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齡前兒童教育(一)

時間: 2012-01-28

第一章 要教育孩子,首先必須瞭解孩子

兒童發展的推動力

     我們說,孩子發展正常,我們指的不僅是孩子生理髮育上的適時成熟,而且也包括心理可能性的成長。在發展過程中會有這樣的時刻來到,如孩子第一次開始笑,到一定時間就開始認識自己的媽媽,到該會說話時開始說話等。孩子身上的變化是有規律性的,是有一定連續性的。那麼研究者自然會提出這樣一些問題:兒童發展過程是由什麼來決定?發展的推動力是什麼?關於在兒童發展過程中什麼是起決定性作用的問題,在哲學界,心理學界和教育界從來就有爭論。

    外國許多學者至今仍然堅持認爲,兒童的才能,性格和道德品質的發展,似乎是天生的,是由遺傳決定的,而這一發展本身是自生的,是不受生活條件和教育條件影響的。

     蘇聯的學前兒童教育體系是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的,是建立在教育學,心理學,生理學研究基礎上的。這些學科的研究表明,儘管兒童先天的特徵,兒童的機體,神經系統成熟的進程是心理髮展的重要條件和必要前提,但是遺傳素質對這一發展進程和發展水平都不起決定作用。兒童的哪些才能可以得到發展,在他身上能形成哪些道德品質,起決定作用的是生活和教育條件。

     巴甫洛夫和他的繼承人在生理學方面的研究對於正確理解教育在孩子發展中所起的作用有着重大的意義。這些研究的結果證明:兒童心理活動條件反射機制是在兒童生活條件的影響下,在教育(廣義上的)影響下形成的。

       教育和發展,哪個在先

       “從動作到思維”這個簡短的公式中,形象生動地表達齣兒童心理髮展的一個基本規律。

         兒童在發育的過程中,積極地吸收人類取得的成就,並在成人的幫助下,努力去掌握它們。人們首先會看見兒童會做各種各樣的外部動作。但在掌握外部動作的同時,兒童的內部(心理)活動(知覺和思維,想像和記憶)也隨之發展起來。兒童藉助這些心理活動來觀察物體,判明物體之間是相互聯繫着的(以及它們是怎樣聯繫着的),形成一幅圖畫或是一座精巧的構思,識記圖像等等。這些心理活動並不導致可見的外部結果,其任務在於使兒童熟悉他們自己實際活動所處的環境,判斷環境中的新東西(熟悉?不熟悉?)適應這些環境,遇見可能的結果。換言之,心理活動是保證兒童在周圍環境中能夠正確辨識的基礎,所以心理活動又叫做辨識活動。

        舉個簡單的例子:一個小孩想越過一條溝,在跳之前,他先要估量一下,看看溝有多寬(這樣的溝我曾經跳過嗎?這條溝我能跳過去嗎?該用多大的勁?),在判明任務可以完成之後,再採取必要的姿勢,“開動”響應的肌肉羣,使其緊張到必要的程度。所有這些,就是跳躍的準備(即辨識)階段,此後纔是實際的動作――跳躍。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