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療法在乳腺癌患者化療過程中的應用

時間: 2012-07-16
乳腺癌是一種嚴重影響婦女身心健康甚至危及生命的疾病,近年來發病率逐年上升並趨於年輕化,成爲導致婦女死亡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目前治療乳腺癌最爲有效的方法是乳腺癌改良根治術,但是手術出現的緊張、焦慮及術後化療引起的胃腸道反應,嚴重影響了患者的正常生活,同時也影響了機體的正常免疫功能,影響治療正常進行。

  我科於2008年1月-10月對100例乳腺癌患者化療過程中採取了音樂療法,取得滿意效果,現報道如下。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100例患者均爲女性,年齡29-68歲,平均年齡45.6歲,78例行乳腺癌改良根治術,22例行乳腺癌根治術,患者術後均採取CEF或EP方案,化療週期爲4~6週期。

  1.2 方法

  1.2.1 分組,將100例乳腺癌化療患者,隨機分爲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50例,兩組在年齡、文化程度、疾病程度、化療方案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對照組化療前30 min給予格拉司瓊靜脈點滴,觀察組除了應用格拉司瓊外,採取音樂療法。

  1.2.2 具體操作方法 (1)實施音樂療法前1天,入病房進行音樂背景調查(包括是否有聽音樂的習慣,聽音樂的頻率、地點及音樂培訓背景),並進行音樂喜好的評估,然後將選定的曲目錄製於隨身聽中,要求不重複。(2)實施靜脈化療開始後,患者即戴耳機聽音樂,時間爲1 h。音量<70分貝,當晚臨睡前再聽30 min,連續3 d。(3)對嘔吐頻繁者採取午睡時給藥。因爲患者在接受音樂的同時,往往促進睡眠,而在睡眠中給藥可預防化療所致的嘔吐,這是因爲胃酸分泌隨迷走神經的控制而週期性變化,睡眠時胃腸蠕動慢,肛門括約肌反射改變,吞嚥活動弱,唾液分泌近於停止,所以睡眠中嘔吐反射會減弱。(4)靜脈化療於餐後3-4 h用藥較適宜,此時胃充盈度小,胃內壓力低,發生嘔吐症狀少。

  1.2.3 觀察指標,按照WHO制定的“抗癌藥物急性及亞急性毒性反應分度標準”分爲五級。(1)0度:無噁心嘔吐。(2)Ⅰ度:噁心。(3)Ⅱ度:暫時性嘔吐。(4)Ⅲ度:嘔吐需治療。(5)Ⅳ度:難以控制的嘔吐。

  1.2.4 統計學方法 所得數據採用X2檢驗。

  2 結果,觀察組50例患者噁心嘔吐發生19例,對照組50例發生噁心嘔吐35例。音樂療法防止噁心嘔吐的有效率62.00%,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50例患者中有19例發生噁心,與對照組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臨牀定義噁心是一種主觀想吐的感覺,通常發生在胃上部、咽喉或擴散到整個腹部,常伴有胃部收縮力消失和腸道的蠕動減少以及十二指腸收縮後內容物流到胃部的情形。嘔吐是由於橫膈膜上移和腹部肌肉強力收縮,使胸內壓突然的增加並配合胃擴約肌放鬆而產生胃內容物被排出體外。

  大部分化療藥物特別是細胞毒性藥物在化療過程中所出現的厭食、噁心、嘔吐都基於以下三種不同的原因:

  (1)精神心理刺激:當看到別人應用化療藥物或者曾經用過化療藥物出現了明顯噁心嘔吐症狀,用藥時就會出現條件反射。

  (2)化療藥物刺激嘔吐中樞的化學感受區引起噁心嘔吐。

  (3)外界刺激胃腸道以及咽喉部。祖國醫學認爲,化療藥物之所以引起噁心嘔吐,是因爲癌症患者正氣虧虛,化療藥物作爲外邪損傷脾胃而致脾胃虛弱,脾胃運化失調所致。由於悲傷肺,怒傷脾,乳腺癌患者獲知疾病診斷時。多有七情內傷。情志抑鬱,再加上缺乏癌症及化療相關知識。當從各個渠道得知化療引起噁心、嘔吐等不良反應時,常表現緊張、恐懼、焦慮不安、食慾減退,甚至還未化療就會出現噁心、嘔吐。

  音樂療法作爲一種醫療手段由來已久,是醫學、心理學與音樂相互結合、相互交叉滲透的產物。音樂療法擺脫了單純的生物醫學模式,逐漸向生物-心理-社會模式轉化,將音樂、心理、禮會、文化、美學等多方面的理論引入到治療中。

  隨着醫學模式的改變,音樂療法在臨牀的使用越來越廣泛,它能夠轉換自主神經在視丘的反應,使緊繃的肌肉放鬆,降低ACTH的釋放,減少交感神經的活動,減輕應激反應音樂也可以影響邊緣系統,使腦垂體釋放嗎啡,達到止痛、喚起愉悅感、改善心理感受、減輕焦慮的作用,有助於緩解心理壓力。此外,悅耳動聽的音樂對大腦是一種良性刺激,使患者的身心完全放鬆,增加了其對治療的依從性。

  本研究結果表明,採用音樂療法的觀察組患者在化療後噁心、嘔吐症狀明顯減輕。鄭春美等的研究也發現通過音樂治療。患者的焦慮、抑鬱、失眠及全身症狀等均有明顯好轉。應用音樂療法時,治療者根據患者的病症、體質、心理狀況、文化背景、愛好、音樂欣賞能力、性格、治療目的等因素制訂專門的治療方案,選擇適宜的樂曲,規定治療的時間及頻率。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