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個角度瞭解糖尿病

時間: 2012-01-19

糖尿病自上世紀80年代至今,20歲以上人羣的糖尿病患病率已由不足1%增加到9.7%,成爲繼腫瘤、心血管病之後的第三大嚴重威脅人們健康的慢性疾病。按照最近調查估計,我國糖尿病患者高達9240萬。更爲嚴重的是,血糖高於正常但未達到糖尿病診斷標準的糖尿病前期的患病率已達15.5%,兩者相加,我國有2億多人存在血糖異常的問題。

 “富餘”能量拖垮了胰島

每次與親朋好友聚會時,餐桌上遇到的因患有或害怕糖尿病而控制食量的人越來越多,這說明糖尿病已成爲一種流行疾病。

爲什麼隨着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反而會引起糖尿病洶涌而來?這是因爲現代生活方式的每一種便捷,都使得我們較古人花很少的力氣做更多的事情,雖然力氣用得少了,可我們吃得並不少,反而更多了。於是,超重、肥胖、高血糖、高脂血症和高血壓等如同“瘟疫”洶涌而至,這是我們身體的“能量代謝系統”對現代生活方式不適應所致。幾千年來,靠天產糧的人類常會面臨缺糧或饑荒,身體在“節儉基因”作用下已經形成了“節能”的能量代謝系統。這種能量代謝系統還沒有適應現代生活方式,仍然不斷地將“富餘”能量以脂肪的形式儲存在我們體內。日積月累的脂肪沉積成爲身體各系統的負擔,尤其是對負責調節能量代謝的胰島素的長期高需求量(醫學上稱爲“胰島素抵抗”狀態),使得存在於胰腺合成胰島素的“胰島B細胞”功能面臨崩潰,當不能應對胰島素的持續高需求量時,便發生能量代謝的失代償,出現高血糖,即糖尿病。

           “胰島”積勞成疾終致糖尿病

研究顯示,2型糖尿病在確診之前的7~12年,就出現了“胰島B細胞”功能的異常,如果危害因素持續存在,當“胰島B細胞”功能喪失50%以上時,纔會使血糖達到診斷標準,出現臨牀糖尿病。

糖尿病的危險因素,目前較爲明確的是超重(包括肥胖)、高血壓、脂代謝紊亂等引起的“代謝綜合徵”,它是導致2型糖尿病最爲主要的原因。根據國際糖尿病聯盟的定義,“代謝綜合徵”是指在腰圍超標(男性>90釐米,女性>80釐米)的必要條件下,以下4個指標有2個超標即可確定診斷:①血壓≥130/85毫米汞柱;②血甘油三酯(TG)≥1.7毫摩爾/升;③血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男性<1.03毫摩爾/升,女性<1.29毫摩爾/升;④空腹血糖≥5.6毫摩爾/升,。以上4項如原已超標,經治療雖已不超標也應算爲異常。

超重或肥胖是糖尿病最大的危險因素,如果再伴有血壓增高或血脂異常則危險性就更高。肥胖的人較正常體重的人需要更多的食物以維持能量消耗,隨着體重的增加,身體對胰島素的需求量也逐漸增高。對於體重增加導致的胰島素需要量的增高,在開始的數年內,專門負責合成胰島素的“胰島B細胞”是可以滿足的,於是肥胖的人會出現血液中胰島素水平增高,稱爲“高胰島素血癥”,但這種高水平是不可能維持很久的。“胰島B細胞”終有一天會“積勞成疾”,當無法應對時,就會出現胰島素的相對缺乏。於是,以高胰島素血癥爲代價暫時維持的血糖正常的平衡狀態被打破,血糖水平開始逐漸升高,當達到空腹血糖≥7.0毫摩爾/升或餐後2小時血糖≥11.1毫摩爾/升時,糖尿病的診斷就可以確定。之後,在高血糖等多種危害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更加速了“胰島B細胞”功能的持續下降,直至“胰島B細胞”功能完全衰竭,最終必須依賴外源性胰島素。如此漫長的“胰島B細胞”功能衰竭過程,不論是糖尿病診斷之前或之後,我們都有足夠的時間來保護“胰島B細胞”功能的,可惜由於忽視,很多患者錯過了最佳的干預治療時間。

把身體“泡”在糖水中致惡果

糖尿病患者除少數進展迅速且不接受治療者會發生急性併發症外,大多數患者慢性併發症的發生,是長時間高血糖積累造成的不良後果,而這一結果基本上是不可逆的。

爲什麼看似“只是”血糖增高,卻造成這麼大的損害呢?長期高血糖狀態導致糖尿病慢性併發症的機制有多種,其中蛋白質的“糖基化”是主要原因之一。我們熟悉的果脯製作方法就是將水果浸漬在白砂糖製成的糖汁中做成的,長期高血糖就尤如將整個人體浸漬在糖水中,人體組成的主要物質成分――蛋白質不可避免會發生異常的“糖基化”反應,從而導致功能的異常。正常人體也存在一定程度的“糖基化”,但這是在體內酶的作用下可控的。而高血糖狀態引起的“糖基化”則不需要酶的參與,不可控,故稱爲“非酶糖基化”。“糖基化”了的蛋白質可發生結構、機械強度、溶解性、配位結合、交聯等改變,糖尿病的各種慢性併發症都與糖尿病的蛋白質“糖基化”密切相關。

蛋白質的“糖基化”使血管彈性降低、甚至閉塞;纖維蛋白糖基化後不易被水解,易引起血栓形成,可導致冠狀動脈、腦血管或下肢血管的栓塞或梗塞。神經髓鞘的“糖基化”將使神經受損傷以及修復受阻,導致不可逆的神經損害,引起肢體末端疼痛、麻木,甚至感覺喪失。腎小球基底膜蛋白質的“糖基化”,可引起電荷屏障消失,濾過功能障礙,導致蛋白尿出現甚至腎功能障礙。眼晶狀體蛋白的“糖基化”可導致白內障;眼底視網膜血管的病變則可以導致眼底出血、甚至失明。血液中向全身運輸氧的血紅蛋白的“糖基化”可導致血紅蛋白與氧的親和力增加,向周圍組織供氧不足。因此,可以說長期高血糖狀態對於全身各組織和器官是“無堅不催”的。

所以對於糖尿病患者,首要的治療目標就是將血糖恢復正常,阻止全身各組織和器官的進一步“糖基化”造成的損害。由於這一損害具有不可逆性,因此,一旦發現血糖升高就應該立即採取措施將血糖降低到正常人的水平。醫生經常碰到一些不重視控制血糖,等到慢性併發症出現或加重時而“後悔”的患者。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