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膾炙人口的“常回家看看”,我想大家一定耳熟能詳,可字裏行間流溢的激情,不一定每個做子女的都能認真去踐行。隨着社會現代化進程和人口老齡化的發展,村落空心、家庭空巢現象日益凸顯。在農村,空巢老人十分普遍。他們承受着疾病困擾、親情缺失,有的還承擔撫養孫輩的壓力。
春節期間我應襄垣縣老年協會(香園秋韻)編輯部之約,走訪了夏店鎮北馬喊村,據統計,至2012年年底,全村844口人,60週歲以上老年人已經達到 124人,佔到人口總數的6.8 %。其中80週歲以上的老人有15人,佔到老年人口總數的8.26%。
人口老齡化是人類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後的產物。目前,人口老齡化加速發展已是不爭的事實,它所帶來的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就是高齡、失能老人養老問題,尤其是農村空巢老人的養老問題尤爲突出。
一、空巢老人的現狀
(一)操心操勞力不從心。由於撤校並點,大多的青壯年都離開了農村涌往城市陪讀或打工,家中原有的土地很自然的就落到了留守老人的肩上,本來該頤養天年的他們,卻不得不委以重任。承擔起繁重的農活和家務勞動。
(二)健康狀況不容樂觀。北馬喊村“青壯年外出打工掙錢、老小人在家看門種田”現象較爲普遍。老人不但要下地幹活,還得照顧小人的起居生活,自己若有個頭疼腦熱,往往是強撐硬拖;實在爬不起牀來,只能求助於親友和鄰居幫忙。加上沒有體檢的意識、手頭錢又緊缺,很多空巢老人積勞成疾, 又捨不得花錢看病,小病不治拖成大病的現象極其嚴重。。
(三)茶飯營養均衡不當。子女在外務工的收入不高,花費不小,囊中羞澀,難以拿出更多的錢來養家餬口。老人只好靠自己的勞動所得維持生存,由於收入較低,生活自然貧苦。疙瘩乾糧,粗茶淡飯當然會營養失調,那裏還談得上營養均衡。
(四)心理健康狀況不佳。在家一個人,出門人一個,近看滿地塵土,遠瞧黃蒿遍野,心想娛樂休閒,難得一個場所,自然孤獨、抑鬱、悲觀、癡呆等精神疾病或心理疾病就會惹上身來。
(五)服務供求矛盾突出。目前,北馬喊村空巢老人生活部分不能自理、完全不能自理的佔20%,5%的老人需要照料,在留守老人中,無人照料、無配偶照料佔了相當高的比重。空巢家庭老人一旦患病,既沒有兒女在身邊照料起居,也沒有足夠的經濟能力請保姆。導致缺乏幸福感,造成孤獨無助。
二、形成空巢的原因
原因一:精神慰藉,大打折扣。農民外出打工一般以丈夫爲主,妻子大多留在家中照料老人小孩;然而近年來民工潮出現新動向,“農村包圍城市”星星之火大有燎原之勢,況且戶籍政策的日漸鬆綁,又似火上澆油。丈夫外出在城裏穩定下來後,往往都把妻子小孩接去一同生活,並在城裏長期居住。據筆者瞭解,每年因此而向打工地轉移的中小學生數量均呈明顯上升趨勢。作爲家庭重心的孩子一旦離開農村,留守老人的日常生活不但物質照料受影響,連精神慰藉也沒有了,養老水平因而大打折扣。
原因二:得過且過,打發時日。筆者在採訪中接觸到不少老人,一些老人對於未來抱一種“硯臺翻跟頭----滾黑”的心態,反正是“眼睛一閉一睜一天過去了,一閉不睜一輩子過去了,遲早有這麼一天,遲來早來只是個時間問題”。空巢老人的子女大多都很忙碌,除了工作外還要顧及自己的家庭,對於父母這邊,大多是一週或者數週纔回家看看,而且是來也匆匆,去也匆匆,幾乎沒有什麼感情交流。特別是沒有愛好,缺少朋友的老人,生活就更加單調,整天精神寂寞,神志恍惚,一天也說不上一句話,好像置身於陶淵明的“世外桃源”,來到一個完全陌生的地方。筆者還聽說了一個比較極端的例子:有一個老人,因爲實在沒有事,每天就修剪自己的一個指甲,十天輪一遍來打發時日。
原因三:時空不待,親情淡薄。隨着社會經濟的發展,大量的中青年進城務工,是造成空巢家庭出現的直接原因。中青年離家外出打工的距離越來越遠、回家看看的時間越拖越長。家庭成員的親情越來越淡薄。
原因四:重心下移,“效子厭老”。國家實行計劃生育政策以來,幾代同堂的家庭越來越少,甚至絕跡。從目前情況來看,北馬喊村生育率有了明顯的下降趨勢,北馬喊村出現了大批的獨生子女家庭。家庭規模的不斷縮小,代際重心下移,“效子”、“厭老”的現象油然而生。
原因五:弱勢羣體,“雪上加霜”。傳統家庭文化受到現代人價值觀的衝擊,“萬事孝爲先”的傳統受到了挑戰。農村家庭中老人的家長地位正在崩潰甚至已經消失。地位的缺失又導致了處境的惡化,使這些本來就屬弱勢羣體的空巢老人又一次次“雪上加霜”。
原因六:兩棲季節,難以適應。老人長期養成的生活習慣難以改變。在城市裏買了房子的年輕人,雖樂意把父母接到身邊一起照顧。但城市生活是一種與鄉土生活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蹲便、脫鞋、換衣服,門裏門外兩季節”城市的生活。使得老年人不能適應。“身在曹營心在漢”的思緒不斷萌生。所以老年人爲了避免一起居住與子女產生衝突而選擇返回農村居住的不在少數。用他們的話來說就是:寧願獨自守空巢,不願進城享清福。
三、空巢老人的企盼
(一)倡導良好社會風尚,建立社會養老制度
1、家庭養老是我國的傳統養老模式,今後在農村仍佔主要地位。各級政府要大力倡導敬老養老之風,弘揚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表彰敬老養老先進,譴責不盡孝道行爲。使子女應承擔的贍養和照料老人的義務落到實處。
2、逐步建立社會養老制度,推廣社會養老保障,協助農民轉變傳統的家庭養老和自我養老的觀念,通過繳納社會養老金等方式來防範養老風險、改善農村老年人生活。
(二)發揮老年協會作用,提供老年活動平臺。
1、農村幹部要積極有效地開發老年社會工作,爲農村空巢老人營造溫暖的家庭氛圍。對農村空巢老人來說,物質生活的困難是一個方面,而精神空虛和孤獨感的問題也是值得重視的另一個方面。 如可以建立“老年聊天茶吧”、“老年真情關愛熱線”、“老人健康教育基地”、“建立老年秧歌隊”、“老年健身公園”、“溫暖小庭院”、“心理諮詢室”、“疾病護理站” 等,以滿足他們多樣化的精神文化需求,爲空巢老人安度晚年創造良好的人居環境。
2、開闢老年人的社交渠道,增設適合老年人的活動場所和設施,以提高農村空巢老人的社會適應能力,創造條件組織低齡人羣體爲高齡老人羣體送溫暖服務隊,這對於保持不同年齡空巢老人的身心健康愉快無疑是一劑良藥。
(三)加強農村兩委引導,優化養老資源配置
在農村,鄰里交往頻繁,人際關係親密,這就爲形成農村養老工作的凝聚力提供了先天的便利條件。農村幹部要積極動員起來不遺餘力地利用這個條件,實行養老互助,實現養老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合理利用。建立農村家政服務站,可以安排人員爲不能自食其力的、身體患病的空巢家庭老人幹農活,給他們提供飲食、住宿方面的照料;農村衛生保健站,要定期深人空巢家庭內部,進行健康檢查,爲老年人建立健康檔案,有針對性地提供醫療保健護理上門巡診,儘量減少到醫院就診給其生活帶來的不必要的麻煩;同時要整合社會資源,創造條件舉辦娛樂活動來豐富空巢老人的精神生活,如開設棋牌室、圖書室、健身室,以減少他們的孤獨感,幫助他們建立健康行爲。
四、我爲空巢老人吶喊
如何消除空巢老人生活圈子越來越小、接觸社會越來越少、精神依託越來越淡的狀態,是進入老齡社會後,必須面對的問題。農村空巢老人是社會中相對脆弱的羣體,對老年人而言,尤其是空巢老人,經常會出現孤獨寂寞的心理狀況。做子女的也好,政府、社區也好,對老年人的關愛,不能僅僅停留在物質生活保障這個層面上。更要注重和關愛他們的精神生活,做好對老人的精神“贍養”,爲老人們孤獨的精神世界注入儘可能多的精神層面上的慰藉。這就需要廣泛動員全社會力量共同參與,同時政府要更加註重民生,“實現基礎養老金全國統籌,建立兼顧各類人員的社會保障待遇確定機制和正常調整機制”。加大做好“六老”工作的力度,努力實現“六個老有”工作目標,即“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爲、老有所學、老有所教、老有所樂”。 老有所養是核心,是其他“五個老有”的前提和基礎。老有所養就是滿足老年人衣、食、住、行的基本需要以及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的特殊需要。老有所醫是重點和保障,就是滿足老年人看病治病的需要,這也是老年人生活中最關心的問題。老有所爲是很多老年人晚年生活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他們用自己掌握的知識和技能,繼續爲我國現代化建設做出新的貢獻。老有所學也是許多老年人生活的組成部分,根據自己的愛好,學習掌握一些新知識和新技能,既能陶冶情操,又能豐富生活。老有所教是通過思想政治教育,使廣大老年人做到政治堅定,思想常新,理想永存。老有所樂內容極其豐富,通過開展各種各樣適合老年人特點的文體活動,爲老年人增添歡樂,使他們幸福安度晚年。
在這裏筆者要大聲吶喊:爲生活拼搏的年輕人,也要爲自己減壓,放下生活的包袱,常回家看看老人,盡一份孝道,少一份遺憾,因爲你們,也只有你們的關懷和照顧纔是讓空巢老人心中不“空”的最好良藥。我相信只要全社會共同努力,爲農村老年人營造一個良好的贍養環境,農村空巢老人將不再是一個沉重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