使兒童產生自卑心理;也不能採用遷就、縱容的方法,這樣就會使兒童產生不辨是非,自以爲是的心理,採用正面引導,循循善誘的方法,如通過勞動培養兒童勤勞、助人爲樂的品德,讓孩子在心理上感受到勞動後的愉快及幫助他人後的快樂。在兒童的心理護理上還應注意順其自然,要和兒童教育、兒童保健緊密地結合起來。護理得當,可使兒童教育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父母教育孩子遵循的四大原則
『第一大原則:親密有間』
孩子也有自己的小天地,他們不希望別人隨意闖進自己的房間
寶寶一向是媽媽的“乖孩子”,誰知道有一次,竟然和媽媽起了一次大沖突。媽媽在整理寶寶房間的時候,把一個又髒又舊的布娃娃扔了,寶寶知道後不依不饒,質問媽媽:“那是我的娃娃,你憑什麼扔掉?以後不許亂動我的東西!”媽媽氣壞了:“好啊你,天天親你疼你,誰知道翅膀上毛還沒長全呢就想單飛。我偏動你的東西!”媽媽一氣之下把寶寶那些捨不得扔的很舊的玩具全給扔了,寶寶氣壞了,一邊大哭着往回撿一邊罵:“壞媽媽!壞媽媽!”這件事情並不大,卻搞得媽媽也傷心,寶寶也傷心。
這涉及父母和子女之間相處的一個原則:親密有間。我們常說“親密無間”,心理學研究卻表明,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隱私和個人空間,一旦被入侵,就會表現得煩躁不安,憂慮戒備。只有個人空間得到充分尊重,才能心態平和,做事也會比較冷靜。
父母和孩子之間,也需要“有間”。很多家長要求孩子不要隨便亂翻父母的東西,因爲大人要有自己的空間。其實孩子也有自己的小天地,他們不希望別人隨意闖進自己的房間,即使是至親至愛的父母。只有親密有間,家庭才能既成爲一個親密生活的共同體,又成爲一個個性自由發展的場所。生活在“親密有間”的家庭裏的孩子,從小就明白:人與人之間,要保持適當的距離。
『第二大原則:尊重有度』
父母處理與孩子關係的時候,既要做孩子的知心朋友,也要做一名嚴格的長者
小樂的爸爸是一個教子觀念很新的人,和孩子如朋友,如兄弟,獨獨不像父子。他的做法是讓兒子直呼其名,事事聽取小樂的意見。他一直認爲,只有這樣纔算是真正尊重孩子。沒想到,才幾歲的小樂變得非常任性,一切惟我獨尊。
當爸爸意識到這一點的時候,父子之間的衝突已經激烈到無法化解,有一次,兩人又發生了衝突,最後氣得爸爸抓住小樂,劈頭蓋臉一頓痛打。小樂搞不清楚,爲什麼一向和自己親如哥們兒一樣的爸爸,怎麼突然變成了惡魔,他感覺受到嚴重的傷害。
這是一個過猶不及的典型例子。尊重太過,就成了沒有原則的妥協;尊重不足,衝突會隨即產生。怎樣才能算是尊重有度呢?父母處理與孩子關係的時候,既要做孩子的知心朋友,也要做一名嚴格的長者,讓孩子信任你,樂於向你敞開心扉,同時又遵從你的一些決定。家長制的威風不可取,你可以用溫和而堅定的句式提建議:“假如我是你,我就……”這樣說法會讓孩子感覺自己受到尊重,對父母的意見也比較容易理解和接受。
『第三大原則:滿足有限』
在孩子提出過分要求時,要堅決抵制。父母的堅決拒絕會讓孩子體會到規則的威力
朵朵是個活潑可愛的孩子,就是有點“貪心”。每當父母答應她一件事,她就馬上加碼。有一次她要買書,爸爸就給她買了一本。誰知她拿着這本,又渴望地盯着另一本,爸爸不忍心,又給她買了。當拉着她出門的時候,朵朵仍舊滿臉不高興。問她怎麼了,她說:“爸爸不好,就給買兩本書!”這種情況還有很多,慈愛的父親受不了朵朵的眼淚,大多數情況都選擇妥協。
結果發現,越妥協朵朵的要求越多,到最後,朵朵幾乎總是淚汪汪的,因爲世界上有那麼多事是爸爸無法替自己實現的。
其實,這是父母對孩子的慾望不加控制的結果。法國教育家盧梭在《愛彌兒》一書中,對爲人父母者說過這樣一段發人深省的話:“你知道用什麼辦法準使你的孩子得到痛苦嗎?這個方法就是百依百順。因爲有種種滿足他慾望的便利條件,所以他的慾望將無止境地增加。結果,你遲早有一天不得不因爲無能爲力而表示拒絕。突然碰了這個釘子,他將比得不到他所希望的東西還感覺痛苦。”
所以,在孩子提出過分要求時,要堅決抵制。父母的堅決拒絕會讓孩子體會到規則的威力,以後提要求就會慎重得多。
而且,父母有限度地滿足是對社會和周圍環境的一種基本態度的模仿。孩子在父母這裏學會適度地提自己的要求和控制自己的慾望,長大後與人交往就容易多了。
『第四大原則:幫忙有忌』
許多孩子的能力都處在“休眠期”,假如再沒有原則地幫忙,孩子的能力可能就會一輩子“沉睡”下去
小小被送到幼兒園之後,老師發現這個孩子什麼都不肯做,不光不肯疊自己的小被小褥,就連遊戲也不玩,別的孩子玩的時候,他在一邊巡視和指揮:“你,站這邊;你,到那兒去;你,玩給我看。”小朋友都很煩他。老師做了一次家訪,才明白了問題的癥結。
原來小小的父母因爲工作忙碌,把孩子交給爺爺奶奶撫養。
兩位老人對孫兒十分寵慣,玩玩具都怕傷着孩子,總是奶奶玩給他看,“替他玩”。老師家訪時,奶奶還一邊和老師說話,一邊手腳不停地替小小玩變形金剛。小小看着金剛在奶奶手裏花樣百出,興奮地大叫。但是讓他自己玩,他卻一個勁地退縮,不知道從何下手。
奶奶這樣做的最直接後果,就是孩子喪失了探索世界的興趣和勇氣,而且養成孩子怠惰、笨拙的毛病。有很多家長幫孩子洗衣服、打掃衛生,陪孩子寫作業等等,以至於孩子的衣服從來都是沾滿土和泥,自己的衣櫃裏亂七八糟,吃過飯把碗一推,寫作業必須要父母陪,不然心裏就覺得沒有底。這種過度幫忙造成的危害就是助長了孩子的依賴性。
家長應該告訴孩子:書包、衣櫃自己要整理,小件衣服自己要學着洗,作業一定要自己獨立完成。無人可依賴的情況下,孩子會發揮最大的主觀能動性。河北某大學一對夫妻雙雙赴美,家裏只留下了兩個正上學的孩子。這兩個孩子自己學習,自己生活,還要照顧奶奶,居然先後都考上了名牌大學。
這讓我們看到了蘊藏在孩子身上的巨大潛能。許多孩子的能力都處在“休眠期”,假如再這樣沒有原則地幫忙,孩子的能力可能就會一輩子“沉睡”下去。
教子十忌
一忌嬌,嬌子不會成好苗;二忌慣,慣成惡習不易改;三忌鬆,鬆於自流兒不聰;
四忌護,護錯袒短終生誤;五忌縱,縱子邪僻實無用;六忌溺,溺愛過分總生弊;
七忌哄,哄得孩子理不懂;八忌嚇,嚇得膽怯遇事怕;九忌蠻,蠻橫無理事情害;
十忌打,打得孩兒說謊話。
兒童成長的途徑
年齡差不多的孩子在一起玩耍往往不一會兒就吵鬧起來,即使地兄弟姐妹,也很難避免。在家長的眼裏,孩子間的爭吵,似乎是件壞事,其實從心理學上分析,並非如此,這實際是他們在社會這個“大課堂”中學習如何做人的一條途徑。在幼兒園,託兒所、中小學和家裏,孩子們安安靜靜,不聲不響地一起玩是極
少的。而爭爭吵吵的玩耍,往往是孩子興致最高的時候,兒童在心裏往往將自已放在中心地位,不瞭解別人的心理和感受,正是在孩子間的吵鬧鬧之中,通過辨解、說理和爭吵,瞭解了別人心中的陌生世界,瞭解自己與別人在感受和處世方法上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所以,孩子們發生爭吵時,家長不應過多地責怪他們。還有當你的孩子心情不好時,如果你的孩子因最好的朋友跑去和別人玩而傷心,此時爲了讓他高興起來,你就說:“不要難過,想一想讓你高興的事,不管怎麼樣,明天你就會不在意了。” 但是聽了這番話後,他卻變得更難過了。因爲你想表達的意思和他聽到的不一樣。這使他感到內疚,這樣的話會使孩子不相信自已的感情,而且使他感到沒有人和他分憂。你應該知道你理解並分擔他的痛苦。在上述的情況出現時,你可以說: “你的朋友和別人去玩了,確實讓你很傷心,是嗎?”對他的想法和感情表示同情,
不要試圖把事情解釋一下就搪塞過去。傾聽孩子的申述會促使你分擔他的難過。這不僅會使他覺得好受些,而且還能促使你的孩子願意向你敞開心扉。例如你的孩子流眼淚時,原因大多爲了吃的、穿的、住的、用的、玩的,他要那個東西,一些親戚圍着他團團轉。他們認爲這世上似乎已經沒有什麼辦不到的事。
他們往往自私、狂妄、蠻橫、驕傲、唯我獨尊,至高無上,這是有害的,發展下去,孩子會變成一個自私冷酷、自卑怯弱的人,經不起風波,受不得挫折,在困難面前,他們失去了勇氣,失去了信心,這對孩子的身心健康是不利的。請你讓你的孩子流點淚吧,我說的這個淚不是打出來的,而是孩子自己醒悟出
來的,要讓他們懂得,天上的星星是摘不下來的,水中的月亮撈不起來,要讓他們感覺到這世上也有辦不到的事,讓他們受點委屈,流點眼淚,只會使他們更加堅強起赤,孩子哭一哭沒什麼不好,做家長的大可不必慌神着急。 兒童需要什麼性格
當今世界,孩子最需要培養的性格是:一,自信心。只有當一個人相信自己有能力去迎接各項挑戰時,他有可能戰勝它。二,熱情。缺乏熱情,任何一件偉大的事業都不能成功。熱情,對大多數兒童來說,都是生而有之的,然而,不使其受傷害,繼續保持下去,卻不容易。因爲熱情是脆弱的,千萬不要隨意傷害它。三,富有同情心。如果一個家庭經常關心他人,那麼,自然會在孩子幼小的心靈中播下同情的種子。四,靈活性。應變能力在當今和未來的社會中是一種起決定作用的性格。五,希望。這種特性能使人在黑暗中看到光明,敢於迎接挑戰。 稱職父母的標準
一對稱職父母的標準是:
一,喜歡而且經常與孩子接近;二,樂於和孩子在一起解決困難;
三,善於和孩子交流,溝通思想感情;四,尊重孩子的興趣和愛好;
五,家中有明確的規矩可循;六,按照孩子的程度,給孩子提出合理的目標,決不作過分的要求;
七,致力於創造一個和諧、歡樂的家庭。切忌打孩子的屁股
父母在打孩子時,一般很少打頭部、胸部等重要器官所在部位,而多揀屁股、四肢來打。但他們不瞭解各個不同功能器官之間有着密切聯繫,在維持生命的過程中相輔相成、互相制約着。就拿屁股或大腿來說,當承受的打擊應力較輕時,一般不會構成對生命的威脅,但仍會通過感覺神經及傳導神經的作用,將受打刺激送到中樞神經,產生痛覺,進而會影響人的精神情緒。當打擊力超過組織的承受力極限,就會形成損傷,如果反覆而且嚴重地打擊屁股或大腿,使孩子的肌肉在一定程度和範圍內受到嚴重挫傷時,就會導致死亡。這種死因在醫學上稱爲擠壓綜合症。一般來講,我們是反對打孩子的,我們提倡說服教育的方法。不要對孩子要求過份
疼愛孩子是父母的本性,但無原則的愛,就會使孩子逐漸變成一個“小皇帝”。如果高標準地要求子女,一旦脫離了教育的特點和客觀規律,也同樣會把孩子塑造成“特殊”的兒童。父母對孩子的要求過分,就會形成下列現象:一是過分地寵愛,容易失去自立;二是過分地遷就,容易產生自私;三是過分地誇獎,容易自負;四是過分地批評,形成自卑;七是過分地不平等,失去自尊;八是過分地包辦代替,喪失自覺;九是過分地嘮叨,容易產生反感情緒;十是過分地壓制,從厭煩走向逆反。請父母掌握分寸。不要對孩子無休止的指責許多父母常犯這樣的錯誤,他們經常監督似地觀察孩子的行爲,遇到孩子有錯時,便馬上去糾正。直到孩子做到完全正確才肯罷休。在我們的觀念裏,似乎認爲對孩子的教育就是讓他們達到完美無缺,其實我們只要仔細地思考就能理解,這種要求是不對的。因爲人犯錯誤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我們多關心孩子表現好的一面,不斷給予鼓勵,他們犯錯的次數一定會越來越少。當然,父母們不免無時無刻地擔心孩子長大以後會變壞,養成壞習慣。因此,父母們總是隨時盯着孩子,惟恐出現差錯,不過這種方法對孩子不但沒有激勵作用,而且使孩子覺得得不到父母的信賴而產生挫折感。 不要拿孩子當出氣筒
不少父母平時溺愛子女,但有時也拿孩子做“出氣筒”。逢工作不順利、同事鬧矛盾、家庭有糾紛、大人心情不好時,往往爲一點兒小事遷怒於孩子,大吵大叫,甚至大打出手。這種做法且不說爲人父母的修養欠缺應糾正,只說對孩子的心理影響極壞也應引起父母們的足夠重視。孩子當父母的出氣筒,直接反應是迷惑自己犯了什麼錯誤使父母如此生氣。因爲起因往往是平時算不了什麼的小事,孩子被弄得莫名其妙,加上與平時父母的溺愛“落差”太大,更使委屈倍增。更爲有害的是天長日久給孩子造成的心理陰影和
性格變異,多次無辜被父母遷怒,孩子會不信任、不服從父母,以後真的需要父母管教了,父母的威信已喪失殆盡。另外,孩子,尤其是一二歲的幼兒,性格形成期受到這種影響,會變得易暴躁、好鬥、出言不遜。一旦到了惡果的形成,父母們後悔不迭也爲時已晚。所以,千萬別拿孩子當出氣筒。
父母切忌哄孩子
在做父母的生活內容中,最重要的莫過於教育子女了。因爲孩子是未來和希望。可是有些家長教育子女的方法卻多有不當,對學前兒童不是用科學的態度教育孩子,而是哄孩子。如有一個小孩,幼年時大人告訴他用手摸電燈泡會引起電燈爆炸,當時他信以爲真。長大後才知道這是大人爲哄他開的玩笑。這件事成年人聽起來很可笑,但從小被哄騙的孩子卻信以爲真,始終不忘。這使孩子不能如實地認清事物真
相,以致形成錯誤的觀念。相當一部分家長,特別是媽媽常在孩子摔跤後,拍打周圍的人或物。表面看來
是安慰孩子,似乎沒什麼,但久而久之,在孩子頭腦中形成一種錯誤概念,那就是由於別人使我摔了跤,不是我自己不小心摔的。於是每當他又摔了跤便怨天尤人,哭鬧不停。而正確的教育方法是應該告訴孩子:“你是不小心摔了跤,以後走路要小心。”他懂得了造成摔跤的原因是自己不小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