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大腸癌偷襲年輕的你

時間: 2012-11-03

――訪長征醫院普外科主任王強教授

“如果一個人經常有便祕、腹瀉、便血、腹痛等症狀,而家族又有腸癌病史,就很可能罹患了大腸癌(結腸癌、直腸癌)。”日前,本市著名的普外科專家、數次獲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和醫療成果二等獎的長征醫院普通外科主任王強教授呼籲:“由於生活和飲食習慣等因素的改變,近年來我國大腸癌在年輕人羣中的發病率呈明顯增高趨勢,所以年輕人千萬不要認爲自己跟惡性腫瘤沒有聯繫,而忽視其預防和早期發現!”

“大腸癌發病年齡主要在40歲以上,通常源於結腸或直腸上皮的非癌性新生物――息肉。如果通過篩查早期發現並予以腸鏡下摘除,就能阻止其進一步演變成結腸或直腸癌。”作爲一名普外科領域的權威,長期從事臨牀研究和外科治療的王強主任指出,“然而遺憾的是,40%的結腸、直腸癌患者沒有重視其出現的臨牀表現,甚至在出現擴散和轉移時纔去醫院就診和檢查。一旦發生擴散、轉移、阻塞或穿孔等情況,患者的存活率就會大大降低。”

不可忽視的臨牀症狀

結腸癌、直腸癌患者最常見的症狀有:便血――在排便或糞便中有肉眼可見或看不出的血液;大便形狀改變――如大便直徑、形狀等外形的改變;大便規律的改變――如出現排便次數多,經常有排便排不盡的感覺等;還有下腹部長期不舒服如腹痛、腹鳴或腹部隱隱作痛,甚至可觸摸到腫塊,或出現原因不明的貧血等。王強主任告誡道:“若出現這些表現,應儘快去醫院檢查。許多患者很容易將自己患有的結腸直腸癌誤認爲痔,所以出現便血時切不可自診、自治,延誤了正確診斷和治療。”

臨牀檢查和治療方法

目前國內外已把腹腔鏡的手術作爲結、直腸癌手術的首選治療方式,有一定的優勢。對於比較早期的結腸、直腸腺瘤,可直接通過結腸鏡下切除。由於低位直腸癌離肛門比較近,所以許多患者關心手術後肛門能否保留。對此,熟練開展腹腔鏡微創和開放外科手術,並有多項臨牀創新技術,尤其是擅長結腸直腸手術的王強主任指出,根治性切除是保證臨牀療效最重要的決定因素,對於沒有保留指徵的患者不應過多強調保留肛門。新輔助化療或放化療可在術前縮小部分患者的直腸腫塊,發揮降期和降級作用,明顯提高了患者的保肛率。直腸脫出式進行切除吻合也可以明顯提升保肛的比例,受到了患者的歡迎。此外,據王強主任最近發表在世界頂級外科學雜誌――《英國外科學雜誌》上的最新研究證實,手術前的優化處理也可以使結腸直腸癌患者明顯改善術前主觀感受、促進術後快速恢復,儘早適應術後的輔助治療。

兩級預防杜絕大腸癌

大腸癌是目前最可預防的腫瘤,兩級預防是指初級預防――改變日常生活飲食習慣,二級預防――治療癌前期或早期病變來預防結腸直腸癌。結腸直、腸癌的發生雖與基因、飲食、家族病史等因素有關,但大量的流行病學資料證明,高脂肪、高蛋白、低纖維飲食,以及少運動和大腸癌的發病密切相關。應避免目前的過多高脂肪、高蛋白而缺乏纖維素的飲食,同時要攝食更多富含維生素、微量元素的新鮮果蔬,以及含有麩皮的粗糧,增加纖維素;第二要重視運動,增加運動量,促進使腸道運動、克服便祕;第三就是高危人羣要進行定期檢查,儘早發現腺瘤並進行手術,以杜絕在其發生癌變後處理。

高危人羣尤需嚴防範

大腸癌在高危人羣中的發病率是非常高的,所以在高危人羣中,例如家族有大腸癌者,尤其是在直系親屬中有大腸癌者中,要重視預防,定期檢查。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大腸癌的早期發現率比較低的原因是很多人防範意識不強,已有種種臨牀症狀如便血、黏液便等卻往往將之歸咎爲腸炎、痔等,不及時檢查而延誤了診斷;還有不少人怕麻煩,害怕檢查、不願檢查,這也是延誤診斷和誤療的原因,應當引起重視!

                                        (專家門診時間:週一上午

(發表於0年1月29日上海大衆衛生報)

相關文章
評論